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26 11:50:10瀏覽979|回應0|推薦6 | |
張允和女士與周有光先生 (請參看~香椿~張家四才女) 8月17日悶熱的下午,我們突然接到周有光先生和張允和女士的哲嗣周曉平同志的電話,他說父親讓他告訴我們:母親於8月14日因心臟病逝世,享年93歲。不舉行任何儀式,明日火化。 這消息不啻晴天霹靂,讓我們驚呆了!僅在3個多月前,當我們收到《水》雜誌第19期後打電話向允和先生致謝時,她還同我們聊了會兒天,邀我們到她家玩,她說:“你們來我家吃飯。”那清朗有力的聲音猶在耳畔,然而此時張先生卻已青山作古了。哀痛使我們的心悲涼起來。 我們有緣同張允和先生相識,是在1986年文化界舉辦“湯顯祖逝世370週年紀念大會”期間。正值金秋時節,南北曲家聚會北京演出了湯氏名劇《牡丹亭》以及其他許多崑曲優秀劇目,盛況空前。 這時,張家大姐元和、四妹充和也從居住地美國回來參加這次紀念活動。她們就住在二姐張允和先生在北京的家中。張家四秀都是造詣很深的崑曲大家。 被迫停頓15年的北京崑曲研習社也恢復了活動。允和先生繼俞平伯先生之後任曲社社長。為配合這次紀念湯顯祖的活動,曲社也舉辦了崑曲演出。我們觀看了他們演出的《牡丹亭·遊園驚夢》、《牡丹亭·春香鬧學》等戲。劇中的柳夢梅和杜麗娘就是分別由大姐元和與四姐充和扮演。那聲腔和身段之優美令我們讚嘆不已。那次演出二姐允和沒有扮演角色,只見她臺上台下、幕前幕後地忙活著。 看戲後,我們渴望結識張家姐妹,我倆商議並勇敢地登門拜訪了這幾枝殊出溢香的幽蘭,得睹幾位學養深厚的江南才女的風采。她們仍保有蘇州書香門第大家閨秀的往日風度,談吐儒雅,態度親切和藹。大姐元和拿出已故丈夫、崑曲家顧傳玠青年時的照片給我們看,並談了當年顧傳玠在她們蘇州家中演出崑曲《太白醉寫》時的一段趣事。她說,顧唱完清平調第二首的頭句“一枝紅艷露凝香”時,竟忘了下句詞。這時作為觀眾的大姐元和馬上小聲在下面提詞“雲雨巫山枉斷腸”,解了圍,救了場,顧才得以演下去。說到此,大姐仍流露著深深的懷戀之情。四姐充和不僅精於古典詩詞文賦,還是位造詣甚高的書法家,又是位學貫中西的學者。那天,二姐允和尤其顯得興高采烈,這不僅是因為姐妹親人的團聚,更因為是沉寂多年的崑曲藝術得以復蘇,過去那種“不敢唱崑曲,連笛子也沒人敢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她曾高興地寫詩寄給海外的友人說:“故國如今有此音。”(見張允和《不須曲》)我們也借用了這句詩為題寫了訪問記,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 此後,我們又幾次拜訪了二姐允和。每次去二姐都特別熱情,讓我們參觀她的樸素雅致的小書房,向我們講述她童年的故事,告訴我們學崑曲和讀《紅樓夢》的關係,還給我們看她的崑曲日記。她用好聽的南腔說著悅耳的北調,娓娓道來,如天花紛墜,使我們著迷。每次談話都使我們獲益匪淺。 張允和先生的身體並不很好,年輕時就患有較嚴重的心臟病,一生中也遭遇過坎坷。然而她性格堅強,樂觀大度,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從容對待。她為人為文真誠直率,幽默風趣,這也是她最具魅力之處。她熱愛生活,從不言老,也總不見老,雖至耄耋之年,仍然鶴發童顏,光彩照人。更為可貴的是,她雖已滿腹錦繡,卻仍好學上進,孜孜不倦地吸收新知識。她86歲學電腦,87歲倡議恢復家庭刊物《水》,並親自任主編。89歲以後,她陸續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張家舊事》三本書,多卷《崑曲日記》也即將出版。允和先生越老越青春煥發。她曾說:“我是個家庭婦女。”正是這位家庭婦女對弘揚祖國的文化藝術,特別是崑曲藝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幾年每到春節,允和先生還要向朋友們賀年,寫曲謎寄給大家。她制的曲謎都是以崑曲的曲牌、劇目、劇中人為謎底,文學藝術水準很高。在曲謎卡上她還要寫上鼓勵後學的話語,如2001年新世紀開始時,她寫的是“抓住現在,創造未來”。她快樂地說:“你們看到曲謎,就說明我還健康地活著。”我們多麼希望她健康長壽!可是明年春節,我們再也盼不到二姐的曲謎了。想到此,能不令人黯然神傷! 今年夏天特別熱,氣溫有時達40℃之高。我們知道張先生身體不大好,未敢多打擾她,連電話也沒有打。本想秋涼之後去府上拜望,未料先生竟這樣猝然地駕鶴西歸了,令我們來不及再看她一眼,這成了我們永生的遺憾!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痛失一位良師益友,悲痛至極,不禁嗚咽涕泗。 允和先生安息吧,您將永遠生動地活在我們心中。正是: 道德文章九三年,萬古人間八月天。 (作者:孔相如 沈純)《人民日報》 2002年08月30日2005/2/5孔相如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