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剛果內戰 非洲的世界大戰
2013/08/28 01:51:50瀏覽3321|回應2|推薦13

據聯合國網站今年七月消息,剛果武裝部隊與反政府武裝力量「M23運動」在停火兩個多月後,再度爆發衝突,六萬多難民逃往烏干達與剛果交界的本迪布焦地區,多所學校成了難民臨時避難所,一些難民露宿街頭。

紅十字會正與聯合國及其他援助機構合作,在烏干達設立難民營,但一名難民說:「我希望能回家去…我們聽說叛軍已被趕走。回去熟悉的土地總比到烏干達邊遠的難民營好。」

聯合國難民署已完成人道需求評估,開始發放救援物資。在距離邊境20公里處設立中轉站,安置2000多名剛果難民。然而,很多人並不願意離開,因為他們可以隨時前往邊界另一側自己的村鎮獲取食物、清點損失的財物,並且照看即將收穫的莊稼。

二戰以來最慘烈的戰爭是剛果第二次戰爭。第一次剛果戰爭,發生在一九九六一九九七,為緊隨而來的第二次剛果戰爭埋下伏筆。

第二次戰爭從一九九八二○○三,是非洲現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前後涉及非洲九個國家,二十支武裝力量,導致超過一百萬人流亡,大量遷移至周邊國家,有「非洲的世界大戰」之稱。

剛果當前混亂是第二次戰爭遺留下來的。聯合國說,這場戰爭導致五百多萬人喪生,多數死於疾病和飢荒。

如今,和平條約簽署十年後,整個國家仍然衝突不斷,東部地區時有激烈武裝衝突。二○○四年,估計每天至少一千人死於軍事衝突、社會保障不足或食物短缺,導致大量人口流亡國外。

到了二○○八年,剛果內戰導致的一百多萬人仍無家可歸,無數難民湧入烏干達邊境小鎮伊夏沙,即使臨時難民營也不安全,但許多難民表示,「怎麼回去?軍隊正在屠殺年輕人,如果留在剛果只是死路一條」。

在人數爆增情況下,難民署協助難民從伊夏沙前往烏干達西部的納基維爾鎮,擔心太多難民待在接近邊境的難民營,可能成為四處燒殺擄掠的叛軍攻擊目標。

在伊夏沙鎮,難民只能吃爛掉的番茄或蔬菜,雖然無疆界醫師組織已架設水塔和衛生設施,但也憂慮傳染疾病將很快蔓延。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k1858camry&aid=8164975

 回應文章

ST6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30 03:10

剛果內戰有遠因和近因。

19世紀歐洲強權國在亞洲和非洲爭奪殖民地﹐比利時也不例外﹐只是國家小無法搶到好地方﹐歐洲強國對於位於赤道黑色非洲內陸的瘴癘之地瘧疾和昏死病流行的剛果河流域沒興趣﹐比利時國王李波二世在歐洲強國夾縫中取得自由貿易區管理剛果﹐20世紀初改成殖民地﹐以分化部落和高壓奴隸方式統治﹐對反抗的剛果人以斬手砍腿處罰﹐非常殘暴﹐比利時政府曾受歐洲和美國媒體輿論嚴重指責。

二戰後﹐全世界殖民地吹起獨立風﹐剛果出了一位獨立領導人魯穆巴﹐他曾被監禁多年﹐直到1960年才被比利時釋放﹐同年剛果獨立﹐魯穆巴經由民主選舉出任總理﹐美國認為他親共反西方﹐CIA和比利時利用他的政敵將他逐出政府並謀害。剛果才獨立就發生毛派游擊隊和部落內戰﹐軍隊士兵叛變搶殺剛果的白人﹐比利時派傘兵鎮壓﹐局勢到1965年才穩下來﹐受美國比利時支持的親西方軍人莫布杜上校奪得政權﹐他獨裁達25年﹐70年代剛果改名薩伊。90年代冷戰結束莫布杜失去利用價值不再受西方國家支持﹐反莫布杜的部落開始武裝叛變﹐1997年叛軍趕走莫布杜﹐恢復剛果國名﹐從此內戰不斷。

19世紀歐洲強國為各自利益圈地瓜分非洲﹐剛果河流域不同部落被畫給比利時﹐20世紀初比利時人分化部落減弱剛果人團結力和殘暴殖民統治﹐是剛國內戰遠因。冷戰時代東西方陣營爭取非洲影響力﹐扶持軍人獨裁統治和代理人戰爭﹐冷戰結束﹐剛果利用價值不大﹐西方各國把她當瘟疫毒蛇避而遠之﹐剛果政府垮台﹐政客軍閥和部落爭權﹐則是近因。

受傷最大的是剛果老百姓﹐尤其婦孺老弱。


襄樊散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29 13:04

这些惨况不是真的吧?

伟大的普世价值美国怎么没有什么大的动静?派遣运输机、工兵什么的去缓解人道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