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媽媽的天空
2005/10/10 15:59:22瀏覽916|回應0|推薦5

【社會新聞】

93年5月14日的《蘋果日報》A8版刊出一個新聞標題:「學生懷孕應有受教權」。當時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剛初審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其中規範學校應積極維護懷孕學生的受教權,不可因學生懷孕就要求休學或轉學。在同一天的報紙A15版《蘋論》就定了個標題:「歧視懷孕女生,無知冷血」這兩則新聞似乎道出了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對於懷孕女生仍存有偏見,以致於學校在過去會採取防堵的策略,祭出「校規處分」讓懷孕的學生受到道德譴責,並且對這些懷孕女孩投以不正常的眼光。

學生的受教權應受《憲法》所保障,不容教育者以自己個人的道德標準來限制懷孕學生是否可以上課。因此教育部制訂「女學生懷孕事件預防與處理要點及注意事項」,並鼓勵各校提供友善的環境,例如給予懷孕學生加大型課桌椅、提供補救課程,學校附設幼兒園收托學生子女等。這些立意良善的措施,會讓懷孕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暖流,不再被他人視為毒蛇猛獸。

然而,面對未婚懷孕的女生,回到學校之後,仍難免其他同儕的指指點點,因此對她們的心理建設與關懷仍有可加強之處。學校、老師以及父母可視此次的懷孕事件為機會教育,鼓勵學生思考自己的決策,並重新檢視懷孕將帶給學生怎樣的後果。

【關懷與支持】

當女孩知道自己懷孕時,難免會驚慌與不安,同時害怕讓父母、師長知道自己懷孕的事實。輔導老師可以先聆聽學生的疑問與困惑,並試著緩和其擔憂的情緒(在為數不少的情況下,學生會自行墮胎而不讓學校的老師知悉)。在學生的情緒比較和緩時,輔導老師可以進一步探詢相關的資訊,例如:懷孕多久?以後的生活想如何安排?懷孕的心情?如何面對父母可能有的情緒反應?

以上的問題,對當事人而言,都需要時間一一釐清,甚至有時會想逃避回答或私下解決。因此輔導老師站在關懷與支持的角度上,讓學生不受批判及貼標籤,可以好好思考自己未來的路將如何走。透過「賦能」(empowerment)使學生面對懷孕的事實,沉澱自己的心情,瞭解未來可能有的生活變動。同時鼓勵孩子親自與父母溝通懷孕的事實,並且透過「角色扮演」預習面對父母可能的情緒反應。輔導老師可從旁扮演居間溝通的角色,避免讓學生感到孤立無援,理性地讓父母瞭解孩子後續可能有的選擇:(1)生下孩子,與孩子的父親結婚、(2)生下孩子,自己撫養、(3)生下孩子,交給別人撫養、(4)墮胎。即使最後所得的結論是要墮胎,也可讓學生蒐集相關的訊息,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墮胎(有的孩子可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多時,過了可以墮胎的時間點)?墮胎之後,可能有的身、心反應又是如何?必要時,可以找到有相關經驗的女性,做個訪問,然後思考清楚後再下決定。值此同時,也必須與男方家長一起商談,議題會涵括男方要負的法律責任。如果男方是校內學生,學校也會提供妥善的心理諮商,以釐清其性價值觀和該負的責任。

【澄清性價值觀】

當學生決定繼續懷孕,澄清性價值觀成了重要的議題。有些孩子對「愛」特別地渴求,如果她所身處的家庭缺乏愛,容易形成一股推力使女孩去尋找可以愛她的人。輔導老師不妨蒐集一些真實的故事,作為機會教育的教材,讓學生有機會檢視他人的經驗之後,可以促進其理性的思考,而非只有情緒上需要獲得安撫。

飯島愛的故事是一個極佳例證,她生活在父親嚴格的管教之下,一直得不到父親的肯定。有一天當機會來臨時,飯島愛將家裏的存款一百八十萬日元提出,然後與學長工藤孝則同居,然而生活並沒有因此變得順利。之後,她更進入AV女優界發展,其中的辛酸外人難以想像。但在她內心深處始終對愛有著憧憬:「我一直不斷尋找,從出生開始就一直持續尋找,要尋找一個能製造出互相契合的心的對象。但是還真不好找呢!」(引自《柏拉圖式性愛》一書)

一旦學生能體認到「性」與「愛」的不同,將會有助於她認識自我真正的需求,而不再陷入婦運教母史瓦澤(Alice Schwarzer)所說的「女性困境」。此外,輔導老師可以從旁協助學生瞭解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避免重蹈覆轍。對男同學而言,輔導老師亦可透過會談,使其瞭解性雖然是美好的,但不代表每個人都能承擔隨之而來的後果。由於懷孕是既成的事實,可透過「角色扮演」協助男女雙方來適應同儕間的互動。

【現實問題】

不管女孩最後的決定為何,是否和男方結婚共同撫養小孩,亦或是女方決定自行撫養小孩,都很難避免現實的問題,經濟上的考量通常會擺在首位。加上還有學業需要完成,若是沒有家人的支持,很難兼顧未來孩子的撫養與課業的壓力,有的學生在這時候就很容易輟學。輔導老師應鼓勵學生繼續完成學業,必要時給予適當的課後補救教學,使其可以跟得上其他同學的進度。

在懷孕的過程中,難免孩子會有罪咎感以及對懷孕的矛盾。輔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來,藉以澄清對懷孕的看法。男性當事人若能參與其中的討論,亦相當具有價值,進一步知道自己在這過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而不是讓女孩自己獨立面對。甚至會談中也可大方討論分娩的過程,以避免無知時所產生的錯愕情形。

TVBS在93年12月28日報導過一則「
17歲少女偷嚐禁果,男友家咬臍產嬰」的新聞,17歲的青少女跟16歲男友說肚子痛,緊接著就去上廁所,結果男嬰就跟著生出來,她用牙齒咬斷臍帶,把胎盤沖進馬桶,再用冷水把男嬰身上的血水沖掉。

這對青少年男女因害怕不敢告知父母與師長,導致孩子要生產了竟一無所知。男女雙方的家庭俱因經濟不佳,因而決定給人領養。若是能早一點面對懷孕的現況,也不至於臨生產時驚慌失措。

此時孩子的生涯規劃也會因懷孕之故需要重新討論,是否繼續升學或就業,可根據孩子個人的性向,做妥適的安排。若是想要就業,可針對所需的技能預做安排。若想升學,學校應給予適當的協助,並能提供育嬰的環境,讓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獲得支持,這樣方可避免所謂的「小媽媽循環」。93年11月9日《蘋果日報》A8版刊出「
兩代12歲生子,27歲當上阿嬷」的新聞,內容提到小媽媽不該輕易輟學,應尋求專業社福機構,重新進行生涯規劃,才不會落入這種循環。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藉由提供親職教育,也可以協助建立正確的觀念,避免孩子未來重蹈覆轍。

【藍天再現】

小媽媽的天空不必然需要因為懷孕或產下孩子而感到前途灰暗,將之視為人生的一個小考驗,重新調整步伐,不怕沒有藍天再現的機會。就怕孩子因此輟學,兼之沒有謀生的能力,於是就踏入紅塵路,一旦走錯,對自己的人生、孩子都會造成莫大衝擊。身為師長在面對孩子的窘境時,應以輔導取代懲罰,避免貼上標籤,讓懷孕的孩子繼續接受教育,使孩子有機會重新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終結問題的循環。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jiat&aid=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