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28 01:18:10瀏覽1541|回應1|推薦28 | |
1/29 Day12 海法 Haifa 拿撒勒 Nazareth 海法的空中花園 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她也是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和最重要的工業城市。我對海法這個城市有興趣,是因為市區那座巴哈伊空中花園 (Bahai Gardens)。在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文化遺產,在在證明她是海法最值得矚目的景點,我心中頗為期待。 來到海法第二天又是一個不趕行程的日子,早上悠閒地吃完豐盛的早餐,便從容地往唯一目的地-巴哈伊教花園散步過去,怎知又是迎面一陣大雨。這是冬天來中東的一大問題 - 遇上雨季。還好這種雨多半是間歇性的。 在別人屋簷下躲了一陣子雨,雨停後約走半小時便來到花園門口。花園腳下的大道兩旁,是1870年代來自德國聖殿協會移民居住的區域,街道規劃整齊。昨晚曾走到這兒欣賞夜景,現在終於要來一窺桃花源。只是一開始安檢人員就把遊客全擋下來,說是剛下過雨,園裡路滑,暫不開放。這.... 安檢人員告訴我,上花園的路雖然不能走,但如果我想參觀聖殿,還是可以從山上的側門進入。他指引我到園區外面走階梯路,不知爬了幾百個階梯,終於看到花園的第二個大平台,也是聖殿所在的位置。 原來這花園的上中下層各有一個參觀入口,彼此之間不相連,每參觀完一部分便要原路進出,再到下一個入口重新排隊入內。 以前曾聽過巴比倫空中花園,卻難以想像她的樣子。而巴哈伊空中花園也借用了空中花園的美名,主因是她背靠著有「上帝之山」盛名的迦密山麓,沿山而建。整個園區像是立起來的花園,迎著地中海濕潤的海風,散發出迷人的芳香。 巴哈伊花園以金色穹頂的主聖殿為中心,兩邊鋪滿綠意盎然的植栽,有著如波斯花園的對稱格局,向前延伸出巨大的平台式階梯,從山頂至山腳綿延數百米,頗有梯田花園之姿。這裡視野遼闊,不只可以俯瞰市街,將港灣風情一覽無遺,甚至連更遠的亞科古城也依稀可見。花園裡百花爭艷,所有的草坪和低矮的植物都被嚴格地修剪成同一高度或同一形狀,從遠處看去極其整齊和美麗。不知道這是不是也在呼應巴哈伊教所蘊涵的宗教意義,因為在我國它被稱為大同教,象徵世界大同。 巴哈伊花園警衛如是說 創立在1844年的巴哈伊教,前身是脫離自伊朗什葉派的巴孛教派。該信仰認為曾存於世的大宗教信仰都源於同一上帝,只是上帝在不同時間派遣不同的教師去不同地方傳道,萬宗本為一。我在印度首都德里,曾參觀過的蓮花寺,就是巴哈伊教另一個重要的據點。印象深刻的是在印度園區裡的工作人員都是來自各國的年輕志工,但在海法花園看到的卻是在地的阿伯較多。 由於以色列國土大半是在沙漠地區,水源極為匱乏,為此以色列人想出一套方法。他們認為只要能讓一定數量的水或肥料,準確地輸送到植物根部,即使水量限,也能讓植物生長,因此研發出這種傲人的滴灌技術。它為種植者提供一種可準確控制的灌溉與施肥模式,保證作物達到水分與養分需求,並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水管上可見的一個個小洞,就是對準植物根部的位置,這都是經過勘驗與計算的。 我想起以色列的教育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與創意,透過科學,讓這個天生有缺陷的國家能夠缺雨不缺水,缺油不缺電,缺地不缺糧,缺人不缺才。不但從逆境中找到解方,還能將解決本身困境的Know how,包裝成先進的科技,行銷全世界。他們已經做到可以在沙漠中養乳牛、養金魚,種種花卉、樹木又有何難。無法想像,歐洲主要國家的蔬果來源竟然都是以色列。 Jaffar解釋道:以色列主要有三種證件,除了可有國籍的以色列身份證,還有藍卡與綠卡。 在東耶路撒冷,大部份阿拉伯人選擇不申請以色列身份證,因為只要有藍卡,他們也能工作、繳稅,有醫療保障...等福利,只是從此後,他們就變成寄生在別人土地上的次等公民。而那些取得綠卡,住在西岸、卻要到耶路撒冷工作的阿拉伯人,就只能以工作證明申請入境許可證,每天需早早起、擠公車、經過重重軍事關卡來上班。 由於我還想到第三層入口俯瞰整座花園,我便帶著滿腹疑問告別了他。Jaffar這一代對故國還有期待,等到他的兒子、孫子,應該就只知道以色列是他們的國家了吧。時間果然是最好的忘情水。 站立於花園頂端,更可眺望海法的絕美,此時沉默勝過一切。 往拿撒勒的路像在爬百岳 將海法重要的景點走過,我在以色列的最後一站將來到拿撒勒。我打算遵循攻略,搭乘當地331路巴前往,時間大約1個半小時,雖然當地人說332路也可以到拿撒勒,但我還是不敢貿然嘗試。據說兩者到達的地方不同,後來證明這樣是對的。 巴士一輛輛輪番而來,我上了331路車,從前人的經驗確定,它可以載我到要去的地方。不料這輛車在半路上,竟被發現後車輪冒黑煙,所有乘客都被迫下車換車。好死不死、迎面而來的就是332。我以為上車就是了,結果是要補票,更慘的是332最後停的地方,是拿撒勒上城,並未經市中心。於是好心的路人教我怎麼下車,要我再搭計程車進市區。由於我在以色列只剩最後兩天行程,於是不打算再換錢,搭昂貴的計程車也不在預算中。我只好打開離線地圖,發動11路車(我的雙腿),悲憤地往目標前進。 拿撒勒是聖母瑪利亞的故鄉,也是耶穌成長的地方。2000年前在耶穌當代,這裡只是個小村落,經過幾世紀,觀光客與朝聖者的拜訪促進了拿撒勒的繁榮,現已發展成不算小的城鎮,範圍很大。沿途我所見拿撒勒的居民以阿拉伯人為主,多為穆斯林,她也是以色列境內有最多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他們主要住在老城中,密密麻麻的房子依山而建,道路毫無章法地穿梭其間。從我下車的地方看,拿撒勒老城在山的另一邊,於是我必須先爬過一座山頭,再往山谷裡走,忽而上坡、忽而陡降的曲折,讓我吃足了苦頭,這好比是在爬百岳的橋段啊。 天使報喜堂之遇 最後我終於在夕陽下山後,來到了最熱鬧的老城中心 - 天使報喜堂(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距離景點關閉還有一個半小時,不囉嗦直衝景點。 天使報喜堂又是一個古蹟包在教堂裡的例子,教堂的底層是瑪利亞少女時代老家的洞穴遺址。當年天使加百利就是在此告知童女瑪利亞,她即將懷孕的喜訊;報喜堂與伯利恆的聖誕教堂、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齊名,三者都是由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下令興建的。報喜堂內莊嚴不奢華,大堂內外有許多國家捐贈穿著自己國家服裝的聖母聖子像,如日本、韓國都有;意外發現,台灣的聖母也在列,居然是媽祖的形象,很有趣! 拿撒勒老城只有一條主幹道,各種商鋪、超市和餐廳都集中在主路兩側。其中Marys well 更為交通樞紐,隔日我參加一日遊,就在這裡集合。這一晚我又入宿Abraham系統的青年旅館 Fauz1 Azar by Abraham hostels,這家青旅在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拿撒勒都有設館,拿撒勒的分館是位於老城內的古宅所改建,古色古香得韻味十足。這天晚上旅館裡舉辦5新謝克爾啤酒大促銷的活動,在報喜堂遇到的一位日本小女背包客,居然可以臉不紅氣不喘連喝3瓶,果然是家學淵源。 小女生這次的旅行長達八個月,每個國家都給她不同的刺激,樣樣都新鮮。尤其是人,她說。 我想起第一次自助旅行時的興奮與曾經的厭倦,以及後來的再度燃起熱情,實際上也是被 "人" 這個風景所左右。漸漸地我知道,景點不是旅程的終極目標,貼近當地人的生活,或者與他們的互動才是讓我深刻難忘的。我深信人的視野可以透過文化交流與激盪而打開,生命地圖也能夠透過停看聽重新建立座標。 旅行是一輩子的事,就像修行一樣,或許旅行就是修行的延伸。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