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習心理學6-建構主義
2007/04/19 21:32:59瀏覽4740|回應1|推薦3

一、               建構主義有哪三大原則?此三大原則的形成和那些心理學理論有關? 

1. 在建構論中提出三大原則,而這三大原則必須共存,才不會使建構論的意義產生扭曲。

第一原則:主動原則

「知識並非由認知主體被動地接受而來,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造而成。」

這個部份也就是說對於知識這個概念而言,是具有認知能力的個體主動去建構而來的,而非被動的接收知識。也就是學習者憑著自已的先備知識及經驗,對問題作主動的探究與意義的詮譯。對於此點而言,就教學上來說,則一反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上,教師主要是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在這樣的一個學習環境之下,學生學到的只是老師要他學的,卻學不到他自已想要學的,可是在以建構式教學取向的教學環境之下,學生變成能夠主導自已想要探究的問題,而老師則從主導者的角色,變為從旁引導學生、協助學生的角色,而非制式的規定學生要以什麼樣的解題步驟或填鴨的方式來教導學生。

第二原則:適應原則

「認知的功能是適應性的,是用來組織經驗世界,不是用來發現本體性的真實。」

這邊的適應性可以說是我們對於經驗世界,所面對到、所遇到的問題,而予以解決。在這一個部份要和大家說一個觀念,從演化的觀點來看,生物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求生存,人的知識就是為了要解決問題,但是,這個世界又是一個動態的世界,所以我們不能用一種一成不變的知識去解決,所以人類的認知就要不斷地重組、改造、與試驗,而這些知識重組的過程,都是由人主動去建構、主動去詮釋、主動去解決,由這個人之主動性的建構去理解認知的功能是適應性的。

第三原則:發展原則

「知識的成長是透過同化、調適及反思性抽取等歷程,逐漸發展而成,後續知識必須植基於先備知識且受限於先備知識」

兩個概念:

(1) 人的認知基模會隋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而不斷的向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後設學習也會成為基模發展的原因。

(2) 知識本身的意義會隨著個人不同階段的理解,而有不同的發展,在過程中透過個人的詮釋與意義的理解,因而建構出屬於自已的一套知識體系。

第三個原則─發展原則,擷取Piager的思想,Piager提出同化與調適造成適應的觀點,這個觀點應用在建構論上也就是學習者在學習時,運用其既有的基模去處理所面對的問題,例如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自已的先備知識對於問題作主動的詮釋,但是如果他原有的知識不能去處理所面對的問題,那學習者就必須對自已先前的想法作一番修正與檢討,在修正與檢討過後,運用自已修正過的知識,重新再對問題作一理解與詮釋,而達到一發展原則。

 

 

2.      建構論(Constructivism)或稱建構主義,結合了當代哲學思潮與知識社會學對「知識的本質」以及「知識的產生與獲得」作一個新的解釋,再加上擷取Piager和Vygotsky認知心理發展理論的重要主張,提出了異於傳統的知識論觀點。

 

※認知心理學的訊息處理論

當代認知心理學認為雖然人是一個訊息傳遞的系統,但絕不是一個被動的(passive)接受訊息的系統,而是一個主動(active)詮釋外來訊息的系統。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在這方面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個人的心智能力與新知識的吸收,受制於其既存的觀念與知識是非常明顯的。譬如,外來的感覺訊息,必須被經驗與知識詮釋之後,才能達到辨識(recognition)的目的;辨識之後的訊息才具意義,才能進而轉換成另一種訊息的形式,為記憶系統(memory system)所貯存與使用。「認知」,簡單地說,就是知識的獲得和使用。這牽涉到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知識在我們的記憶中是如何貯存的,以及貯存什麼的記憶內容;一是知識如何使用或處理的歷程問題。前者強調的是心智結構,後者強調的是心智歷程。這就是認知心理學研討的兩大方向。因此,梅爾(Mayer,1981)將認知心理學定義為:「為了了解人類行為,而對人類心智歷程及結構所作的科學分析」。訊息處理論則是認知心理學的分支,懷左克(Wittrock)有一段話簡要說明訊息處理論:大腦並不是被動的訊息消費者。我們認知系統中的記憶和訊息處理策略與得自環境的感覺訊息互動,將經選擇注意的訊息和記憶聯結,並且賦與意義。換句話說,訊息處理的研究主旨在於探討個體察覺、組織和記取相關訊息的各種方式,從而描繪出當個體從事認知活動時的心智運作歷程和訊息產物。大體而言,訊息處理論被學者引用在建構主義兩個相關的議題上:一是人類的記憶系統,是個動態的有組織的系統,主動的選取感官資料轉換成有意義的訊息,是因人而異的;二是在闡釋訊息方面,訊息常被轉化改成適合閱讀者己有的基模,也就是說,即使是同樣的訊息,也將因人而獲取不同的意義及條理(Gredler原著,吳幸宜譯,1994Wittrock,1989Anderson,1990)。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

皮亞傑追溯自己的建構論主張,其實是來自康德-康德他首先強調了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認知機制與世界的互動關係。皮亞傑致力於尋找每個心理發展階段中所呈現之認知行為其背後的心理狀態。皮亞傑認為,當個體遇到新的經驗或事件時,他會將經驗同化(assimilate)於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或是調適(accommodate)原有的認知結構以容納這些新訊息。這些認知結構,也就是基模(schemas),便基於經驗、信念、價值、社會文化的歷史及先前的知覺而一再地重組。皮亞傑認為基模是不斷建構(under construction)的,也就是說,認知結構隨著個體的解釋、理解和領會而持續地演化(Duffy & Jonassen,l991)。為了知悉「什麼」和「為什麼」,引發了心理學以及哲學上的思考。個體不僅有生理學上描述的同化和調適的活動,也重新調整基模以便對不一致或是「不均衡」(disequilibrium),擁有促進成長和發展的動力。基模的重組是有其連貫性和目的性。基模的重新調整,與個體之所以有能力形成意義,兩者所憑藉的價值標準是相同的。因此,個體賦予經驗意義,而同時也藉由經驗建構知識。

 

二、               試比較傳統知識觀與建構主義知識觀在教學方面,有何不同?

    建構主義十分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試圖超越傳統西方哲學知識論的兩大派別,反省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及實證主義的傳統觀念,並從主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中折衷出獨立的見解。建構主義對知識論的影響,在於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知識的宣稱、探究方法和目的之不斷的重組、修正和調適;以及理論上的概念、探究過程中的方法兩者之間的互動。建構主義並不討論闡明知識的本質、來源、及知識的理論等西方傳統哲學知識論所爭論不休的問題,它僅討論知識如何被認知者主動建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換句話說,建構主義著重的是the way to knowing或a theory of knowing,而不是theory of knowledge (Von Glasersfeld,1990)。

※傳統教學與建構主義教學之比較

 

傳統教學

建構主義教學

哲學基礎

客觀論

知識本身有恆真的價值

建構論

意義是經由社會協調而來

學習內容

適合學習動作技能、語文資訊及具體概念

簡化現實世界

適合學習問題解決及認知策略等進階知識

呈現現實世界的真實面貌

學習意義

將知識反覆背誦與練習

修正或改變現存的想法或概念,重新組合成新的想法或概念

教學主體

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

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促進者

知識學習

學習者如同白紙進入學習環境

 

被動接受

得到廣泛性的知識

同學是競爭者

 

學習者帶著本身已有的觀點、想法 (先備知識) 進入學習環境

主動建構

得到情境脈絡化的知識

同學是合作者

教學法

講述式

合作學習、蘇格拉底式的詰問對話、互動、類比教學、實物模型、多元詮釋

成果評量

筆測驗

重視教學與成效

以學習目標為評量標準

多元評量(實作評量、真實評量)

重視學習的過程本身

目標中立(goal free)導向

教育環境

封閉的

開放的

教學過程

有順序步驟、有系統的

視情況隨時調整學習目標與教學方式

 

建構教學理念秉持著「以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基本主張,並不是意味教師無法教導學生任何的東西,或任由學生在教室裡活動就能「建構出」東西來。實際上,建構理念仍然需要教學,只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配合學生的經驗或活動隨時對自已的教學作反省和調整。因此,建構的教學乃需要靠教師「自行建構」,亦即不斷的反省和調整才能實踐其理念。

    建構教學理念有以下點基本內涵:

(一)就知識的性質而言

    知識是建構而來的,但並非所有知識都要學習者建構。Piaget 曾將知識分為:物理的、邏輯—數學的和社會的知識,其中屬於社會的知識是可以藉由直接教學方式學習,而另外二者,則可以以激發和協商的教學方式,代替直接教導或灌輸的教學方式。

(二)就教學的對象而言

     建構教學理念將學習者視為能夠主動建的認知主體。因此建構式的教學乃是以學習者為本位,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強調「發現學習」以及「解題」能力的培養。

(三)就學習情境而言

     建構教學理念相當強調「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基本上,建構取向的學習情境是「自由的」、「開放的」、並且是「合作的」情境,也是師生共同建構和維持的。故其學習情境傾向多元的、非與式教學的學習空間。

(四)就師生的角色而言

     建構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鼓勵由學生主動的建構知識、創造知識,所以在建構教學歷程中,學生是知識與意義的詮釋者、創造者與發明者。

而老師則轉為問題情境的設計者、引導者。

(五)就教學評量而言

    因為建構教學理念主張知識是創造出來的,所以教學評量必須從學生創造知識的歷程來看。教師必須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評估學生的發展情形,以做為調整教學方向或方式的依據。

 

資料來源:詹志禹主編(2002)。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台北:正中書局。

          http://mind.hfu.edu.tw/1_9/paper/special%20subject/struct%20all.doc

          http://www.geog.ntu.edu.tw/main/paper/d81208001/%A4G%B3%B9.htm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eam11124&aid=906337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咬文嚼字的學者
2010/02/08 19:51
這篇文章所討論的「知識」到底是什麼?從文章的內文來看,應該是指
「學習者在大腦當中建立的有價值的反應機制,或者:能夠運用的資訊」。
這和一般人所知道的「知識」的定義,顯然有很大的差距。
起點就如此,後文的口齒不清也難怪了! 
很多學者喜歡用一堆艱澀、華麗的用語,來表達「其實只是貧乏」的內容。
我最討厭這種虛張聲勢的草包了!教育界最多這種人了…。
就像費曼所說:它們不管什麼東西.都故意要取一個標新立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