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民主選舉的回顧與前瞻
2014/12/03 10:05:16瀏覽34|回應0|推薦0
    台灣地區直轄市長、縣市長、鄉鎮里長以及地方民意代表「九合一」公職選舉,在十一月二十九號舉行投票,當天晚上隨即公佈開票結果。在二十二個直轄市長和縣市長席位中,民主進步黨取得十三席,中國國民黨取得六席,無黨籍人士則擁有三席。至於總得票率,民主進步黨是百分之四十七點五五,中國國民黨是百分之四十點七0,相差了百分之六點八五。

    顯然,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這次地方選舉遭到重大挫折,但是,即使對選舉結果感到失望,也要尊重選民的決定。要知道,民主政治准許不同的政黨合法組成,自由表達不同的政見,彼此互相制衡,甚至於形成輪流接替執政的現象,不但是民主制度尊重民意的表現,也是民主精神最可貴的地方。而選民可以運用手中的選票,讓政黨和平輪替,對防治腐敗弊端,提升施政品質也有正面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執政的中國國民黨近年來的政績,確實無法滿足多數選民的要求,甚至於可以說這次投票結果,是台灣民眾以選票在為執政黨打分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無黨籍的候選人柯文哲在台北市獲得勝選,反映出他所訴求的競選理念,符合大多數台北市民的期待。柯文哲先生的競選主軸不再強調意識型態,轉而呼籲選舉要超越藍綠陣營的對立,使他獲得了不少中間選民的支持與認同。

    此外,柯文哲的競選策略也創造了新的模式,他不依靠黨團動員,也不掛旗幟,不登廣告,但是,卻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特性,在年輕的一代形成主流意見,最後改變了選舉的傳統,也改變了投票的結果。這種順勢掌握民意與社會趨勢的作法,正是贏得民主選舉的重要關鍵。

    而在民主政治已經成為世界潮流的今天,中華民國政府堅持民主選舉,讓台灣民眾當家作主,投票選出地方首長及國家最高領導人,為華人社會開創了自由、民主的新里程。回顧台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經驗,如果要以民眾參與政治活動的程度,以及政黨政治的形成來作為衡量指標,那麼,這段民主的進程,大略可以指出三個重要的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是民國五十八年,也就是西元一九六九年,政府決定增加立法院和國民大會席位,讓代表台灣地區民眾的中央公職人員名額大幅擴充,。第二個轉折點是民國八十年,也就是西元一九九一年,立法院和國民大會全面改選,使中央民意機關的代表性更符合當前的實際政治情勢。第三個轉折點是民國八十五年,也就是西元一九九六年,台灣地區民眾可以直接投票選舉國家元首,使「主權在民」的理想得到了更確切的落實。

    事實顯示,從一九六0年代未期算起,一直到九零年代中期全面民主化,台灣的民主化發展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和在野的反對勢力,互相推動了民主的發展,一方面把選舉的範圍擴大,另一方面也使在野的反對勢力納入政黨政治運行的軌道。雖然時程漫長,但是,卻一直不斷的前進,尤其是一九八六年以後更加快速地發展。這是因為前面的十幾年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基礎,使後面幾年發展得更為順利。

    當然,台灣政治的民主化,也是許多條件所促成的。首先是經濟的發展,使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骨幹;他們不但有足夠的知識,對時政提出個人的意見,更瞭解到民主政治的可貴,因此,對政治問題都十分關切,也表現了參與政治的濃厚興趣,而這都是促使台灣走向民主化的動力。

    其次,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願意配合現實形勢,開放政治參與的空間,主動推展民主化的進程,更是其中最具關鍵性的因素。跟台灣民主化的經驗相比較,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緩慢的癥結,就在於中共領導人缺乏推動民主的意願。在八九民運期間,本來中共當局也有大好的時機發展民主政治,可是中共當權者卻害怕這將危及共產黨的統治,對要求民主的青年學生實施血腥鎮壓。不過,大陸人心對民主自由的嚮往,將隨著經濟發展逐漸進入水到渠成的階段。到那個時候,希望台灣政治民主化發展的果實,可以成為日後中國大陸借鏡的資產。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mir111&aid=1946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