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還給學生該有的戀愛權
2014/06/24 16:24:03瀏覽3304|回應0|推薦8

資料來源:103/05/07《中時電子報》「籠統過時LKK校規 教部要求訂清楚」

 

【校園禁談戀愛】 

    近來看到一則新聞,將我整個人的思緒帶回到過去的高中歲月。過去的高中生活對我而言,有著青澀淡淡微酸的記憶,甚至也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慨歎。這則新聞指出有為數不少的學校以校規為名,禁止學生男女交往、甚至是不允許鼓動學潮,違反規定者,將有大過的處分。在這些以校規為名的處分,往往學校不給學生有申辯的機會,逕自判斷,一方面不合情理,另一方面則有違反人權之虞。 

    以我過去所念的高中,就素有「五大禁忌之稱」,一入學時,學長就三令五申告誡,千萬不能觸犯。這五大禁忌是:(1)男女交往一大過、(2)頂撞老師一大過、(3)考試作弊一大過、(4)抽菸一大過、(5)喝酒一大過。當時由於全體學生住校,若有外校朋友、同學寄信來,校方給了導師相當大的權力,可先行拆閱,一旦發現男女交往情事,就會回報給教官,其後果相當嚴重。若是累犯,連三次抓到男女交往,就形同判死刑,退學處理。 

    這些規定,現今看來,可說是相當荒謬。不只是學生談戀愛的權利被剝奪,更甚者是自由通信的權利也被剝奪,學生可說是毫無隱私。在許多以管理嚴格著稱的私校,直到如今仍死守這些傳統而過時的規範。有的學校甚至還規定,男女若要講話需間隔一公尺距離,還聽過有的要講話得在教官見證下方能進行。種種不合理之規範,早已超出校規對學生生活該有的管理,成了箝制自由的工具,只為達成學校對升學率的追求。 

【以疏通取代圍堵】 

    從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對人的觀察角度來看,學生所處的青春期是性器期階段,性能量非常活躍的時期,人對愛情自然而然地雀雀躍試。那種渴望愛人以及被愛的感受,相當強烈。當私校為了學校的升學率以及假管理學生生活為名,禁止校園戀愛,其實違反了人性自然的發展,更限制了一個孩子對這廣大世界的探索。 

    另一位知名的學者艾瑞克森,他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標誌出青春期是個自我認同或混淆的階段。不少的青少年通過愛的追尋來確立自我的身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有不少的學生說「愛情是我生活的全部」,但這樣的言論有時不見容於成人的想法中,於是限制與規範就成了管理手段。透過訂定校園戀愛需接受懲處,以確保學校生活秩序依規而行,不至於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這就好比鯀的治水,是築起越來越高的堤防,但卻未能有效地解決學生可能有的戀愛議題。對於學生的愛情,應採取如同禹的治水方式,以疏通取代圍堵,引導他們瞭解愛的渴望、如何進行邀約、建立良好的愛情界線、擇偶的條件等,這些才是真實人生愛情的課題。無怪乎,當校園愛情悲劇躍上社會新聞版面時,都會有學者、專家跳出來再次大聲疾呼檢討我們學校的情感教育。 

    沒多久前,台北市衛生局公布了一份調查資料,發現學生們在上大學前有三分之一的學子談過戀愛,這也意謂著每十個人當中至少有三個人談過戀愛。這數字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到高中生攀上了一個高峰。就算明文禁止,也無法阻擋人對愛情的追尋。越是封鎖、限制,越是引人注意,更想一嘗愛的甜蜜蜜。更何況這些孩子自小就生活在偶像劇充斥的環境中,更是難以逃開愛的天網,都被圈在其中,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 

【提早學習愛的真諦】 

    學校與其採取鎖國政策,不如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對學生的愛情生活,增加其自我覺知,而不至於對愛情懵懵懂懂,甚至是以訛傳訛。這就是要將學生的戀愛權還給他們,由其決定他所想要的愛情是什麼,而不是透過校規籠統的規定,限制一個孩子該有的權利。同時,父母在心態上也要有所調整,不要將學生的責任只定義在功課的學習,而忽略了人性中對愛的渴求。 

    有的父母將孩子送入私校讀書,不少抱持著對學校禁止校園戀愛舉雙手贊成叫好的心態。問題是,誰不曾青春過,不曾有過十五少年二十時的經驗,一旦時間移轉,當年的孩子成了父母,卻不要自己的孩子接觸愛情,可不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父母也得體認到一件事,儘管愛情會摧折人心,會讓孩子魂縈夢牽,但有過體驗的孩子,會對這世界多一分讚嘆,提早學習愛的真諦。 

    教育部這次籲請學校修正不合時宜的校規,正好是一舉掃除過往沉積已久的陋習,只針對性騷擾、性霸凌等有明確的規範,不至於有無限上綱的疑慮。讓學生有機會於真實生活中體驗愛情的道理,進而對愛有正確的認識。若是學校仍對學生一旦談了戀愛,影響其課業的學習,有著不放心的態度,大可透過輔導機制,給予適當的關心,甚至舉辦愛情團輔,提供給學生一個管道接觸愛、學習愛,而非打壓愛。 

    其實,在縣市政府底下都設有家庭教育中心,為了幫助學子們提早認識愛,有的中心會在每學期進行校園愛情巡迴列車的講座,以提供學子們一個近距離接觸愛的機會。儘管這跟學生們自己第一手接觸愛的經驗有所不同,但仍不失為幫助學生可以一窺愛的堂奧。讓學生們看看愛情的面貌是個什麼樣子,從而對照己身,解其困惑。 

【人性的考量】 

    因此,還給學生該有的戀愛權,不是一種施捨,而是一種人性的考量,知曉人在成長的經驗中,都無法逃脫愛的經驗。與其迴避人生必經之課題,不如正視愛對人的影響,同時提早讓學子們探索愛,透過愛學習成長。儘管學生也會因戀愛之故,面對受傷的可能,甚至影響課業,但這也不代表他們會就此一蹶不振,做老師與父母的,反倒是有機會引領孩子走出愛情迷宮,迎接愛的多樣面貌。 

    學校、老師、父母不需要再以限制性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的愛情,而是以人生冒險的觀點來看他們的愛情探索。這樣,孩子們不僅留下了青春的軌跡,同時也提早對愛打下基本工,不會三、五年後回頭看,自己怎麼青春留白,甚至是進了大學的殿堂才恍然大悟,自己怎都沒有愛情先修的基礎,徒讓自己白白關在學業的象牙塔,少了人生有趣的體驗和學習。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jiat&aid=1448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