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15 14:20:04瀏覽923|回應2|推薦10 | |
音樂及圖片 取材自網路流傳 馬丁貝克刑案《弒警犯》讀後 本書敘說兩個獨立的故事,「失蹤婦女」和「弒警犯」,有關弒警犯的情節在書的五分之三篇幅之後才出現。 可以說,後者為了解開前案而設計的情節,是破案的關鍵。也就是說,經由這位「弒警犯」無意間提供的線索,才找到了前案的凶手。整個故事各項事件起承轉折的細節設計,嚴絲合縫,無懈可擊。如果純為推理而讀本書,已經不虛此「讀」。 看完此書所獲得的,遠不止這些。讀者當可體會作者費心經營,故事背後的場景、瑞典都會的堕落人性、警政系統的荒謬作為,以及前科犯的不堪處境 …… 在已得知作者左傾思維的前提之下,對書中瑞典社會及警政系統的強烈批判,係屬歷史學者及社會學家的嚴肅課題,一般讀者如我,決定採取淡然處之的心態,不予置評。 以下,選取書中感動我的三項要素,分享讀者。 這個故事的主要場景,是一處偏遠靠海的小鎮。當地警官熟悉小鎮的每一個住戶、認識每一個人。經由他口中:「這裏沒有夜生活,安靜而詳和,很棒。我這輩子都住在這裏 …… 」馬丁貝克覺得,簡直是一片死寂。在這件「婦女失踨案」之前,沒發生過更嚴重的案子,「這裏不是能神不知鬼不覺就離家出走的地方 …… 」所以,警官認為那女人死了。 向陌生人愉快的打招呼,完全違反凡事拘束的都市人情。警局的門在下班時間鎖著,下午兩點半就下班,週休二日外,週四只在晚上六~七點上班。那一張作息表,我在中國大陸的邊疆地區看過類似的啦。 馬丁貝克奉命在此查案時,去海邊玩過,也跟當地警官去狩獵過,過著他在都會難以想像的鄉居生活。雖然羨慕那警官,他也承認:「若不是查案,真在這裏呆上兩個星期,準會瘋掉。」他是徹頭徹尾的斯德哥爾摩人。由此,你就知道,為什麼台北人會離不開台北,儘管口中、心中一直渴望逃離台北。 平靜無波、一片死寂的小鎮,終也有了較大的波瀾。在植物學者勘查濕地的過程中,發現失蹤婦女的屍體,那是小鎮第一件謀殺案。說穿了,也是微不足道的八卦外遇事件。──這種小鎮八卦情殺案件,為什麼勞駕首都凶殺組組長呢?緣於~ 一位服過刑的性變態凶嫌,出獄後定居此地已一年,以販賣燻鯡魚、雞蛋、蔬菜等維生。失蹤婦女與他毗鄰而居,人們早就疑心他。幾乎全裸的女屍一出現,他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凶手,上級立即下令拘補。 關於「弒警犯」,那孩子返家暫避風頭幾天後覺得情勢不對,向母親說「我得去還朋友車,幾天就會回來。」母親認命的說:「每次都這麼說,然後就一整年不見人影。」 . . . . . . . . . . . . 小城的小警察們,複製了姘婦擁有的不明籲匙,不眠不休的試開全城的可疑房屋,找到了「金屋」。......那遇害姘婦,愚蠢的去威脅她的姘夫,要求他離婚再娶;否則就要曝光秘密幽會的事實。他別無選擇,殺人後意圖嫁禍那「該死的性變態」前科犯,幾乎就要得逞了。 雖然拙意以為,本書的主軸是「小鎮愚蠢姘婦的故事」,仍必須交代一下與書名相關的主題: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