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31 18:51:31瀏覽708|回應1|推薦0 | |
一. 鐵血宰相 1. 革命還是流血? 「俾斯麥上任首相了!」這個消息驚動了全國。 柏林瀰漫著革命前的不安情緒,何時槍聲響起,血染溫脫‧屯‧林頓(Winther den Linden)大街?舉國上下人心浮躁朝野群疑。 歷史學家古史塔夫‧福來達哈在克倫波頓報紙上說:「即使是卓越的人才,與這樣強而有力的上下兩院為敵,也是註定失敗,何況是俾斯麥這種人?我們能期待他的內閣會有一年的壽命嗎?」 對俾斯麥而言,滿腔抱負擘畫的統一藍圖,正是他站上歷史舞台揮旄展現的關鍵時刻,何懼之有! 十一年隱忍焠鍊的政治、外交生涯,俾斯麥已從性急狂傲、放蕩不拘的議員,蛻變成外柔內剛、倜儻瀟灑而意志堅如磐石的政治家,他遴選閣員廣納政敵良才,以划水似的低姿態,帷幄運作於議會之間,逐日消彌可能的流血衝突。因此,上下兩院的政治家,喜悅於他的笑容,卻畏懼著他的握拳。日以繼夜的權力週旋,讓他深切體嚐權力寂寥之感,但寂寞的他,仍是明朗勇敢的向德意志民族統一的目標奮勇前進。 2. 唯有鐵血 突然,在某次下院的委員會會議裡俾斯麥失言了! 全歐譁然,全普魯士一片攻伐言論鼎沸難抑,宮廷的反俾斯麥勢力趁機逼退,苦惱的威廉一世無力相挺憤怒以對。 事件起因是他在下議院非正式的演說中說: ...我們雖然不刻意尋釁,可是德意志的政爭衝突是無可避免的。故德意志不要只注意普魯士國內的自由主義,應關注強化普魯士的實力,南德意志的各國均實行自由主義,軍力贏弱肩負不起重任。普魯士必須集中強固實力,以備不時之需,維也納會議所決定的政策,並不適於健全的德意志國民生活。真正重大的事,不是演說與議會多數表決可以解決的,能解決的唯有鐵與血。 就是最後的那段:真正重大的事,不是演說與議會多數表決可以解決的,能解決的唯有鐵與血。 被媒體斷章取義大肆渲染,並且惡意地把鐵與血解釋為,血是流血,鐵是軍事火力。大力宣說俾斯麥要以戰爭完成德意志的統一,而發動對象是奧地利帝國和巴威王國。於是引發維也納政府和門興政府群起撻伐,歐洲列國紛紛要求普魯士說明對外政策。 俾斯麥雖第一時間對這事發表聲明,澄清他所說的鐵血,就是新徵兵力用以擴充軍備的意思,決不是意指戰爭。可是社會上一致譴責加上宮廷的反俾斯麥黨羽助燃輿論興風作浪,倒俾斯麥聲浪一波波竄起,迅速傳到在巴登溫泉的威廉一世耳裡,國王難抵群臣逼退之議惱怒不已。 俾斯麥潛離了柏林,在國王還都的中途小站上,猝然地出現在國王的車廂內謁見威廉一世。 暴怒的國王,截斷俾斯麥正要說明的話,說: 我知道然後會怎樣,我告訴你!然後憤怒的群眾會先去割你的頭,然後再來割我的頭! 俾斯麥冷然的問說:「然後呢?」 被他這一冷不勝防的一問,氣爆的國王大聲說:「然後?然後我們都死了!」 俾斯麥泰然的說:「是的!陛下,那我們都已死定了吧!人都有一死,死得像不像樣是一回事!在民主革命的浪潮中﹐您可以選擇尊貴的戰死﹐或是屈辱的被牽上斷頭台而死。 把話撂開了說﹐直指問題核心。 從此「鐵血宰相」俾斯麥之名,深烙在歐洲歷史的演進一頁。 http://blog.udn.com/ArtemisX/2769895 延伸閱讀:【讀書會】失言風暴 3. 宮廷的阻礙(略) 4. 君臣之情(略) 5. 四面楚歌 從就任首相的一八六二年,至奧地利戰爭發生的一八六六年的四年間,俾斯麥面對的是個宮廷皇族、議壇政敵環伺的局面。 尤其是下議院對軍備擴張預算的擱置力阻,然而俾斯麥從一開始就確信德意志的統一唯有藉普魯士陸軍的力量才能實現,可是這是無法公開的主張。因此,作個獨排議會決議的獨裁者,逕行執行預算推動國務,是俾斯麥突破重圍之應對策略。如此獨裁行徑換來普魯士舉國一句對他憎惡之稱──那個惡人! 一八六三年初,波蘭發生了叛亂。 俄 、波的衝突,再次引爆俾斯麥與歐洲各國外交政策上的極大歧見,一貫採行"援俄"的俾斯麥,公然與同情波蘭的歐洲各國為敵。 在普魯士的會議中,自由主義者高喊著:「究竟有何必要,要為了今日的俄羅斯,而使無辜的波蘭人受苦啊!」 俾斯麥堅毅懇切的表述理念:「獨立國的波蘭,諸位認為她會答應她的鄰國普魯士領有但澤市和士隆嗎?」 當時俾斯麥雖遭受全歐自由主義和革命主義者的憎恨唾罵,及來自四面八方的斬首脅迫文告輿情,但1919年所訂立的凡爾賽和平條約,從德國手中奪走的但澤市,不正是德、波兩國反目的主因嗎?不禁讚嘆俾斯麥這股洞悉政治利益關鍵核心的力量。 被輿論冠以"獨裁者"之名的俾斯麥,此期的外交政策,可說是在議會齟齬強敵環伺中迂迴前進逐步推進。 6. 欣得諫友知音 「拿破崙在南方,大揮國民革命之旗,曾把歐洲地圖塗改了,而我們却在北方幹同樣的事。他解放義大利,我們却要奪取什列斯威(Schleswig)。這樣,普魯士才可以把俄爾牟茲(Olmütz的屈辱雪除。倘使普魯士辦不到這事,這就證明了君主制已不能達成國民的功業。」,在萊因蘭(Rhein Land)的演說會中,又說了:「因個別立場之故,雖曾和俾斯麥開過火,但是即使在開火最激烈的時候,在正義的立場,我們不得不這樣說:他是個男子漢.....」 公開宣說這話的是,德國著名的社會主義者和工人政黨領袖──斐迪南‧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 聽到從勞動運動領袖的口中,說出對專制主義者的禮讚,俾斯麥不禁發自內心對拉薩爾的讚賞,他是何等遠瞻前衛而大膽啊! 若問何以兩人如此相互激賞?那就是,一因同樣具有天賦異稟的洞察力,二因有共同的敵人──保守主義的俾斯麥和急進主義的拉薩爾,都視布爾喬亞即自由主義者為共同敵人。ㄧ個是頑強鐵腕的貴族,生活安定住在現實的的權利世界,一個是輕快如風的貧窮猶太人,想望著未來的理想世界。ㄧ個是實踐者,而一個是言論家,他們如此涇渭分明的兩個人,却都有著超凡的天賦,無限的勇氣及火一般的嫉惡之情。同身處於政治公共領域,一則相互為敵二又互為知音促膝言歡,惺惺相惜之情可說難以言表。 拉薩爾對於未來人類發展的變革與遠景,具有豐富的知識及深度的理解,這部分他對俾斯麥是傾力傳授的,因為他深切明瞭他的理想世界,必須藉由專制頑強握有政治實權的俾斯麥才能實現。他的理想是什麼呢? 一是:普通選舉 拉薩爾以他豐富的知識,傳授俾斯麥選舉運動的實際方法,他期待社會大眾能得到啟迪,社會改革得以發達進而實踐"普選"。 到後來,他被判定為"叛逆罪",當他站在法庭之時,他的辯論中直指俾斯麥說: 恐怕這是諸位現在無法意會的,不須一年,俾斯麥一定會效法英國政治家羅伯培爾(Robert Deer)的智慧,在國內實行普通選舉! 此言一出,爆得自由主義者一片譁然齒笑。唯有俾斯麥由衷敬佩著這個天才──拉薩爾。 二是:生產合作 他是排斥自由主義的自由競爭說,所以向俾斯麥進言,以國家的信用興建大規模的國營生產事業,拉薩爾的國營興業計劃是為了建設一個新的國家。而俾斯麥盤算的是,國營實業的經濟力,能獲得國家的權利擴張和君主制的鞏固。 俾斯麥之被稱為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的始祖,是因為他覺察一旦擴張國家權力,則政府擔當起保護勞動者是責無旁貸的重責,這理念顯見他深受拉薩爾的"生產合作"概念的影響。 令人扼腕的遺憾,拉薩爾由於戀愛上的糾葛,惹來情敵決鬥,在瑞士的日內瓦附近山中,以三十九歲的英年永別了這世界。而他的一部分理想,終是藉由俾斯麥在德意志實現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