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5/26 21:48:40瀏覽5319|回應3|推薦6 | ||||
「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結構理論 1. 本我(id) 指人格結構最原始的部分,其中蘊藏著人性中最接近獸性的一些本能衝動,主要分為兩部分,即「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及「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前者包括飢、渴、性;後者包括攻擊及破壞。本我按照「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行事,急切地找尋發洩口,一味追求滿足。 ex.小嬰兒不顧一切想要東西 2. 自我(ego) 指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中介和防衛職能的「仲裁者」。自我按照「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去監督本我,予以適當的滿足。衡量現實的狀況,滿足本我的衝動,同時考慮行為的後果。 3. 超我(superego) 指人格中最具道德的部分,由良心(conscience)及自我理想(ego-ideal)組成,前者要求思想言行符合自己的理想標準,後者要求自己免於犯錯。超我按照「道德原則」(perfect principle)去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從而達致「人上人」的境界。超我所代表的是社會、特別是來自於父母的價值與標準 ex.看到五塊錢,本我的衝動要你去拿,自我讓你察覺到此舉所帶來的麻煩,超我引起的罪惡感卻阻止你這麼做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放縱、現實感、強烈道德感形成一種互補的三角形 自我防衛機制 佛洛依德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若能保持平衡,就會實現人格的正常發展,否則,就會產生焦慮(anxiety),長此下去,就有可能導致神經症。若要避免這個情況發生,自我防衛機制便要發揮作用,把焦慮減輕,甚或消除,方法如下: 1. 壓抑(repression) ex.六歲前遭親人過世 2. 昇華(sublimation) ex.藝術家創作、攻擊性球員 3. 替代 把衝動導向不具威脅的對象 ex.媽媽吼孩子 4. 否定(denial) ex.鰥夫認為老婆活著 5.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6. 理性化 去除情緒性反應 ex.幻想老公出車禍,外顯行為提醒老公綁安全帶 7. 投射(projection) ex.自己作弊,說別人也作弊 8.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ex.酸葡萄心理 性心理發展階段 人格發展理論 (1) 口腔期(0~1.5歲) 這一段的性感區是唇和舌諸如吸吮、觸咬、吞咽等是性慾滿足的主要來源。從快樂原則的引導下,吸吮行為是最使幼兒感到快樂的行為,可以滿足口唇性感區的要求,使幼兒得到一種愉快体驗。 口腔期影響日後的人格,例如習慣于與口腔有關的生活,如他們一般:吃的多、吸煙多,花費很多人去說話,這種狀況發展下,他們可能成為政治家、教授、長舌婦、律師、演員等,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徵。 (2) 肛門期(1.5~3歲) 在這個階段,性感區由口腔發展到肛門和大腸,通過体驗糞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種快感。因為通過排泄時會有一種緊張消除的快感,這一個階段也稱為肛門受虐性階段。排便行為是一種毀滅性的受虐反應。 l 肛門性格分為兩類 肛門保護型─一般表現為整潔、小氣,做事有條理。 肛門驅逐型─一般表現為不潔淨、大方,做事缺乏條理。 (3) 性蕾期(3~6歲) 在這個階段,慾望主要通過生殖器來滿足,由于男女不同,所以產生兩類人格。 (a)男性性器階段 這時男孩認為母親是自己快樂的目標,因此想得到母親,以得到性慾的滿足(泛性論)。 但當他看到父親與母親的關係時,對父親為產生敵對和嫉妒情緒,這就是“伊底帕斯”情結或成稱之為戀母仇父情結。如果母親反對孩子的狂想和性慾望,以及孩子由父親反對而產生“閹割焦慮”。 (b)女性性器階段 對女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會產生“戀父仇母”的情結。 在性蕾期以前男女幾乎是沒有區別,但女孩子從女性性器得到快樂,並且是母親聯繫起來,到了後來,她的吸引力從母親轉移到父親。產生陽具欽羨 (4) 潛伏期(6歲至青春期前) 此個階段很長,期間沒有明顯的性發展表現。這個階段的特色,是兒童失去對與性相聯繫的活動興趣,而把他們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學校的課業,良好的習慣,他們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中,沒有表現,故稱之為潛伏期。 (5) 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 佛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門期和性蕾期三個階段稱為前性階段。在此階段,性活動是由自發性慾所引起的,孩子們一直追求的是肉體的愉快。 但青春期後,產生了第二次性慾衝動,這種生理的驅力使孩子感到這種衝動的作用。佛洛伊德認為這個時期的性本能是需要通過性高潮才會滿足。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 先天遺傳的集體潛意識 榮格認為人類身為相同物種,有著相同結構與功能並同樣生活在地球之上,經歷同樣氣候與各類疾病的侵襲,有著相同需求,被養育求生與適應環境的經驗,有著相同的需求,這些需求會變成經驗累積儲存在集體潛意識裡,代代相傳,形成某些共同傾向與經驗感受,這些集體潛意識也會成為個人人格一部分。不過,人類並非遺傳這些集體經驗,而是遺傳表現或體驗這些經驗的潛能。例如:我們遺傳到對狗恐懼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遺傳到對狗恐懼,每個人生命經驗會影響或決定這些潛能是否被激發。 心靈的原始形象-原型
⊕男性中的女性傾向與女性中的男性傾向: 每個人都有兩性的特質,男性除了陽性外也有陰性基質,女性也有陽性基質,個人必須了解自己的兩性特質並妥善運用,使自己成為一個均衡而有創造力的個體,否則會造成人格單方面的偏執。 ⊕陰影: 即人性中黑暗與獸性的一面,貪婪殘忍攻擊不道德行為都由此產生,就算一個自律嚴謹的人,陰影也可能會在夢境中顯現。陰影其實也是活力及創造力的源頭及其他情緒之出口,過度壓抑將使人死氣沉沉,必須要正視其存在並妥善引導。(潛意識中負面的一面) 艾瑞克森 心理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認為人的每個行為都有其動機(motivation),背後有其驅力,並不只一種(本我、自我、超我),驅力彼此間若產生衝突(conflict),便會產生焦慮(anxiety),而為了解決焦慮感,不同的人衍生出不同的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對於人格發展認為在早期的本能發展決定,隨著年紀依照不同的慾望帶(erogenous zones)進展,如果固著(fixated,代表不能解決此階段的議題而無法進展至下階段),便會在成人期間表現出該性格。 而艾瑞克森的主要觀念則是認為自我即是心理動力,且人從生到死可劃分為八個階段,每階段均有衝突存在,而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課程,若順利地解決任務便可繼續發展,否則停滯。(但艾瑞克森停滯的意涵不同等於佛洛伊德,艾瑞克森認為當人沒能解決現階段的議題或危機時,隨著年齡增長,當到達下次階段時,需要同時面對立即階段的議題與過去未解決完成的,並必須加以統合。) 我們可以發現到兩人觀點的不同,對於人內在的心理動力:佛洛伊德的觀點是自我是中介者(mediator),在於調和本我與超我,能夠掌握的部分不多;而艾瑞克森的觀點是自我即是心理動力的主要本身,因而偏向意識能掌控的層面。而對於發展階段:佛洛伊德侷限在孩童小時,以慾望帶的轉移來解釋;而艾瑞克森則將發展階段拉長至整個人生,以每個階段各自擁有的議題來解釋。並且還有一個相異的地方就是,佛洛伊德的理論是基於人格異常的心理特徵所建構;而艾瑞克森是依據一般心理健康者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的。 兩人的理論上雖有差異,但是都仍在心理分析學派的脈絡上。對於發展的觀念,都認為在於解決任務或議題,如果成功便可以順利發展,失敗就會停滯;對於人,則都會將其視為一個能量系統。藉由這樣的介紹與比較,可以了解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在心理分析學派中的定位,雖然是有異於原本的理論,但是仍有保留與承襲其中心的概念。 二、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艾瑞克森認為人的一生將經歷一系列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 這整體的發展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在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稱此為「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個人便在這過程中,經驗到兩種對立性格傾向間創造性的緊張狀態,而這緊張狀態牽引著直覺與本能的能量,在隨著人際關係的擴大,接觸到社會不同的人群,得以進一步發展,化解危機。所以整個發展任務是否順利完成是有賴於個人與社會環境之互動,因而艾瑞克森除了階段任務外,亦重視階段中重要的社會環境。 艾瑞克森便根據他的想法,依照人生危機性質的不同分為八個時期,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重要的發展任務必須完成。這些發展任務都與自我特質(ego quality)有關,亦反映每一個階段成長之衝突,稱之為「心理社會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艾瑞克森並以一條線的兩極端代表危機,危機的意義在於若某一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話,將有助於以後階段的發展,反之,對日後發展有負向影響。 在這個性傾向平衡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發展失序,如果個人和諧的人格特質,過度表現或過度發展,以試圖讓不和諧的人格傾向消失,則會造成「適應不良」(maladaption);而太過強調不和諧的人格傾向,以致於和諧人格傾向嚴重不足,那麼結果可能成為「惡性(malignancy)發展」。但是這裡要注意的是,在這條線中取得「創造性的平衡」,或許會讓人認為這個過程主要是認知的、有意識企圖的,但是,代表的觀念卻是數個過程的複雜組合,部分可能有意識,而部分可能是無意識的,換句話說,這個過程個人或許有所察覺,但絕非必然由其所主導,可能還必須包含與環境的互動、接觸社會不同人群等。 最後,我們得有的觀念是,這個階段並非單純的「直線式」發展,個人並不只面對於眼前的難題,也需要重新經驗過去自己未曾妥善整合的心理,或現在仍嫌發展不夠的心理狀態。例如:幼兒期的自主行動與羞愧懷疑對立的緊張狀態,很明顯的,一位健康的兩歲幼童其獨立自主,多少必須有所修正,才能發展成為家人能容忍的獨立自主、健康學齡期的、成年前後期的「獨立自主」等。所以可以了解每個階段對於前一階段的衝突,都必須依其與目前階段的關係,再重新整合一次,因此依照這個「再經驗」原則,不難發現,在老人期也就是最後一階段時,將是對於人生生命經驗整體統整的階段。 精神分析概念 佛洛伊德在早期的作品裡提出原慾的挫折會引發攻擊。當我們尋求快樂的衝動遭遇阻礙時,我們的自我(ego)會阻止我們攻擊那些破壞我們樂趣的人。因此,佛洛伊德認為我們經常會「替代」原本想做的攻擊。 挫折攻擊假說: 挫折是指當一個人無法減少驅力,即目的反應遭受阻礙所伴隨的狀態,而攻擊行為乃是因為挫折而引起的。由Dollard發展成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 aggression hypothesis)。它假定個人內在存有多種迫力,由於經常無法滿足,因而遭受挫折,最後形成攻擊性行為。(在青年期的階段內,個人由於許多文化與社會上的限制與禁忌,使其不能達成的迫力增多,尤其是性迫力在此期內達到頂點,而個人尚不能隨意滿足其性迫力,故青年期易於陷入犯罪(Fedeschi, Smith & Brown, 1976)。正如Dollard & Miller所說:「完全剝奪一個人生氣的權利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肯定的人格需要一些生氣的能力」。) 宣洩: 攻擊會在經驗到宣洩時停止,也就是緊張狀態的解放。佛洛伊德是以精神能量的釋放角度來討論宣洩的。不過研究攻擊的學者所認定的緊張狀態是所謂的擾動、能量水準,以及肌肉緊張。 替代攻擊: 因挫折而產生攻擊,有時候會導向無辜的人;而這通常是因為攻擊他們要比攻擊原本的挫折感來源還要安全。 (替代攻擊通常發生在平常可能不在意的小事上。 例:為人母者因其他挫折而對孩子雜亂的房間反應過度。) 宣洩與攻擊: (當我們經驗了釋放緊張的宣洩後,我們的攻擊需求會降低。很多人相信處理挫折的最佳方式就是對無害的目標抒發情緒。可惜,這是個錯誤的想法。) 最早的挫折-攻擊假說認為,容許受挫者表現攻擊行為,可以宣洩其緊張,進而減低攻擊需求。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攻擊不僅無法減低進一步攻擊的可能性,甚至還可能會提高。(Bushman,Baumeister&Stack,1999) 也許攻擊的機會能夠帶來宣洩性的緊張釋放,但同時卻更能預測攻擊性的提升而非降低。 (首先,攻擊行為也許會解除對未來之攻擊性的抑制。大多數的人能夠抑制自己對他人的肢體的傷害。然而一旦我們違反了這項規則,日後產生攻擊行為變顯得簡單多了。「攻擊促進攻擊」的另一項原因,或許在於攻擊線索的出現。(Geen&Quanty,1977) 例:看到與暴力有關的事物(如槍),將會提升我們表現攻擊行為的傾向。而由於張力的宣洩會讓人感到舒暢,暴力行為又受到了增強。) 一、 依附類型與成人關係: (一) 客體關係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 (客體關係理論學者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客體的尋求(object seeking)」,亦即:人類關係的發展,而非如Freud所強調的「快樂的尋求」。) a、 基本理論 1.客體關係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在於「尋求關係的建立」。 2.個體在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經驗(尤其是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經驗)是個人的自我概念、對他人的心理意象、情緒發展與親密關係發展的基礎。強調個體和他人形成關係的方式比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內在衝突更值得注意。 3.早期的親子互動型態對於個人生命腳本的發展具關鍵性的影響,且會在日後的親密關係中重現。嬰兒對母親和他人的依附形成了自我的 發展,並使得個人由強烈的母親依附朝向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態。 4.語言發展前的幼兒,其生命經驗並不是空白的。亦即:凡經驗過必留下記憶。 (二)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由John Bowlby所提出的貢獻最多,在依附理論中﹐他認為孩童時期的發展對成人時期有很大的影響﹐孩童的依附對日後的人格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他認為應該直接針對嬰兒期做研究﹐但不只是依靠成人那有可能已被扭曲的回溯。) a. 依附理論的來源 Bowlby觀察孩童和母親分離焦慮的三個階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