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的觀察和反省
2014/12/03 09:49:26瀏覽34|回應0|推薦0
    台灣地區直轄市長、縣市長、鄉鎮里長以及地方民意代表「九合一」公職選舉,在十一月二十九號舉行了投票,當天晚上隨即公佈開票結果。在六個直轄市長席位中,民主進步黨取得四席,中國國民黨取得一席,無黨籍人士也有一席。而其餘十六個縣、市長席位中,民主進步黨取得九席,中國國民黨取得五席,無黨籍人士則擁有兩席。至於總得票率,民主進步黨是百分之四十七點五五,中國國民黨是百分之四十點七0,相差了百分之六點八五。


    這次投票結果顯示,中國國民黨當選的席次比目前少了九席,民主進步黨則多了七席,而無黨籍人士也多了兩席。對執政的中國國民黨來說,這次直轄市長、縣市長地方選舉確實遭到了不小的挫折;尤其在選情原先看好的幾個縣市,最後卻以很小的差距落敗,更讓人感受到選民求新求變的心理。顯然,面對公平競爭的民主選舉,執政黨雖然可以運用的資源比較多,卻不一定擁有絕對的優勢,因為,長期執政所擔負的包袱也必然相對地加重。



    基本上,直轄市長和縣市長都是地方的父母官,必須長期在地方經營的候選人,才比較容易受到當地選民的認同。這次挑戰現任縣、市長成功的候選人,大都具有深植地方人脈的特質,因而能夠提出以地方建設為主要訴求的政見。不過,近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幾項重大事件,例如食品安全、太陽花學運等等,也或多或少影響了執政黨的得票數,甚至於可以說這次投票結果,是台灣地區民眾以選票在告訴執政當局,必須大力提高施政品質,否則,民主的選舉機制也給了在野黨執政的機會;只要是在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就絕對沒有永遠高枕無憂的執政黨。


    在民主政治的常規下,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雖然對選舉結果感到失望,也要尊重選民的決定。儘管在這次地方選舉遭到了挫折,但是,執政黨坦然面對選民抉擇、勇於承擔選舉結果的胸襟和氣度仍然值得肯定。為了對敗選表示負責,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已經請辭獲准,這反映出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必將全面改組內閣,適度調整現行政策,以迎接未來總統大選捍衛中央執政權的挑戰。正如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在選後所說的,「政治人物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面對人民力量的崛起,只能更謙虛」,因為,在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人民交付給予政府的權力,也可以透過民主選舉的結果收回去。                                  

    一般認為,這次選舉民主進步黨能夠取得比中國國民黨還要多的席次,除了吸取上一次縣、市長選舉失利的教訓,把政見訴求的重點放在公共政策方面,而摒除了缺乏民意支持的意識形態以外,在競選策略上也有創新的作法:例如改變了過去那種激化族群對峙的訴求,轉而以輕鬆、活潑的嘉年華會,與民同歡共舞;又例如利用社群網絡以及新型媒體宣傳,來爭取年輕一代選民的認同,在這次地方選舉中也都大有斬獲。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變遷,唯有體察民意的政黨,才能在民主政治的環境獲得永續發展。這次台灣地方民意代表選舉,除了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的席次互有消長以外,新黨、親民黨和台灣團結聯盟的得票率都明顯偏低,也反映出政治立場比較極端的政黨候選人,比較難在選舉中得到支持。因為,投票選舉創造了讓觀念自由競爭的市場,只有讓消費者也就是選民接受的政見主張,才可能擁有廣大的市場,而能夠在相對多數票決的選戰中脫穎而出。


    多年來台灣地區的民主政治,就在不斷擴大民眾的政治參與,以及不斷增加政黨競爭的情況下,逐漸落實了「主權在民」的理想。不管是那一個政黨要取得地方政府的執政權力,都必須獲得選民的支持和認同,這樣,和平競爭的政黨政治就可以得到充分發展。要知道,政黨本身並不代表民主政治,但是准許不同的政黨合法組成,自由表達不同的政治意見,彼此從事公平的競爭,甚至於形成輪流接替執政的現象,卻是促成民主政治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mir111&aid=1946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