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宣佈"部署新一輪沿海開發",將從未停止過"開發"的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據說曾是"薄弱環節"的天津濱海新區、江蘇沿海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列入"新一輪開發"計劃。 開發需要資金,尤其是這一輪開發定位於資本密集型的高端產業與構造產業鏈,以及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這都是需要高投入的行當。所以,看過新華網公布的新計劃之後,筆者就在想,這些開發資金將從何處來? 舉借內債,羅掘空間有限 建設資金的來源無非是內外兩途。不過,在國內再度籌集資金之前,還得討論政府那4萬億刺激經濟資金的去向及效果。 國家審計署5月17日發佈對經濟刺激案的審計結果,指出截至2009年3月底,審計抽查的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35個新增投資項目,中央投資資金平均到位率為94%,其中有的項目地方配套資金到位僅為48%。由於配套資金未到位,導致項目進展緩慢,其中有虛報到位配套資金和工程進度者,還有地方政府用從北京獲得的投資資金償還以前拖欠的工程款。 各地政府沒錢投入其實是意料中事。早在2004年,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就高達4萬多億,直至今年仍然保持這一紀錄。從去年開始又逢房地產業不景氣,地方財政收入倒塌了半壁江山,因此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舉債投入新項目的建設。截至5月底,由地方政府做後台的地方公司債券的發行總額為人民幣1,025.3億元。據財政部官員賈康估算,4萬多億巨額債務,約相當於2008年GDP的16.5%,財政收入的80.2%,地方財政收入的174.6%。更重要的是,今年1-5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6.7%。這一情況預示政府今年的財政赤字可能超過GDP的3%(9,500億)這一原定目標。在面臨通脹危險之時,期望中央政府加大投入也不太現實。而地方政府既面臨極大債務風險,也無法發掘新財源,再靠地方投入配套資金極為困難。如此情境,新一輪開發的資金來源只可能寄望於外資。 外資:飛走的鳳凰還會再回來嗎? 但今明兩年,依靠外資也相當困難。這只要分析中國外資進出的情況就可知大端。始於2008年的外商撤資,是外商繼2000年與2005年兩輪產業資本大撤資之後的第三輪。其中既有獲利後全身而退的國際金融巨頭,也有大量因破產而黯然離開中國的外商。 在外資大量撤退的同時,新進入的外資也在減少。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實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217.8億美元,同比下降20.6%。簡言之,主要原因是中國兩大主要出口市場市場美國與歐洲正在經歷嚴重的經濟衰退和資產損失,勉強苟活的中國出口企業還處於開工不足狀態,自然無須建立新工廠。必須指出的是,新進入的外資有不少污染企業。但為了挽救經濟頹勢,中國政府甚至置環境保護於不顧,倉促地大量上馬污染項目。2008年11月,在短短3天之內,中國政府就批准了93個投資計劃,價值達2,600億元人民幣。同時,各省級環境部門立刻紛紛效仿,縮短有關項目環境影響評估的時間,在一些地方,評估外資項目對環境影響所需要的評估周期從60天減少到5天。 再來看哪些國家的跨國資本有餘力來中國投資。台資與港資早就是傾力投入,中國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蔓延的企業破產潮當中,港台商人受損嚴重。而歐美日各國政府為了振興本國經濟,正在想盡辦法收回各國企業的海外投資。5月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放言將取消"本國企業海外投資延遲納稅" 的優惠政策,並估計這一將在2011年生效的稅收改革計劃在未來十年會為政府增加稅收2,100億美元。根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2008年12月31日發表的新聞公報,美在華投資項目累計達5.6萬多家,實際投資額超過590億美元,約佔中國引進外資總額的9%左右。從近幾個月的情況來看,在遭受經濟重創的國家中,美國復蘇最快。但目前美國的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熱情減退,這種熱情減退的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制度環境灰暗,美國司法部有關部門負責人馬克.曼德爾遜(Mark Mendelsohn)日前曾向媒體透露,目前至少有120家公司正在接受海外賄賂行為調查,其中大都與中國有關。 外匯儲備並非外匯儲蓄 曾有不少人(包括外國媒體評論)希望中國政府拿出外匯儲備來拯救世界。基於同樣的想像,也許有人會提出,中國政府可以動用2萬億外匯儲備來做新一輪開發投資。這些提法完全是基於一個誤解,即認為外匯儲備等於外匯存款,中國政府的外匯儲備是存放在某處的一筆資產。 其實,中國的外匯儲備,絕大部分是在國內增發人民幣"集資"來的。中國的外匯體制和歐美及日本等國不一樣,這一外匯制度決定了中國政府必須無限制地,被動地用人民幣紙鈔收購美元等外匯,以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其真實情況是:只要中國的銀行柜台前出現了美元等外匯,人民銀行就必須用人民幣加以收購。買入的美元等外匯則構成了中國的外匯儲備。換言之,中國的2萬億外匯儲備中的大多數並不屬於中國人,而是外國政府和外國老板的財產。其中含有外國商人來華投資的款項,中國所積欠的外債,頻繁進出中國的"熱錢"即國際遊資,當然還有貿易順差。但是,即使在貿易順差中,也並不是全部屬於中國人的,而是有很一大部分屬於跨國企業的資產。為了維護中國國家信譽,為了維持正常的經濟秩序,就必須滿足外商和內商的經常性兌換需求。這就決定了中國政府不能將大部分外匯儲備用於購 買黃金,石油和礦產等實物。 就在這篇文章結尾之時,我又看到一項數據:今年前5個月,中國各銀行的信用貸款(即刺激經濟的資金),僅50%的比例用在實體經濟之上,而另外一半當中有不少流入股市與樓市,使股市與樓市將進一步泡沫化。這說明,此時開始"新一輪開發"無非是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