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8/25 19:14:17瀏覽1543|回應0|推薦15 | |
最近一期「健康事務」(Health Affairs)期刊刊登一篇美國的研究,研究發現,自1996到2007年間,未經精神科醫師處方而使用的抗憂鬱藥比例從 59.5% 增加到 72.7%,十分驚人。 在美國,每100個成年人當中,就有將近9個人在使用抗憂鬱藥物;上述數字意謂的是,在這麼多使用抗憂鬱藥的人中,有超過七成,是沒有經過精神科醫師診斷有憂鬱症的。其中有許多開藥醫師,甚至未接受過關於精神疾病的專業訓練。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說,這樣的數字還不足以認定,抗憂鬱藥物的濫用情形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可以確定的是,關於開給病人抗憂鬱藥物、以及病人本身的精神症狀之間,還欠缺適當的管理規範,來避免這種奇特的處方情況。 常見的抗憂鬱藥如Prozac(fluoxetine.百憂解)、Zoloft(sertraline.樂復得)、以及Seroxat(paroxetine.克憂果)等,對人的幫助很有限;然而,對人的不良影響,隨著研究與廣為使用後的發現,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其中,關於可能引起兒童及青少年自殺傾向與行為的副作用,已經被證實;另外,服用抗憂鬱藥之後,如果再駕駛動力交通工具上路,發生意外事故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更不用說,抗憂鬱藥因為作用在大腦中樞神經,而本來就具有的副作用,例如:噁心、腸胃不適、嗜睡或失眠、性功能障礙、以及反而引起自殺傾向等。 在我國,或許由非精神科醫師開給抗憂鬱藥的情況,不像美國那樣地氾濫。但是,臨床上,精神科給予抗憂鬱藥的門檻過低,確實造成另一種抗憂鬱藥被濫用的風險。一來,可能使得原本只是「心情不好」的患者,成為抗憂鬱藥物的依賴者;二來,很可能成為獲取抗憂鬱藥物的便利管道。 事實上,無論是抗憂鬱藥或鎮靜安眠藥物,至今,科學研究者都還無法肯定這些藥物真能「治療」精神疾病。充其量,只能說,「緩解」部分症狀罷了。然而,科學研究能肯定的,是這些藥物對人身體、尤其是腦部的影響與改變。 因此,面對各種生活壓力與人生無常時,難免陷入情緒低潮、或出現各種「身心症狀」;筆者的衷心建議是,「三思而後行」,盡量讓藥物成為最後的、不得已的、非常手段,而不是像感冒就要吃感冒藥一樣。畢竟,這些藥物對身體的不良影響與改變,遠超過它所能改善與幫助的。 ![]() 參考資料:
Ramin
(http://dx.doi.org/10.1377/hlthaff.2010.1024)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