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何謂「法國新浪潮」,90分鐘的影片《楚浮vs.高達》是最快的入門。這部講述新浪潮兩大巨匠,當初如何因電影結緣,到後來兩人對導演角色和使命的認知不同,因而導致20年友誼終結的來龍去脈。楚浮、高達二人從莫逆之交到水火不容,導演的真實生活比電影劇本還精彩,透過珍貴文獻與導演們的訪問片段,讓我們重回《電影筆記》那段藝術電影、文化活動沸揚的美好年代。
這張合照就像一段友誼的開始、一本啟蒙小說的第一頁、一部友情電影的第一幕,儘管二人後來分道揚鑣,但熱愛電影這件事,是楚浮vs.高達一輩子的學習與追尋。
至於兩人為何水火不容?簡單來說,因為法國經歷了一連串社會運動、電影革命,在這些導演的心中起了變化,高達政治立場較為激進,決定從內容和形式上徹底改變電影,而楚浮仍選擇拍他的藝術電影,似乎對時代氛圍無動於衷,兩人對導演的角色和使命感背道而馳,因而導致友誼破裂。
楚浮曾在文章中寫道:「我知道在混亂時期,藝術家容易動搖,他猶豫要放棄自己的藝術,為某個明確立即的理念效勞,透過電影成為政治積極份子,當我腦中浮現這種念頭,我就想到馬諦斯,他經歷三場戰爭卻從不曾參戰,1870年他年紀太小,1914年他年紀太大,1940年他地位太崇高,他於1954年過世,在越南戰爭與北非戰爭之間,結束了創作。那些魚、女人、花、風景,以及玻璃窗彩繪,在他的一生中戰爭無足輕重,那些無數的畫作才是重點。為藝術而藝術?不對!藝術是為了美,為了別人,為了創造美的事物。」
因為以上這段話,所以我更愛楚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