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5 15:05:08瀏覽261|回應0|推薦0 | |
許陽明:「北投溫泉博物館」規劃爭議與釋疑二三事 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星期六下午三時,「北投溫泉博物館」在歡欣熱鬧聲中開幕了。本來開幕時間是選在早上十時,但因為要方便當年發現這棟建築的師生參加,所以筆者就與市長辦公室商量,將時間調整為星期六下午。不過由於太早便安排了這個時間,等到市長選戰炙熱階段,阿扁市長卻請了選舉假,所以就不方便參加開幕,因此當天就由代理市長林嘉誠副市長與民政局長李逸洋主持。當天傍晚的活動,就在舞獅擂鼓聲中快樂揭幕了,一般認為北投溫泉鄉的發展到此又將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作為一個對「北投溫泉博物館」提出主要論述與想法,並以全面性的實際方案推動「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人,雖然我只是一個義工,但是所有方案都是經過不斷與各界專家學者,與各行各業的民眾溝通與協調而出的,因而深深受到重視與信賴。因此我也願意將參與過程中,大家的所思所慮,與我的解釋,提出給大家參考。
當初規劃時考慮到古蹟的承載量,及參觀的品質,便規劃進館人數以兩百人為量,更是讓第一天來參觀的人大排長龍數小時,抱怨聲一直不斷。所以民政局長逸洋兄,在典禮結束,另有要公走了後,還頻頻打行動電話詢問狀況,一直交代筆者要協助疏導,讓排隊的民眾能及早參觀。「北投溫泉博物館」十月三十一日開幕,到了十二月十八日參觀人數便突破五萬人次,看到參與、參觀的人如此踴躍,更是讓參與「北投溫泉博物館」籌備的朋友,感到非常的興奮,也感到無比的欣慰。 回想一九九六年初,與呂鴻文、黃桂冠兩位老師會談做承諾後,一月十五日,筆者將以陳林頌先生的論文「北投公共浴場保存與再利用暨北投公園社區營造提案」為主的古蹟陳請書送市政府,民政局即在一月二十四日邀請學者專家林衡道(古蹟文史專家)、周宗賢(淡江大學歷史系主任)、趙工杜(博風技術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三位學者專家,蒞臨「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會勘,由筆者等陪同說明。二月二十三日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公文通知「國大代表許陽明辦公室」:主旨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經會勘後,學者已簽註「古蹟評鑑表」建議列為第三級古蹟將提交市政會議通過。結果四月二日該案即由市政會議通過,四月二十二日台北市政府函,敬請內政部鑒核公告指定為古蹟。內政部在九月十九日邀請學者專家到「北投公共浴場」勘察。隔年元月二十九日通過審查,二月二十日公告為三級古蹟。看到新市府的文化政策,與劍及履及回應市民陳請的態度,讓這棟建築這麼快就成了三級古蹟,實在是羨煞了淡水幾位愛護及推動古蹟的朋友。 當台北市政府通過「北投公共浴場」為三級古蹟後,雖然還需經內政部的審查。不過其如何再利用,如何說服社會大眾,讓社會大眾清楚這棟建築的未來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這過程中,社區除了舉辦很多的活動與導覽,造成民眾熱烈參與、媒體大量報導外。筆者也數度利用出國機會觀摩考察。比較重要的幾次,例如參觀過日本的「明治村」、「二條城」、「金閣寺」,也參觀過歷史悠久的四國松山市的「道後溫泉本館」。尤其松山市的幾位日本朋友,知道我們也有一棟宏偉的溫泉浴場計畫要修復,更是熱心提供協助,帶著筆者四處參觀要資料,「道後溫泉本館」的服務人員,在知道北投也有一棟公共浴場亟待搶修後,結果也為我熱心導覽解說,贈送絕版的重建百年紀念海報,並允許我可以隨意照相參考。 在一九九六年六月,參觀過北歐與英國的一些社區博物館後,將「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定位為社區與社區歷史的博物館之概念,才逐漸清晰與堅定起來。筆者也將之寫成一篇文字「親手打造自己社區的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建構與規劃」,作為說明與討論的基礎。經過多次與學者專家、社區朋友研討,最後也說服規劃研究單位採納,並經超過十次以上的公開說明會與審查會,一九九八年三月一日,更在「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搶修工程動工活動上,由筆者將此規劃案代表社區捐獻給市政府,由陳市長親自接受---「北投溫泉博物館」才成今日之貌。 不過在過程中爭論並不是沒有,筆者願意在此提出幾個問題,並試圖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古蹟再利用時恢復原有功能繼續使用,應該是古蹟最好的保存方式。所以「北投公共浴場」修復再利用時,浴場的功能是不是應該恢復? 這個問題不但是在爭取、說明與審查過程常有人提出,既使在博物館開放後初期,也有民眾根據記憶,拿著毛巾要到裡面泡溫泉。當初沒有將浴場恢復浴場功能,主要看法是:根據文獻一九0九年時,北投庄的人口數是「戶數五百三十四戶,人口數二千九百八十四人。內地人(即日本人)戶數三十一戶,旅館十一戶,人口數二百十八人。」而「北投公共浴場」建於一九一三年,當時人口數應該與一九0九年時相去不遠。而現在的台北市北投區人口數已經有二十三萬人之多了。所以不論就所在位置的人口密度而可能引致的使用密度,都不是初建當時的狀況所能相比,而且浴場一次使用可能最多只有五十人,整棟建築只能依此功能與延伸性功能使用,我們認為這樣一來公共性與開放性將有很大的不足。我們認為展示這棟建築的美麗,溫泉鄉的發展與過去的使用情況,使之成為北投的文化地標,成為展現社區歷史的免費「社區博物館」、「市民博物館」才能更具有公共性,才能更照顧到社區居民的「歷史記憶之接近權」。為了彌補公共浴場的功能,我們另規劃了在博物館之旁中山路四號與六號「梅庭」之間的斜坡地,作為露天浴場,面積遠遠大於在建築物內的原浴場面積,並以「梅庭」作為管理站,而這在無形中也擴大了公共浴場的原來範圍。 第二、「北投溫泉博物館」需要不需要展現日本殖民主義與軍國主義的暴行?日本人在北投的軌跡為什麼在溫泉博物館中好像展現很多?事實上是有人質疑我們為什麼要保存日本人留下來的東西? 我們的看法是:北投的社區史其實有三大部分,其一是凱達格蘭人平埔族的歷史。其二是漢人在北投的農耕開發史。第三是日本人治台後的溫泉開發史。其中當然還有漢人與西方人的採硫史,但是基本上是以前述的三大歷史軸線為主。這些都是不能也無法抹滅的事實,讓這些簡單的事實呈現出來,其實就是最好的展示與教育。 我們希望三大軸線都能展示在「北投溫泉博物館」中,但是凱達格蘭人平埔族的歷史,所能找到的非常的少,這部分當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補充。而漢人的開發史存留下來的資料其實也相當少,除了已經指定為三級古蹟的漢人古蹟「周氏節孝坊」外,也沒看到什麼公共建築被存留下來,而目前在北投存留下來屬於漢人的文化古蹟中,最重要的其實是清代學塾、衙門與硫磺交易所的「學仔內」,這也應該是北投最重要的古蹟,然而由於產權私有,這棟建築要變成古蹟非常困難,至少現在還看不出業主有同意的可能。而漢人的開發史在某種意義上,未嘗不是對原住民凱達格蘭人之土地的侵奪史。漢人開發北投的這段史實,也應該有進一步的研究來充實。 而日本人治台後的溫泉開發史,為什麼會在「北投溫泉博物館」中,映象較為清晰呢?從一八九六年日人來北投開第一家溫泉旅館以來,溫泉的開發是一百多年來北投最重要的城鄉映象,也是對北投最有決定性影響的發展軸線。再者北投有關溫泉開發的公共建築極多,而且人事變化的軌跡,尚有物證與人證可供查究。所以在「北投溫泉鄉重建」的這個概念中,當然不免會讓這些日式的文化古蹟或人事變遷,相對的凸顯出來。如果日本時代所建的建築不應存留下來,則台北的古蹟將會很少且單調,台北發展史前半世紀中最重要的一段,將會成為空白,而且根本無法展現真實的歷史。如果日本的軍國主義一定要呈現,筆者當然不反對。但是筆者認為,日本的殖民主義、軍國主義可能應該在國家級的戰爭紀念館,或整個台北發展史、政治史的文物館或博物館中呈現較為恰當。「北投溫泉博物館」以溫泉開發史為主軸的部分,所呈現的只是溫泉開發的簡單事實與過程而已,並沒有泛政治化,無意一切都要談政治。 第三、社區中也有人認為這間博物館的搶救是由小朋友發起的,故應該以小朋友的觀點與思考,尤其應以小朋友最能理解與操作的方式來展現,而成為一個終身學習中心。 但筆者認為這棟建築的外觀、氣質、功能與周遭環境,是建造北投社區型之社區歷史博物館,無可替代的建築與地標。僅以小朋友的眼光來看這棟建築,或活動中心的概念來看這棟建築,其實是窄化了這棟建築的視野,況且現在的定位並無礙於絡繹不絕來訪師生的認識與學習。終身學習應是一種「無處不可學,無時不可學」的態度或生活方式。「終生學習要以一棟建築為中心來體現」的概念,嚴格說來邏輯上相當有問題。如果這些朋友認為終身學習中心,是可作為一棟類似活動中心的地方,也將「北投溫泉博物館」視為如此,筆者認為並不是恰當的定位與使用方法。如果要設計活動中心型的學習中心,應該另外找其他的建物來使用。 最後為了滿足這種看法,筆者除了在口頭上,順應這種說法,說將北投圖書館、即將興建的凱達格蘭文化中心,與「北投溫泉博物館」共同構成社區的終身學習中心外,也陳請市政府將原來沒有在計畫中的中山路四號的雙層木構建築留下,並建議使之成為「文化館」,並因原住家的沈先生之陳述,過去其屋旁的大樹,經常有一對貓頭鷹在那棲息,故薦請命名為「貓頭鷹之家」,變成「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第二館,變成辦學習活動或文化工作坊形式之場所,用以搭配「北投溫泉博物館」功能之不足,與不宜使用之功能。 為了使中山路四號與二號的博物館能自然連結搭配,兩棟建築間具有相當高差的空地,經過一番思考並與一些朋友討論後,筆者鄭重建議將之變成戶外劇場,使兩棟建築由這座劇場連成一體,經不斷與發展局、規劃設計單位磋商後終獲同意,將該空地設計成戶外劇場。可是四號館的問題很嚴重,第一:四號館雖然造型珍貴獨特,但是其情況極糟,除了內部木樓梯尚好外,整棟建築實在已經腐朽不堪,其前臨道路,後面則緊貼溪流,根據法令如要修建,要往道路內縮十公尺,這樣一來根本就要完全拆除而無法修建。 經過筆者與市府各相關單位一番研究與多次會勘後,大家獲致決論,建議由筆者將其陳請為古蹟,以「古蹟保存優先權」來超越法令的限制。筆者雖知其實本案甚為困難,不過如果成為古蹟,而能克服建築法令的限制,這不失為保存文化資產,與配合實際需求的兩全辦法。所以筆者立即將中山路四號與預定作為露天浴場管理站,也有相同問題的中山路六號「梅庭」,一起陳請為古蹟。不過經民政局邀請專家學者會勘與審查後,認為四號與六號要列古蹟層級尚有不足,不過都認為應該提報為「歷史性建築」,配合溫泉區整體景觀的規劃來加以保存,最後審查會也如此決議。不過「歷史性建築」的法定地位與位階,尚有一些問題,且其管轄單位在發展局,故此案就從民政局轉到發展局。當發展局邀請學者專家會勘與討論後,最後才以多數通過審議。 筆者回想當日在北投公園內圖書館中會議,其中有兩位審查委員,比較就法令而論,認為這棟建築需要徹底拆除重建,而且能再使用的建材所剩無幾,所以反對提列為歷史性建築。不過當日幸賴台灣科技大學的王惠君教授堅持站在社區立場,以整體規劃為考量,並且提出日本的例子,認為日本有一棟「伊勢神宮」是國寶建築,但是這棟建築卻是每二十年定期拆除,以最古老的技術方法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古老的建築技術與祭典,都能因之流傳千年。王教授認為四號館已經是台灣珍稀,拆除殆盡的建築形式。重建正好可以保留建築形式,這種形式也是一種文化財,所以列為歷史性建築並無不妥。筆者聽到王教授的這一席宏論,深深地敬佩王教授的智慧與對文化的深刻學識。台灣的文化資產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是弱勢的一方,法制所能提供的保護亦是相當不周延的,其脆弱性質在法制上實在是表露無遺。「歷史性建築」的法律地位與位階如何,並不是清晰的。現在雖然是將四號館、六號館保留下來了,而且六號館「梅庭」也已經在施工將作為「北投溫泉親水公園」露天浴場的管理站,但是四號館與六號館的最後命運仍有待力爭,才有可能周全地保存。這樣四號館也才有更好的安排,以補「北投溫泉博物館」在空間上的不足。 另外「北投溫泉博物館」在經過數度審查後,還是有一些爭論,所以歷經翻案重議才確立成今日之風貌。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二樓涼亭式大廣間的欄杆、樑柱的保留而言,最初是建議以空調處理室內溫度,故將欄杆、樑柱之後規劃為密閉式的玻璃帷幕牆,不過如此規劃將會破壞內部的空間,且又為了要保持西南角望樓為涼亭式原狀,內部接軌的地方變得很奇怪。結果在一次審查會中,又建議取消密閉式使用方法,恢復涼亭式原貌,並規劃由上往下之鐵捲拉門,作為擋風與保全之用。但後來由於幾位審查委員都參考日本的例子,尤其王啟宗教授更專程前往日本四國道後溫泉,考察類似建築的作法,薛琴教授---等諸位老師亦專程前往日本多方考察,最後才又在一次審查會再度翻案成功,才將二樓的空間保留原狀,並做木構擋風板,才維持了目前令遊客讚不絕口的美貌。 回想起來筆者無論是在審查階段或施工階段,都常為堅持自然原貌,讓這棟建築能自然呼吸,或為浴池不做防水層以免破壞原貌,或為親水公園中的石砌邊坡,不能以檔土牆的方式施工,或為戶外劇場與博物館的距離、高差,而與各能單位或規劃單位爭論,所幸最後大家都能相互折衷,最後獲致滿意的結果。甚至博物館的名稱,筆者也堅持要加上「北投」二字,因為北投的溫泉是獨一無二的,既不能代表其他的溫泉,也不能被其他的溫泉代言,因此博物館的名稱一定要冠以「北投」二字。筆者深知這對很多人或單位,都造成很大的困擾,不過大家對筆者的包容,筆者要利用這機會致上十二萬分的感謝之意。也因為大家的包容,讓筆者的見識與眼界開闊不少,博物館的施工與開館才會如此的順利,真是要再一次的謝謝大家。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籌備與開館方式,可說是史無前例,其建構當然會有見仁見智之處。但筆者衷心感念在過程中,有過相互討教與爭論的朋友,也衷心感謝在這個過程協助過,或參與審查的學者專家與朋友們,沒有他們這間博物館不會在開館後獲得這麼大的迴響與愛顧。為了使這個「親手打造自己社區的博物館」的概念成為一種典範,當然需要繼續理性與系統的討論。我們期待這種理性與系統的討論,能避免刻意的扭曲與抹黑,這樣才能使觀念在溝通後沈澱,繼而獲得澄清與相互說服的機會,唯有這樣才是社區之福,也唯有這樣社區中各團體的互動關係才有成熟的一天。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