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落窪物語》
2012/08/25 11:06:10瀏覽288|回應0|推薦9


閱讀《落窪物語》
2012.8.23

《落窪物語》是非常「有趣」的小說。剛開始會覺得「灰姑娘變天鵝」是老掉牙的故事,此外看了序文的介紹,知道最後有個「大圓滿」的結局,心想莫非這書只是個「高雅」、古典版的肥皂泡沫劇,然而讀了些之後,才發覺書的內容類似《紅樓夢》,都是描寫貴宦人家的興衰,但卻沒有《紅樓夢》中將那人情世故描寫的細膩,不過你還是會好奇這灰姑娘如何找到她的「真命天子」。序文或網站上有提到,《落窪物語》、《竹取物語》與《伊勢物語》是日本古典小說,是探討《源氏物語》很重要的參考作品。《竹取物語》描寫的是日本版的嫦娥奔月故事;《伊勢物語》說的是男性失去政治中心後,再復歸權勢中心的故事。若想要深入暸解早期日本文化,這些物語不可不涉獵啊!

《落窪物語》在架構上可以說與西方家喻戶曉的《仙侶情緣 Cinderella》相似,都是描寫一個美麗的小女孩被繼母虐待的故事,而不同的是《落窪物語》裡灰姑娘有個愚昧、助紂為虐,加害自己的父親 ( 源忠賴 )。繼母北之方自己除了有三個兒子之外,又育有4個寵愛的女兒。這繼母心地惡毒,強迫這小女孩住在破舊低窪的房間,因此眾人都稱她為「落窪姬」。原本繼母計畫將四女兒許配給道賴少將。道賴少將也早有耳聞這家姑娘都很美,而他從帶刀口中得知落窪姑娘很美,卻有悲慘的遭遇時,就起了愛慕之心。帶刀是三女兒未婚夫 (藏人少將) 的隨從,其母親是道賴少將的乳母。於是帶刀與落窪姑娘身邊的侍女阿漕商議過後,決定趁繼母全家人出門拜廟,安排道賴少將夜晚偷偷溜進落窪姑娘的房間,與其同睡。連續共枕三天,而第三天道賴少將吃了預備好的3個大餅後,落窪姑娘就成了他的妻子。關於這點,我記得曾在茂呂美耶的《物語日本》這書有提到,日本當時有個很特殊的習俗,即單身男子可以在夜晚「夜襲」陌生的單身女子,而此女子若覺得不合適,亦有權利當面拒絕。早期日本男女的婚嫁由父母做主,女孩若抗拒,會讓父母覺得羞恥,但男孩可以不喜歡為藉口,縱使父母已經說媒,仍可以毀婚。

由於預先已知道會有個Happy Ending,因此落窪姑娘一朝成為貴人,而夫婿官運亨通、平鋪青雲,這情節都在意料中。道賴少將待在落窪姑娘的破舊居所,親眼目睹其繼母的惡毒,而開始擬定了「王子復仇記」的計畫。就在繼母嚐到三小姐的未婚夫被道賴離間,而失去這乘龍快婿;四小姐被捉弄,嫁給一個頂替道賴的智障,受盡眾人恥笑,還生了三個小孩;為避除晦氣,舉家搬遷新房,因沒地契,被道賴強行趕出來,這些細節讓讀者在觀戲時,引發出「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那種痛快淋漓的感覺。這使我想到一齣好的戲劇,並不一定非要有「驚喜」的情節,否則那些八股的戲劇如「羅密歐與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怎能播不膩,還能賺取觀眾的熱淚呢?這書也安排一個60歲的老醫師,頭禿,但貪著美色,接受此繼母的安排,在落窪被軟禁時,趁機意圖染指,最後卻成了笑柄。他扮演的是甘草人物的角色。所以整本書改編成劇本會很通俗,不悶,而且會有很多莞爾的笑點。當初莎翁那些寫盡升斗小民、達官顯要的百態,這些故事若無法深入百姓,而無論多麼意識流派,最後只能存放在圖書館受人供奉罷了。所以我說這書是「通俗」,但真的非常「有趣」,而只要有趣,就不失閱讀的樂趣了。

上述幾本物語可說是經典,而經典就是上了年紀,讓人望之敬畏。在文體上它使用古語,而往來書信的內容以兩行詩撰寫,這含蓄與優雅不僅令人著迷,還會拍案叫絕。故事在結尾上演個「忠孝節義大和解」,即道賴完成了復仇計畫之後,開始認真完成妻子的心願,幫助提攜娘家大大小小,由於道賴握有重權,任官、免官一手包辦,所以四小姐改嫁元帥,縱然元帥看出四小姐養尊處優慣了,不暗禮節,也要忌憚這媒人道賴的權勢,而不得不從啊。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簡單的邏輯在這書中描繪的更加淋漓盡致。禮節得體與否對日本人而言非常重要,有時會因為不得體,會鬧出羞愧自殺。再者,西方的復仇故事通常會來個趕盡殺絕,而東方也許承繼儒家的觀念,盡棄前嫌,縱使繼母惡毒如蝎,父親愚昧如麻,最後做子女的也要盡孝道,奉養父母,這傳統的觀念在當時的日本也是很典型。

若你問我還喜歡這故事架構「簡單」的書嗎?我會說「喜歡」。若你問我有機會還會重新再閱讀這本通俗的故事嗎?我說「會」。巴菲特自己曾說,他會將莎士比亞的故事隔幾年再看一遍,而經典的故事不是因為其「通俗」與「簡單」,更在於它深藏著普世價值的魅力。這如同有些人會看「羅馬假期」這電影,而看了「千遍也不厭倦」般。這書的戲劇性十足,讓人想到說書人總在最緊要關頭停下,而賣個關子,而要聽請你明天趁早來。書中那些優美的俳句在咀嚼過後,真能嚼出那早晨咖啡的香味呢!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vismeng&aid=676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