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專業講師的殊榮
2005/11/21 18:06:31瀏覽537|回應2|推薦8

【殊榮】

上週四(11月17日)到竹科一家T公司演講,生平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身為專業講師的殊榮。由於是第二次去演講,主辦單位的負責小姐因為聽過我第一次演講,知道我喜歡喝的飲料,所以特地準備我愛喝的可口可樂。心裏冒起一種微妙的感覺,這幾年來的努力似乎在這一刻得到了某種回報。

雖然接下來我的演講被拖時間了,心中也沒有不悅的感受。在我之前,還有一位主辦單位邀來的講師傅佩榮教授在台上侃侃而談。台下的員工們聽得津津有味,我自己也收穫頗多。傅教授談到有關親子間,偶爾需要彼此利益交換一下。他說到要讓自己的女兒讀書時,女兒則要求爸爸要幫她去排隊買Hello Kitty,所以傅教授也只好退一步,教授為了女兒也是得乖乖去排隊。但這也正是抓住孩子們的慾望,使之為父母所用。

當傅教授談到偶像崇拜時,他也說到自己的女兒在青春期時崇拜小虎隊。一說到這,底下的員工們也是莞爾一笑。說實在,那個孩子到了青春期沒有崇拜偶像,隨著時光移轉,偶像也會換,甚至是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有時父母真的太過為子女操心。因此傅教授希望父母把期待降低,只要孩子「不做社會敗類」即可,沒有其它功課上多餘的要求。

【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說穿了,就是讓孩子快樂地成長。有什麼天賦潛能,就隨孩子的性向發展就好。只可惜,前幾天兒童福利聯盟發佈兒童人權成績單」,發現今年平均分數只有76分「乙等」,退步最多的是「教育權」,只有68分,有7成6兒童覺得功課壓力很大。(見2005/11/17-聯合報)

甚至在天下雜誌公布的「家庭生活體檢大調查」中,問卷調查全台1316名小四至小六學生及330名老師;並電訪662名學生家長。進一步發現:「接受九年一貫、一綱多本的『教改世代』小學生,也是補習班的寵兒,有37.5%受訪學生補習1科、30.8%補2科、31.7%補3科以上。近5成孩子連周末假日也要補習,近2成每天補習時間超過4小時。(見2005/11/17-聯合報) 在親子關係的維繫上,父母多跟孩子談學校功課及生活,然而孩子期待能夠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心情。顯見親子間的溝通仍存在不小的距離,父母絲毫未能體會做兒女的心情是什麼。

以功課或升學為導向的社會,並未因為教改而得到緩解。前不久,一位台中一中的學生翹課被父母發現,母親跑到校園內割腕自殺,卻招致反效果。孩子的怒吼也是父母只關心他的功課,對他的生活少有瞭解。

這也就是傅教授在分享時,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父母不要期望太高,只要孩子不是社會的敗類,就能夠不成為社會的負擔,反正「兒孫自有兒孫福」。

【收割】

雖然傅教授演講結束後,換我上台時,只剩下30分鐘的演講。想到主辦單位對我的招待,以及聽到傅教授末段精采的分享。自己演講起來似乎也特別賣力,看到底下員工們還不錯的反應,我也就樂得講個短短的分享,12點一到就結束了我的演講。

回想過往,踏入一個未知的專業講師領域,現在似乎已逐漸在收割那豐盛的果實。或許未來,還有更大的挑戰在迎接我的到來!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jiat&aid=107612

 回應文章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生活教育與性格的培育
2005/11/22 16:12

台灣的父母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常給孩子很多東西。昨天晚上看「今晚哪裡有問題」節目,訪問兩位分別移民到紐西蘭及加拿大的先生,他們都談到國外的孩子在國小都是早上9點上課,下午3點下課,而且沒有太多的回家作業,到學校充分地玩。

因為國外的體制是認為國中、小比較屬於生活教育與性格的培育,不像台灣啊,一開始就要孩子在課業中競爭,連快樂都還沒有享受到一點,就已經對人生感到失望囉!


月橘‧阿那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兒孫自有兒孫福
2005/11/22 15:58

我心理也常這樣想,把對孩子的要求降到最低,我只希望他們快樂長大,對生活環境具有快速的適應能力,不要討厭上學,就好了。

我常跟孩子的父親溝通,學習的路是一輩子,不是只有在校園、學校課業,而是他對未知的好奇心與學習力。


阿那的緩慢發聲與喃喃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