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17 10:32:04瀏覽1188|回應1|推薦2 | |
日昨在金石堂書店看到一本舒國治先生的《水城臺北》,書中對民國四、五十年間的臺北街道做了蠻仔細的介紹,捧在手中不自禁的從頭翻到尾,一氣讀完。 舒先生的文筆細膩,著墨深淺,每篇故事都像是一段紀錄片的鏡頭,畫面從街角的這頭掃到另一頭,每一格都帶給我對少年時光的記憶無限。 ----------------- 我小時住在四四西村,國校三年級時轉到市區的東門國校,上學都得到三張犁車站搭車。當時從三張犁發車的公車路綫有 19,20,30,31等;其中 19路走基隆路朝北轉往南松山到松山火車站,20 路是走信義路往西直行到總統府再接衡陽路中山堂,30路走基隆路往南轉羅斯福路到螢橋(?),31 路則先走光復南路再轉往中正路朝西到臺北車站。 【註】中正路就是現在的八德路—忠孝東路—忠孝西路這一段,為了呼映當年的領袖『政躬康泰、萬壽無疆』,據我所知,全省各地的中正路編號作業都是一路到底頭,中間絕對不能『分段——任誰都不敢犯忌。 在此我來補充舒先生書中所提到 8 路車的故事:早先公車編號是從1 路車順序而加(另外還有 0東,0南,0西,0北 等循環綫—與其他來回綫不同),也就自然的排了個 8 路由三張犁到臺北車站。猶記得幼兒時曾拉著父親的衣角趕搭 8 路車。但是不料『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人突然連想到 8 路不就是「八路」嗎?而八路就是當年共產黨的「八路軍」也,那麽那些排隊等 8 路公車的人不都是在等「八路」了嗎! 這下還得了,在那個「反共抗俄」的年代,凡事要政治正確,思想正確,錯了就會沒命的 —— 於是趕緊改名,那時候又不著興跳號,所以先改為 7路甲(簡稱 7甲,因爲行駛路綫大部分與 7路車重疊) ;沒三年,公車處又添了好幾條路綫,7甲就順著又改名為 31路了。 【註】原來也曾有4路和13路,後來這兩條路綫分別因爲犯了『死路』的諧音和『十三不吉』的民間忌諱而取消。 ----------------- 此外,書中提到「市民住宅」,那應該是當年最早的連棟公寓樓房。早先,除了商店樓房、獨門獨戶洋樓,臺北街道一般住戶都是平房,無論是日式、中式、農家式,或我們住的眷村式。突然那一會兒在村子的北邊空地上興建起一批漂亮的紅瓦磚牆兩層樓水泥房,樓下每戶前面還圍個僅膝蓋高的矮牆;繼而見到那些搬入的住戶們也都是乾乾淨淨的,讓我們這群眷村仍挂著鼻涕的娃兒們看得非常新奇。沒多久,在兩層樓的後面(北面)又蓋了一批黑瓦灰牆的三層樓公寓,整片樓房區合著仍稱「市民住宅」(位於光復南路415、417、419巷與基隆路之間),但感覺上還是兩層樓的比較漂亮。 那時每逢節慶,尤其是過年、國慶,我們村裏的男娃兒們會擎著火把四處亂竄(燈籠是女娃兒或是五嵗幼童的玩意兒),因爲「市民住宅」的巷道寬,我們都喜歡往那頭奔去。周日,我們喜歡玩「官兵捉強盜」或是「四郎真平大戰魔鬼黨」的遊戲:一群瘋野的娃兒們個個頭上蒙著汗衫——好人只蒙上額頭,壞人則蒙整個頭(露雙眼)—— 兩派人馬,揮著自製的木劍,從村内『殺』到「市民住宅」,把那兒的媽媽們看得驚嚇壞了。 【註】除了作者書中提及的『活水號』雜貨店之外,「市民住宅」的419巷另有一間『康樂士多』小店。兩家店皆是小型雜貨店;但前者就是臺省傳統的「柑仔店」擺設,後者則略有點呈現像洋式街角的 drug store,擺置較有排列層次感。 那時候,我一直不懂什麽是『士多』,甚至在學了store 這個字之後好長一段時間才會過意來。 ----------------- 書中提到子路書局,位在大安區公所站(早先可能叫台北市工站)。那時候,它可能是第一家到非市中心區位置開設的綜合型書店。以前買書都得到重慶南路,自從子路開張後,對臨近的居民提供了相當的方便——可以算是臺北最早的『圖書便利店』! 說起來也引得另一番童年的故事:當年我喜歡班上的一位女生(!),她家就在子路書局後面的台北市工宿舍;開始時為了探知她住那兒,就使腦筋有天比她早一站下公車(因爲她與我是放學同隊,所以都是搭20路公車),我一下車就趕緊從「師大附中站」跑到「區公所站」,並先躲在子路書局裝著翻書,等她下車後跟著走就找到了。 那年頭,東門國校三、四年級男女生合班,但是男生絕對不去找女生一起玩,否則會被大家笑弄,所以一段時間,我都是放學之後才去找她的;到了五、六年級男女分班,大家又開始有初中聯攷的壓力,男生班和女生班間還隔個寬寬的樓梯,於是就越分越遠了—— 六年級的有一天,我從三張犁上車,坐著車手上還拿個饅頭一邊兒吃著早點,一個沒注意,猛然見她上了車就站在我正前面,我一下兒窘得不知該怎麽辦! ----------------- 由於舒先生當年住在市區的東端,對那邊的描述較多;而四四西村也在市郊的東緣,且當年的東區仍可見處處的稻田、小澗,加之不遠處的拇指山,因而當童時唱著「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的時候,都還真以爲作歌的人就是拿我家的景象寫的呢! 小時候,還見到田裏隨風搖的稻浪、田間牛背上的鷺鷥、雨裏穿蓑衣的農夫、馬路上滿載慢行的牛車、兵工廠旁不時的車輛動員演習、延吉街邊從五級厰開往華山貨運站的軍列車、臺北火車站前一段段的公車候車亭 、限載30人卻擠進40人硬板條公車、臺北大橋一跨弧一跨弧的鉄鋼梁架... ... ... 都是「水城臺北」的一角。 水城臺北啊! ----------------- 聽下面這段歌,我的建議是:選個淅瀝瀝的下雨天,撇開所有的雜事,泡杯熱茶,移到窗前兀自獨坐,音量開到恰好 —— 安安靜靜去慢慢的追想身邊曾經過的點點滴滴。就像作者梁泓志先生的寫景,回憶是一波波的浪花,經過了之後就是一片片的泡沫! 蔡琴--恰似你的溫柔
http://www.youmaker.com/video/sa?id=c1ee12aa2d17486daa42d8316068e95a001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