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在香港面臨轉折的挑戰
2014/11/27 10:26:15瀏覽28|回應0|推薦0
    自從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對經濟體制改弦更張以來,人民生活確實獲得了改善。所謂「改革」,指的是鬆綁了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朝向市場經濟的路線邁進;而「開放」則是開始跟國外進行國際貿易,利用國外市場達到大規模生產,同時,藉著國際競爭提升中國大陸產業的生產技術。也就是說這項改革開放,其實就是放寬對內市場的管制,以及開放對外市場的貿易。

    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指示下,中國大陸採行「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先是「試點」進行,然後逐步開放,一路由點而面的擴大。一九八0年二月,選取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相繼投入,促進了產業技術升級。後來又再一九九0年六月,選擇上海浦東作為經濟開發區;接著,二000年開發大西部,二00五年,又再開放天津的濱海新區與福建的海峽西岸經濟區。
 至於制度面的改革,從一九九二年鄧小平二次南巡,確立中國大陸「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路線以後,市場化改革就成了中國大陸經濟不可阻逆的潮流。一九九四年施行匯率改革,取消原來的外匯卷,形成單一匯率制度;同時,開始採行分稅制度,打中國大陸和地方的稅收量分清楚。一九九五年,通過人民銀行法與商業銀行法,讓金融體制有了初步的基礎。

    到了一九九0年代以後,改革更加擴大,中國大陸把原來屬於各企業負擔的醫療、住房和教育等等都專注於生產產品,有效提升了生產力。當然,由於這些企業不再提供醫療與住房等服務,因而就會有許多人會丟掉飯碗,也就是所謂的「下崗」。
 

    二00一年年底,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始大幅度開放境內市場,但也因而獲得更多國際市場,使中國大陸的出口和進口同時大幅成長,造成中國大陸過去十幾年間的經濟成長,並且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回顧這段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歷程,僅僅是國內外市場的開放,就為大陸創造出每年約百分之八到九的成長。
 

    不過,市場開放雖然對大多數人有利,但是也對少數人帶來不利。畢竟,經濟市場化就是開放和競爭,開放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競爭和淘汰。因此,在開放過程中,政府應該要協助面臨淘汰的少數人轉型和升級,或者給予適當的補貼。而這些都需要健全的法制,以及與經濟市場化配套的法治基礎,才能有效解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無可否認的,經濟市場化的發展,使中國大陸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經過三十幾年的改革開放,迴去中國大陸的「四個堅持」:也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其實已經大為走樣,只剩下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始終是中國大陸當局改革的禁區。 

    一九九七年中國大陸接收香港主權時,面對的是從未被共產黨統治過的香港,當然無法要求香港民眾接受中國大陸的一黨專政,於是,「一國兩制」就成為香港與中國大陸區隔,同時也能維持香港現況的設計。事隔十七年,中國共產黨仍然在中國大陸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始終不曾對一黨專政的格局有過鬆動,但是,「一國兩制」對香港高度自治的承諾,與一黨專政的堅持卻是違背的。
 

    回顧中國大陸推行改革開放,一路走來就是對「四個堅持」的改弦更張,鄧小平並且說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的名言,而平息了當年經濟改革「姓資或姓社」的路線爭議。而如今,香港普選特首的要求,再度迫使中國大陸檢是改革開放與四個堅持的矛盾;中國大陸領導人是否能夠「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允許香港試點發展特區首長普選,使改革開放在香港取得最新的突破,將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mir111&aid=1937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