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30 18:48:25瀏覽1246|回應8|推薦0 | |
三. 奧地利戰爭 1. 拿破崙三世 討伐丹麥,是德意志統一的第一步。 炫耀的軍功,使得俾斯麥的政治地位魚躍而上。但統一德意志的雄心壯志,並未因民眾的熱情擁戴而被迷惑,他更加卯勁伺隙時機,佈局攻略下一個目標──奧地利。 如何使奧地利孤立於歐洲,這是普魯士進擊奧地利之前,首重的外交戰略,俾斯麥衡諸歐洲列強盤算,發現他征伐奧地利的決勝點是在──巴黎,拿破崙三世的軍事外交思維。 關於俄羅斯,因俾斯麥10年間苦心的親俄政策,已是普魯士結實盟友。英國國政的重心不在歐洲大陸的擴展,而是海權的爭霸。法國拿破崙三世在歐洲大陸屢次東征西擴宣揚國威,是他穩固國內聲望提振民氣的統治手段。 拿破崙三世腦子裡打量著歐洲列國的敵友情勢,英吉利於克里米亞戰爭後已是同道,義大利因對奧戰爭受恩於拿破崙三世,而唯法蘭西是從...........,若想再次出兵提振民心士氣,毫無疑問國弱地大而被稱為專制政治標本的奧地利,是上乘之選。但是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心思為何?拿破崙三世絲毫不敢輕忽,掛著僵硬的臉,緩步地踏著培西卡灣(Besika Bay)海岸的草地走著,此時並肩而行的俾斯麥暗忖著,這個法帝到底需要什麼?今天該如何切入話題?說法普同盟嗎?還是說把萊因河畔的土地給他?總得竉絡一下,這次俾斯麥先開口,姑且談一下結盟吧!. 他先說比利時,探探法帝心思,結果法帝沒回答.而後他提居住很多法人的瑞士,一樣沒回答,於是他下了決心,從德屬萊因地方說到特利夫斯(Trier)的城市試試看。 "或許非執意擁有此地,普國也非硬要奉獻不可,但若有意取得時,是決不妨礙的「 不!對於普魯士的擴大,我们沒有反對的意見」這又是意外的回答。 法帝接著說:「如果形勢到了須我们兩國協商有利時,請貴國國王安心地提出即可.」 這話依然是謎,但是已見端倪,那就是政治家的必要資產──健康.拿破崙三世的身心已經走完全盛時期,正逐漸走下波。 「安心吧!」俾斯麥已胸有成竹。 2. 刺客 普奧開戰的風聲,在歐洲迅速傳開來! 這時各國政府和報紙紛紛預測局勢,當時駐在歐洲的美國外交官安特留.懷特(A.White)這樣記述:「當時不但法蘭西,就是德意志的各小邦也都相信,奧軍會聯合了素來畏懼普魯士的其它德意志各國軍隊,而戰勝普魯士.拿破崙三世同樣預測是奧地利勝戰,但是他相信普魯士軍是善戰的,於是預謀在兩國都傷敗之時,以武力突擊干涉輕取漁利。然而俾斯麥和參謀總長毛奇,陸軍大臣盧姆推演結果確信普軍勝劵在握.因為他為了這一戰不顧憲法,將議會所不承認的龐大軍備經費,已投入於陸軍的軍力戰備改造」. 其次,俾斯麥認為要引誘奧地利先開戰,意大利是個可運作的推手,因為奧地利奪取意大利很多領地未還,據此嫌隙而慫恿意大利與之結盟,於是意大利的密使到柏林,交涉攻戰同盟密約.同時俾斯麥特意傳遞同盟密訊給巴黎的法帝親信羅斯柴爾德(L.Child),藉耳語示意轉知拿破崙三世. 他的網已向四面八方張開,只等一聲令下,毛奇的兵即將進擊奧屬波西米亞了. 在這最後的瞬間,突然起了極大的障礙──國王的反對.威廉一世拒絕批准普意攻守同盟條約。 俾斯麥因突來的阻礙加上日以繼夜疲憊焦瘁,引發激烈的胃經痙攣,病倒了! 不顧議會,蹂躪憲法,箝制言論,而現在又無名興兵征伐兄弟之邦。是惡魔化身,是君王邊奸臣,國民的公敵!聲討他的言論,從各方紛至沓來.聚集了這股公憤之怨,終在一八六六年五月七日發生了刺客暗殺事件. 他照例在官邸外街上散步時,突然聽到了後面劈拍槍響,轉身一看是一個舉槍再次對他射擊的青年.在那吃了一驚的剎那,他以壯碩矯捷的身驅撲向刺客這時拼死的刺客用槍抵住了俾斯麥,在扭打抵抗中連開兩槍. 這時行人聚攏了過來,警察也趕到現場,沒得逞的刺客被當眾收押. 俾斯麥氣閒神定的踱步而回,脫了衣服一看,幸虧子彈祇射穿綢襯衣,沒傷及身體,換下衣服後把事情始末,做了扼要簡述,預備上奏國王.這時門外傳來急奔而來的馬啼聲,國王來了! 威廉一世抱住了宰相,欣慶他的安然無恙.王子们也陸續趕來慰問,一時間官邸前湧進熱切關注的群眾.俾斯麥挽著郁亨娜走上露台.群眾哄然鼓起如雷掌聲. 但是俾斯麥祇說了一句:「國王陛下萬歲!」 這次的暗殺行動,却在俾斯麥的心理上有了啟示.他的秘書郭伊特爾的手記中寫著:「這事發生以後,他雖然沒說出口,可是在內心却深感著一個強烈信念:我是上帝所選定的僕人!」 3. 薩多瓦的勝利 受了拿破崙三世的唆使,意大利突然出兵攻打奧地利! 俾斯麥即刻上書國王請示會合岀戰,五月初旬,國王下了全國動員令.宮庭內却群起反對這個出兵行動. 俾斯麥激昂表態:我是國內公敵,現在正拿著我的頭顱作賭注,但是縱使被送上斷頭台,我決然義無反顧抗戰到底,實現出戰意志! 是開戰前夕,參謀總長毛奇冷靜等待著國王一聲──前進!這時,近處教堂噹噹地敲打了十二下鐘響。 俾斯麥鎮定地取出錶看著:「是十二點了,那麼,明天的這時候,普魯士軍已攻進漢諾威和黑孫了吧!戰況一定激烈.普軍也許失利,但是即使敗北,也要奮戰不懈;與其被征服,我寧可戰死沙場!」 翌日,毛奇率軍進攻了! 普魯士主力部隊連戰連勝,擊敗了漢諾威,席捲薩克森 黑孫,殲滅了那騷(Nassau) 法蘭克福自由市,降服巴威和瓦敦堡而步步進逼維也那.連戰皆捷的戰況,不但出乎歐洲政治家的預測,更進而消除普魯士國民的杞憂. 這時被認為惡魔化身的俾斯麥其官邸門外,日夜聚集數千群眾高喊歡呼震天齊響. 他在開戰的第三日,緊急召集議院內的政黨首領協議「普選」──真如晴天的霹靂,一向否認議會政治藐視自由主義的俾斯麥,竟在勝戰氣燄高漲之時,實踐自由主義的理想「普選」. 因為他要乘戰勝的餘威舉行選舉,更進一步順選舉勝利之勢推動民意總動員,實現建設他劃擘的新德意志帝國. 三日之後,即七月三日他披著灰色外套戴著鐵盔,跨坐在粟色的馬上,從丘崗上往下望"克尼格雷茲"的激戰.(薩瓦多是克尼格雷茲市附近的小村,故稱這個戰爭為薩瓦多之役) 他回頭對秘書說:想起我的兒子赫伯特,說不定也將橫屍在這戰役啊! 4.電光石火的媾和條件 在這同一天,普魯士舉行選舉,一百四十位的保守黨議員當選了,俾斯麥終於結束議會的桎梏.在薩瓦多一役中皇太子與俾斯麥因軍力交相扶掖,兩人間已然建立了情誼,也因這份互信因此化解了接下來軍權勢力高漲而引發的脫序危機。 薩瓦多大勝,對俾斯麥而言卻是一大危機。因為戰勝的軍威鷹派勢力急速竄起,夾持著勝利氣燄的普魯士軍隊,執意進攻力取維也納。 俾斯麥憤抗阻止鷹派的進攻行動,因為攻佔維也納,將引動全歐洲列強趁機包圍柏林,勢必陷普魯士於進退維谷的險境。 征討奧地利的目的,是為了將奧地利逐出德意志聯邦志,利於德意志的統一,而非殲滅同文同種的奧地利,俾斯麥深知武力攻戰維也納,一旦傷裂民族感情將是百害而無一利;再者,對法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普魯士需要奧地利軍事結盟,因這種種考量,俾斯麥阻斷再戰勢力,對奧地利提出寬大的媾和條件──撤兵、無賠款、無割讓! 軍方勢力一致砰擊俾斯麥畏懼戰爭。因為他們不能體悟俾斯麥恐懼著什麼?權衡著什麼? 就在進攻、媾和的緊張對峙中,因皇太子的信念相挺而有了轉圜。 俾斯麥回顧錄中敘述七月二十三日在尼古爾斯堡(Nikolsburg)召開史上有名的御前會議情景是這樣寫著: 軍方以萬鈞之力壓著我而來,天下的攻訐,刺客的子彈,毫不掛齒的我,現在獨身力抗軍方的進攻脅迫,為了化解普魯士可能的生存危機,卻力不從心。退出了御前會議,一回到自己房間,有感於社稷危在旦夕,而不禁慟哭! 此時,皇太子已尾隨入內,將手放在我的肩上說:我起初反對這戰爭,是卿所知的。若卿認為撤兵且締結和約是必要策略,我可以支持卿,在父王前面擁護卿的見解。 於是皇太子轉身回御前會議向威廉一世表彰俾斯麥之見,回來時說了:十分費力,但是父王答應了! 這樣,普奧在普累格簽下和約,奧地利脫離德意志聯邦,北德意志聯邦正式成立而普魯士成了聯邦盟主。近二個月的征戰成果,普魯士增加了1/4的領土,人口增加了四百五十萬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結合一體獲得全面的戰略利益,儼然成了歐洲一大國。俾斯麥就在這一役奠定了他在歐洲不可一世的政治地位。 5. 北德意志聯邦的成立 一八六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北德意志聯邦議會開議,聚集了由馬恩河以北二十二國人民依普選法選出的三百名左右的議員。 在這個議會中,俾斯麥提出他僅用五小時口授給秘書布赫爾蒃寫的德意志憲法。這部在他腦子裡精研了十年的憲法草案,自北德意志聯邦會議提出,至歐戰終止的一九一九年,支配了德意志有五十年 ,足見俾斯麥深諳經國方略的普世價值所在。 這部憲法以國家觀為建構基礎,集權力於君主。另參酌美國的憲法精神,網羅美國駐德公使兼歷史學家班克洛夫(Bancroft)的理念:賦與民選議員參與國政之權利。這部君主、民代並存治理的憲法,飽受民權主義者及保守主義者兩方夾擊批評。 實權掌控者是聯邦上院的普魯士國王,所謂聯邦上院,不是人民代表組成,而是一個由北德意志聯邦君主代表組成的立法院,議長便是普魯士國王。 俾斯麥著眼的是如何統一南德意志諸邦的策略問題,因此賦于北德意志聯邦具有擴展實現統一的運作實權,是憲法制定時不可退讓的堅持。對於這些爭執不休的議員們,俾斯麥引用了莎士比亞戲曲「亨利四世」世〈註1〉中的劇情揶揄辯論者而終止了一場漫無章法的爭論而,再加上他擁有名為「國民自由黨」的絕對多數。最後于四月十七日在聯邦議會通過這部「德意志憲法」。 和奧地利一戰,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接下來是南德諸邦的收歸了。但是要把南德的各國也歸在普魯士統治之下,必須從德意志再逐出一個強國的勢力,這強國,就是法蘭西。過去一千年的歐洲史,也可以說是以萊因河為中心的德法爭霸史。 所以俾斯麥在建立北德意志聯邦之同時,和這些南德意志諸國簽訂了關稅同盟,從政治外交及經濟上全面主控同盟利益,此時的俾斯麥手握外交和內政一切行政事務,同時主導聯邦會議、普魯士議會及關稅同盟的議題討論與運作,而且大舉開放各界人士的面見與建言;官邸門庭迎賓送客,各各階層高談闊論,呈現出一片開明政治氣象。 無可匹敵的英雄氣魄與聲望,已在歐洲各國傳頌不歇。正如普魯士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一樣,俾斯麥也一天比一天偉大起來了! 〈註1〉莎士比亞戲曲「亨利四世」中的武士從戰場上負傷,氣息游絲地歸來時,內臣却向他們滔滔地講述兵器與醫術的學術專業,這是揶揄他們在薩瓦多激戰歸來的戰士面前,爭辯的是無益的討論。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