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15 10:44:32瀏覽1232|回應8|推薦0 | |
2. 三面受敵 色當城淪陷後二日,巴黎城內新政府出現了。 那是所謂第三共和。 第一共和在路易十六世被斬首後成立,第二共和出現於路易十八世殞落之後,而現在是拿破崙三世的失敗;議院議員基於,軍隊已全面潰敗,正被敵軍包圍而混亂的首都亟待整備媾和談判,而於一夜之間急遽組成的政府。 以這個急就章組成的政府為媾和的對手,成了俾斯麥的工作。而這對手又是他最為討厭的議院政客。 這時橫在他面前的第一樁困難,便是對常勝軍的處置。對於進攻巴黎,他從一開始便是反對的態度。和討伐奧地利時一樣,俾斯麥沉痛地深感誇示勝利氣焰的危險。他的目的是德意志統一,不是征服法蘭西的爭霸快感。所以擊敗法蘭西,除去統一的障礙就夠了,超過了這層面帶給法蘭西屈辱的進攻,而結下永久的怨恨,這不是他的目的。 但是軍中的幹部,因為奧地利戰爭時輕易放過了進攻維也納的機會,所以這次不再唯俾斯麥是從,執意戰到巴黎淪陷為止。 所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後,毛奇的大軍向巴黎直奔而去。而在色當戰勝後兩個星期,軍隊已達巴黎城外,完完全全包圍了。任憑俾斯麥說什麼理由,他們總是不肯聽從。 俾斯麥第二樁必須克服的困難,是外國的干涉。 最棘手的是英吉利。最初,因法蘭西吞併比利時,而造成英國趨向激烈的反法輿論;可是一到拿破崙三世投降,法軍潰敗時,英國的態度有了轉變。尤其是被圍在美茲的巴散軍,瀕於餓死之際,這事引起維多利亞女王的同情。她向普國提議: 准許運糧進城援助,且英國不承認以割法國土地為媾和條件。 對此提議,普王斷然拒絕。四日後,美玆城十七萬三千大軍無條件投降。 其次是奧地利的向背,奧地利伺機籌劃,從側面攻擊普魯士,此計幸被俄羅斯牽制,化解了腹背受敵之危。俾斯麥多年的親俄政策,此時發生了效果了。俄帝一方面制止奧地利舉兵;同時於十月三十 一日,突然命首相哥查科夫(Gortchakoff)聲明: 自行廢棄克里米亞戰爭合約中,關於黑海的義務條款。 這個克里米亞戰後條約,是俄國和英法意三國締結的;弱小的意大利姑且置之論外,戰敗的法國也無暇他顧,唯獨英國利益深受波及,所以在這時作此聲明,分明是俄國對英國的挑戰。然而英國無力獨抗俄國,可是在面子上,又不能默然承受這種蹂躪條約的行為,因此英國陷入了進退狼狽的窘境。 俾斯麥利用了英國的裹足難處,提議歐洲各國於倫敦召開會議,討論黑海問題。 倫敦會議於一八七一年一月十七日開幕,各國代表首先莊重地聲明條約的神聖,不能僅以一國的自由意志而破壞。會議進而做了具體的討論,依俄國的提議,議決修改一八五六年的黑海條約。既顧及英國的面子實質上也給了俄國實惠。黑海條約 不必說,這是俾斯麥的運作結果,他必須施恩於俄國,防堵英奧向背襲擊,才能全力處理法蘭西戰後的問題。 處理法蘭西問題是俾斯麥當前的第三樁困難,因為沒有可交涉的政府。眼前,拿破崙是普國的俘虜,由巴黎政要組成的新政府,不具代表全法蘭西的實權。這樣的議談對手,俾斯麥如何進行議和呢? 讓拿破崙再即帝位?經數次交涉,是不可能了。因此轉而要求巴黎新政府,需得到法蘭西全體國民的支持與贊成。那便是,要求法蘭西實行選舉,建立代表民意的議會政府。 但是巴黎議院的政要,卻遠離巴黎,到南法的甘必大(Gambetta),發表"反對總選舉"的聲明。在此情況下,以巴黎新政府交手談判已是毫無轉圜餘地了,三面受敵的俾斯麥,正面臨一場硬戰 3. 法夫爾來臨 普法一開戰,俾斯麥為高效率的運籌國際局勢、軍事情報等外交事務,而成立一個隨著國王和軍隊的移動的"外交部",即刻掌理電報、新聞及傳令等要務。在營中與部屬同食共眠,高談議論不避諱的與部屬分享外交運籌計策的箇中底蘊。下屬們不由得感激他的.....親切,更以真摯的忠誠,堅毅的不眠不休回報俾斯麥的率直與信任;那是種耐人回憶的生死與共艱困生活。 色當城陷後兩個星期,巴黎新政府派來代表"法夫爾"(Favre)。 巨大身軀,鬚髯從臉頰披至顎,猶太人似的面容,下唇稍下彎,這純粹的巴黎人,以演劇的態度,詩般的感情,傾盡了動輒聲淚俱下的法式辯才,試圖感動俾斯麥。 穿著三十年代的騎士大長靴,飽經風霜的面容,猛鷲般的雙眸,有著粗大八字鬚的德意志宰相~俾斯麥,一動不動地筆挺著他那頑強的身軀,沒表情不帶感情地,聽著口若懸河的法夫爾滔滔雄辯。 那正是法蘭西和德意志的對照。 法夫爾是接洽休戰條件來的。他提說:我們不惜給出我們曩中所有錢財。但是祖國的土地,是一吋也絕不能割讓的。 對於這話,俾斯麥祇是冷靜如石地說;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是我們國家的鑰匙,我非要不可。 俾斯麥不為所動的強硬主張,法夫爾幾乎無招架之力。 隔日第二次會面時,法夫爾續論休戰條件,以法文寫了[請給於15日的時間],而交給俾斯麥。 俾斯麥以德文回覆交給了他,說:大臣閣下,這裡有我們的回覆。 這打破了向來的外交慣例。世界上外交文書,一向都是用法文書寫。然而俾斯麥,因為想與德意志統一同時,把德語賦於世界性權威用語,特意打破慣例,用德文開始外交。這是對當時所謂法蘭西文優於德意志文的傳統做了挑戰。 雙方在休戰條約的談判中,俾斯麥堅執著,不肯讓出一步。真所謂大西洋的怒濤聚集了千鈞之力,砰然撞擊直布羅陀的巨巌時,巨嚴以它大地肇建之力,澎湃激起狂濤巨浪。 經日夜三回的爭辯談判,法夫爾身心疲憊腳步沉重的回到巴黎。在他的衣袋內,有著德意志的苛刻休戰條件,在他 的胸中,有著對於戰敗混亂的祖國悲痛的決心,縱令個個巴黎人畫為白骨也將抵抗到底的意志。 不多時,法夫爾的覆函送達了,函中報告巴黎臨時新政府,拒絕德意志的要求。因為這時法蘭西的政治家提埃爾,已進行歐洲各國的訪問,力勸各國以武力干涉,也許可以有利於法蘭西打開這個局面。 但是正這時候,德意志軍隊所到之處皆捷,圖爾(Mars la Tour)、斯特拉斯堡、羅亞爾(Loire)相繼攻克,重重將巴黎四面包圍。 砲擊巴黎之日,一天天逼近。被歌頌的世界都城美麗的城市,將慘遭如冰雹般的砲彈攻擊。聖母院(Notre Dame)的大伽藍、推勒里(Tuileries)的宮殿盧森堡公園、歌劇場大街,難道都將在火弾鐵雨之下粉殲燒盡嗎?拿破崙三世囑託俄斯曼(Osman)男爵傾力建造,作為法蘭西文化象徵的巴黎街道,將成為巨弹兵燹下的灰燼嗎? 那豈不是重演千年前北方的匈奴王阿提拉焚燒羅馬的慘劇嗎?何等慘酷何等野蠻啊!德意志人難道沒有血嗎?俾斯麥難道沒有淚嗎? 巴黎滿城人民泣唳悲憤。 法夫爾送來書信說:何日開始砲擊巴黎,因須安排各國外交官撤出,請即示知! 俾斯麥回答說:砲擊巴黎之時日與方法,事關軍事之機密,恕難奉告! 危險一刻一刻進逼了。 但是巴黎昂奮的人民,仍頑強不肯降服,決心背水一戰,展現法蘭西魂的氣魄。 俾斯麥於十月四日通告各國政府,說破壞巴黎的責任在於頑強無謀的巴黎人,不在德意志軍隊;就這天,他馬上移至巴黎西南十二哩路的凡爾賽。這是使法蘭西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巴黎成為世界文化中心,路易十四世所建的大宮殿所在地。在這凡爾賽的宮殿內,即將寫下的是一頁偉大的歷史。 4. 國民相互間誤解 這時的巴黎,以"惡魔的化身"、基督教反對者、近代馬基亞佛利、維蘇爾(Vesuvius)火山般的外交官、擁有惡智慧的野蠻人等渾號稱呼俾斯麥。 巴黎人把他說成殺戮數百萬生靈,啜其血而快意的惡鬼;不但說他在公務上無情無德,也誹謗在他的私生活上,也就是殺死六個妻子把死骸藏在密室內的布羅俾德(Bluebeard)的再生。報章媒體連載著他鞭妻、藏妾、監禁美少女、強奪美貌尼姑,還報導著他的私生子有五十人之多。不但如此,還報載,他利用外交機密。在歐洲各國的証券交易所中投機,盜取暴利。罵他是聖經十戒中無一不破壞,極惡不赦的無賴漢。這種中傷的辱罵,天天載於巴黎報紙上,這在法蘭西人對德思想上,發生了大影響,是可以想像的。 但是,這並不止俾斯麥一個人獨受,這是一切政治家所擔的十字架。不,這是為社會改造和進步而奮鬥的所有人都承擔的十字架,對於這種誹謗攻訐,何懼承受? 那麼,俾斯麥又如何看法蘭西人? 他認為法蘭西人,在個人只等於零。他說;他們只是群眾,有一點智識和財富,和一點禮儀,卻不是堅強的個體。只在偉大的領導者之下統一,才會強有力。和德意志人具有個人意志,雖在分裂不統一之時還是偉大的情形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讀了俾斯麥些話,再和今日的德意志相比時,真是令人無限的感慨。 在今日,要說個性顯明人文豐采的國民,縱使法蘭西不能算是獨一無二,至少也是傑出的民族之一。創造了很多偉大的創舉是有目共睹的。 反之,今日的德意志之沒有個人的意志,便是這個國家的特徵之ㄧ。這在開瑟(Kaiser )之下是這樣,在希特勒之下也是如此,沒有個人意志的他們,只在一個統率者之下,才齊步前進。 將德意志改造了的是誰?這不就是俾斯麥嗎?正如本生所說:俾斯麥使德意志偉大了,卻使德意志人矮小了。 俾斯麥在七十年前能誇耀德意志民族的個性,那是坦因斯所造的德意志,歌德與席勒所造成的德意志。他二十八年的高壓政治結果,偉大的德意志政府由此而生;但是奔放自由的德意志民族個性,卻一天比一天衰萎了。 這種民族間的誤解與反感,是過去千年的德法鬥爭史的肇因。他們隔著萊因河;但是他們的心,卻南北極似的相隔。"近鄰"並不一定能使兩個民族親善,實在是世界歷史上不幸的原因。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