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大陸應跳脫「唯GDP」論的巢臼
2015/05/05 17:47:48瀏覽8|回應0|推薦0

近日,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在2014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7485美元,比2013年的6767美元成長了10.6%,全球排名晉升至第90名。除了全國性的統計數據,媒體還公布了中國大陸人均GDP已超越一萬美元的一級省市自治區,包括了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內蒙古、遼寧、福建、山東,以及最新進榜的廣東。這樣的經濟發展水準,已經達到了世界銀行認定為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水準,僅以廣東一省的GDP總量,可以排名世界第65名,超越泰國、阿爾及利亞、南非、印度等國;甚至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還喊出了要在2018年超趕上臺灣目前大約人均兩萬元的豪語。如此表現,或許會讓更多中國大陸民眾感到欣慰與自豪,然而,姑且不論中國大陸經濟發展GDP數字是否具真實性,至少在這些數字背後,確實還隱藏著許多值得探究的盲點。

   首先,媒體公布進入一萬美元俱樂部的省市當中,有九個省市位處沿海。唯一的內陸省分內蒙古,仰賴著豐富的天然資源以及國際燃煤價格曾經高漲的機會而獲利,然而內蒙古近幾年已因為過度開發以及不當的資本運作,陷入了發展停滯與資金鍊斷缺的困境。至於其他省市均位於沿海,充分凸顯了中國大陸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分配不均、整體速度不平衡的窘境。更關鍵的問題在於,沿海省事的發展力度與成果遠比內陸地區要快,面對「三差」問題所導致的嚴重失調,使得從胡錦濤時期以來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包容性增長」等政策方針的推動,即可以看出邁入二十一世紀後,這頗為可觀的區域發展差距鴻溝,不斷地考驗著中國大陸領導當局的應變與協調能力。

   其次,GDP代表著一地的經濟運作成果,卻不能顯現財富分配與社會公平的價值所在。根據美國密西根州大學在20144月底所公布的研究數據指出,自1980年代以來,標示著中國大陸貧富收入差距指標的吉尼係數高達0.55,遠遠超越國際警戒線的0.4。另外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大陸,1.1萬民的超級富豪掌握了國家7.3%的財富,中國大陸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貧富差距最高的國家。這些聞之聳動且不名譽的紀錄,正明白表現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格具特性:充滿機會,缺乏公平。這就像前面所說的,在某些GDP數字面前,我們看到了亮麗的經濟面貌;但在這些GDP數字背後,我們卻也挖掘出了差距的現實與無奈。

   再者,過去三十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衝勁,令人佩服,動輒兩位數以上的GDP成長幅度,讓中國大陸接連超越了法、英、德、日等國,躍居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樣的成就,絕非1980年代推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領導人與中國大陸人民想像的到的。當然,這種超趕求快的經濟路線,帶來了榮景,更帶來了後遺症、副作用:除了貧富差距問題頗為難解之外,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法律的落後與不適應、價值與道德系統遭受的挑戰、以及在國際之間面臨的崛起問題和霸權隱憂,可能都難以用目前的GDP數字來平衡、來挽回。這些年來,中國大陸內部針對GDP「求快」的爭論,似乎已經有了共識,就是要先求好、再求快;先求品質,再講究數量。這樣的轉變讓我們欣慰,只不過,究竟有多少中國大陸人民感受到、享受到了好品質的GDP,抑或只能無奈地繼續面對7%8%這類冰冷的數字而不自覺?

   最後,經濟的成長必須體現在人的素質上,包括了整體社會或個人品質的提升。中國大陸人民的採買能力全世界赫赫有名,但是中國遊客的文明素質,卻讓很多人傻眼咋舌。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是否也能展現在個體對於整體所能具體的參與程度或反饋能力?更直白地說,經濟的成果能否和民主的生活相配套,能否充分地展現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下的公民社會價值?數字代表著某種程度的證據,然而把這些數字觀照在人文和法治的公民社會體系裡,是否相得益彰,還是名不符實?我們期待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繼續穩步前進,更希望中國大陸的民眾能夠更公平地、更有尊嚴地享受著經濟成長的果實。如果中國大陸還沉溺於GDP表面數字的光鮮,不能跳出「唯GDP論」的巢臼,這樣的經濟發展,還是讓人擔憂的。

原文網址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mir111&aid=22816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