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讀中醫典籍】清代醫家顧靖遠在其著作《顧松園醫鏡》中對「火」的闡述與看法
2013/10/04 15:28:25瀏覽1006|回應0|推薦1

【解讀中醫典籍】

清代醫家顧靖遠在其著作《顧松園醫鏡》中對「火」的闡述與看法

中醫師王健宇

顧靖遠,清初醫家。字松園,號花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顧靖遠曾於康熙(1662—1720)年間任職清朝太醫院。

本文是顧靖遠在其著作《顧松園醫鏡》中對「火」的闡述與看法。

不到一千字的論述,卻十分詳盡、精闢,將中醫中的「火」作有系統的闡述,理論與治則都兼具,有志學中醫的人不可不看!

紅字為原文,分段數字為王健宇醫師所加;()為王健宇醫師注文

1.火之為病,其害甚大,甚變甚速,其形甚彰,其死甚暴,而其症甚多,難以枚舉,試以大略言之。

(火火火!很多病都是由這把火引起的,千萬不可小看火。)

2.夫臟腑皆有氣,氣不得其平,則為火,所謂氣有餘便是火,氣即火,火即氣,譬諸水結為冰,解則復常,非二物也。】

(火是因為氣有餘、氣不平而產生,火與氣為相同來源,不是個別的不同物質。)

3.【但火在諸經,或一經之自病,或別經之相克,或二經之遺病,或數經之合病。然亦有實火有虛火,有相火,有燥火,有濕火,有鬱火,有猛烈之火,有無名之火,不可不知。】

(火是會在好幾條經之間傳變的。火一但產生,可能只是本身自己的一條經生病;也有可能會影響到相剋的經;也可能會傳到與本經對應的經生病;或引起好幾條經都生病。火依發生的經脈、臟腑器官、原因、火勢強弱而有不同的名稱。)

4.【常見焦思生心火,憂愁生肺火,勞倦生脾火,忿怒生肝火,思想無窮生腎火,此皆本經之自病,治在本經。】

(焦慮及用腦過度會產生「心火」,憂愁過度會產生「肺火」,過度勞倦會產生「脾火」,忿怒生「肝火」,胡思亂想會產生「腎火」,這些都是只會傷到本經的病,例如:焦慮及用腦過度會產生「心火」,所以只傷到心經,別的經沒有傷到,所以也只需治療本經「心經」即可。)

5.【心火太過,必克肺金,清肅之令將衰;

肺火太過,必克肝木,發生之氣將萎;

脾火太過,必克腎水,津液之源將涸;

肝火太過,必克脾土,化生之源將絕,

腎火太過,反助心火,君主之功將奪,皆別經之相克,治在別經,而兼用本經之藥。】

(心在五行屬「火」,如果心火太強,就會剋到五行屬「金」的肺,心的清肅功能將衰退;

肺在五行屬「金」,如果肺火太強,就會剋到五行屬「木」的肝;肝的生發條達之氣將萎縮;

脾在五行屬「土」,脾火太過,就會剋到五行屬「水」的腎,腎的津液之源將會肝涸;

肝在五行屬「木」,如果肝火太強,就會剋到五行屬「土」的脾;脾的化生之源將枯絕,

腎在五行屬水,腎火太過,反會助長心火,心在人體生理上所扮演的的「君主」統帥功能將被奪走。這些都是本經去剋到別經而產生的問題,治療原則是主要是別經,而兼用本經的藥。)

6.【其二經之遺病,

如心火過旺,必遺熱於小腸,則小便淋秘;

如肺有火,咳嗽日久,必遺熱於大腸,則成洩瀉;

如脾有火,唇口乾燥,必遺熱於胃,則成脹滿;

如肝有火,脅痛日久,必遺熱於膽,則汁溢口苦,

如腎有火,盜汗遺精,必遺熱於膀胱,則白淫淋瀝;

此皆臟遺熱於腑之症,治在臟而腑病自消焉。】

(另外還有火會傳到對應經,造成二經都生病的情形,

例如:「心」有火,火熱必定會傳到心的對應經「小腸」,結果不止心生病,連小腸也跟著生病,一般會導致小便淋秘;

例如:「肺」有火,會久咳不癒,後來火熱必定會傳到肺的對應經「大腸」,結果不止肺生病,連大腸也跟著生病,一般會導致洩瀉;

例如:「脾」有火,會口唇乾燥,後來火熱必定會傳到脾的對應經「胃」,連胃也跟著生病,一般會導致脹滿;

例如:「肝」有火,會脅肋疼痛,後來火熱必定會傳到肝的對應經「膽」,連膽也跟著生病,一般會導致膽汁溢流、口苦;

例如:「腎」有火,會盜汗遺精,後來火熱必定會傳到腎的對應經「膀胱」,連膀胱也跟著生病,一般會導致白淫〔*註〕淋瀝;

此皆臟遺熱於腑之症,治在臟而腑病自消焉。)

*註〕婦人之白帶、白淋、白淫、白濁,其形相似,病實不同。有虛、實、寒、濕、鬱、火,不可混治。

白淋者,淋瀝而不止也,多起於鬱,大抵虛寒者居多,小腹不痛,亦有去多空痛者。

白帶者,婦人之常病,俗雲十婦九帶,甚者腰痛如折,頭暈眼花,腰間重滯不斷,此是氣虛。

白淫乃思想無窮,有欲不遂,一時放白,寡婦尼姑,此疾居多,乃鬱火也。

白濁甚者,膀胱積熱,混濁如膿,不治必生癰。

7.【然經又有

脾移熱於肝,腎移熱於脾,此移於已所不勝之臟也。

肺移熱於腎,此移於已生之子也。

肝移於心則死。移己生之臟而死者,以木火相燔,犯及君主故也。

臟腑互相移熱,是在臨症者之神明,以察其病變之無窮焉。】

(◆此段有點難懂,基本上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最好是先看過一些中醫基礎理論後才好理解。◆

還有一種情形是:脾有火,然後火傳到肝,因為脾與肝的五行關係是土與木,土是不能對抗木的,所以這是脾火傳到自己所不能勝的肝經的情形;腎移熱於脾的情形亦同,是水與土的關係,因為水也不能勝土。

肺移熱於腎,即是金傳至水,金水在五行是相生的關係,金是水的上源如母親一般,金會助長生水,如同母子關係,所以說是移於「已生之子」也。

肝火傳至心則預後不良,肝是木心是火,把木柴送入火堆中,更加助長了心火,所以說移「己生之臟」而死者,因為木柴火焰互相延燒,將會犯及心在人體所扮演的「君主」生理角色。)

8.【又有數經之合病者,端緒難尋,攻伐未易,此當擇其尤重者而治之,審其先發者而責之,或病在上而下取之,或病在下而上取之之類是也。】

(又有數條經一起病的情形,起因頭緒難解,治療上比較棘手,最好挑突出的嚴重症狀先治,看先發病的症狀治療,或適用「繆治法」,病勢在上的而下治之,或病勢在下的而上治之。)

9.【實火虛火、五臟皆有。

脈浮大或數,重按無力,為虛火;

滑數而舉按皆有力,為實火。

見於兩寸,為心肺之火,兩關,為脾胃肝膽之火;

兩尺,為腎與膀胱之火。】

(「實火」、「虛火」,在五臟都有可能發生。

舉凡脈象浮大或數,重按無力,為虛火;

脈象滑數而舉按皆有力,為實火。

見於兩寸部位的,屬上焦心肺之火;兩關部位,屬中焦脾胃肝膽之火;

兩尺部位,屬下焦腎與膀胱之火。)

10.【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大黃瀉脾火,龍膽瀉肝火,知柏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以瀉有餘之火,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此為治火原則:用苦寒藥治火,火消就要停藥,不可一直吃。)

11.【若肺經虛火。則投二冬、桑皮、百合、童便之屬,

心經虛火,則投竹葉、麥冬、辰砂、犀角之屬;

脾胃虛火,則投白芍、石斛、蘆根、蔗漿、梨汁之屬;

肝經虛火,則投白芍、甘菊、鉤籐、鱉甲、羚羊角之屬,

腎經虛火,則投生地、元參、骨皮、女貞、龜甲之屬,此皆本經之的藥也。】

(此為治火原則:火在各經的優先考慮用藥,可以有效、迅速直達該經治火。)

 

12.【丹溪曰,相火最易妄動,因五志之火相煽故也。

火起於妄,變化不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暴悍酷烈,甚於君火,四時隨觸而動,而於芒種以後六十日,相火司令,熱暑濕三氣交合,尤為易動。

治斯火者,但宜滋其陰,則火自降,非苦寒之劑,不能勝也。】

(朱丹溪說:相火最容易妄動,因為有「五志」怒喜悲恐驚的火來煽動它。因為本身就容易亂動,變化莫測,隨時都存在,所以會將體內的陰液燒乾,一但陰液不足,就會生病,陰液乾涸了,人就會死。相火火勢太猛,甚至比君更強,更會隨著四季的節氣而變動,在芒種(端午節前)這個節氣後六十天時,相火是最猛的時候,加上有大自然的熱氣、暑氣、濕氣會合,就更容易亂動。

治療相火,適合用滋陰的治療方式,火會就會降下來,所以不用苦寒藥是沒有效的。)

13.【燥火則起於血衰,臟腑不潤,大小便秘,苦寒之劑,轉增其燥,須用甘寒滋潤之品,則燥可澤而火可熄矣。】

(燥火是起因於血液衰少,五臟六腑沒有受到滋潤,大小便不通暢,又服用苦寒藥,導致身體變的更加乾燥。這時應該用甘寒滋潤的藥物來潤澤臟腑,那麼火就會熄滅了。)

14.【濕有生於熱者,熱亦有由於濕者,濕熱每多相生。

如大便久秘,及更衣則又溏甚,以熱在腸胃之外故秘,濕在腸胃之中故溏,濕熱兼理,斯得之耳。】

(「濕」有因為熱而產生的,「熱」也有因為濕而產生的。濕與熱常常互相生成,例如長期便秘,但是如廁時卻不是大出羊屎狀的硬便,而是大出濕濕糊糊的軟便,這是因為熱在腸胃之「外」,所以大便秘;而濕在腸胃之「內」,所以大便軟軟糊糊,因此濕與熱要同時處理才能完全治癒。)

15.【鬱,火一症,東垣謂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鬱火之病,宜用升陽之劑,所謂火鬱發之者是也。

若真陰虛,真元憊,毋妄用之。

其師尼寡婦室女愆期,多有鬱火之病,是當以逍遙散合甘寒滋陰之藥治之則善。】

(鬱,也是屬於火症的一種,李東垣說本身胃虛,又吃太多寒涼的食物,因而壓抑阻遏脾胃的陽氣,就形成鬱火之病,宜用「升陽」的藥方,所謂的「有火鬱就將它發散」。

如果真陰虛,真元衰,則不可用這種治法。

至於尼姑寡婦室女,月經超過時間沒來,多有鬱火之病,應該用逍遙散合甘寒滋陰之藥治療就可以了。)

16.【若猛烈之火,丹溪謂火盛不可驟用寒涼,蓋恐撲之而愈焰,須以生甘草兼瀉兼緩,則猖狂自定,此妙論也。】

(如果是猛烈的火,朱丹溪說火勢如果很強盛時,不可用寒涼的藥,恐怕火愈滅愈大,必須用生甘草這一味藥一邊瀉火一邊緩和火勢,那麼猖狂的火自定,這說的很對。)

17.【所謂無名之火,一發即不識人,或直視狂言,或閉目無語,或手足螈,或發數日而終,或一發便脫,或臥枕而逝,人不及知,既無絡經之可尋,又無脈症之可憑,即經所謂暴病,暴死皆屬於火者是也。】

(所謂無名的火,一開始就神識不清不認識人,或是直眼看人、口出狂言,或閉目不說話,或是手足拘急而反弓,或發病數日而死亡,或一發病後便出現脫證,或在睡夢中去逝,家人來不及知道,這一種既沒有絡經可尋,又沒有脈症可憑,就是《內經》中所說的「暴病」,暴死都是屬於火。)

18.【余觀世人之病,惟火十居八、九,能辨明此類,而參以散見各門之火症,其於治火庶無虛虛實實之誤矣。】

(我觀察世人的病,火證佔了十之八九,如果能弄清楚火證,再參考散見各門中的火症,那麼在治療火證時就不會有虛者用瀉法或實者用補法導致虛者愈虛實者愈實之錯誤。)

(本文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華康中醫診所中醫師)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wangcy&aid=884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