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張二會」的成果與期待
2014/11/26 13:54:56瀏覽12|回應0|推薦0

625日至28日,中國大陸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於臺灣進行訪問,43夜的行程除與陸委會王郁琦主委舉行第二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此外也不分「藍綠」,拜會了新北市長朱立倫、臺中市長胡志強和高雄市長陳菊,就兩岸關係和城市交流等議題交換意見;基層交流方面,廣泛接觸包括村里長、中小企業、農漁會、大學生、宗教界、原住民、大陸配偶、與專家學者等各界基層民眾。然而張志軍整個訪臺行程,也激起社會輿論的批評,過程中更遭遇抗議團體的包圍,這些都在在傳達出臺灣民主社會的多元意見。針對此,我們有以下看法。   

    首先,張志軍主任是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大陸對臺事務部門主管首次踏足臺灣,對兩岸關係改善有標誌性的意義。陸委會與國臺辦聯繫溝通機制啟動、兩岸主管兩岸事務的官員互訪,象徵著兩岸官方互動正常化、制度化及機制化,有助於雙方在此一基礎上務實推動後續的聯繫溝通。張志軍此行除顯示出兩岸政府對於交流互訪具有共識外,也在臺灣三月學運後,雙方重新調整互動的步調與節奏,將有助於兩岸關係的平穩發展。

    其次,張志軍主任此次訪臺,亦與陸委會達成一些具建設性的對話,包括陸委會闡述我政府對臺灣前途的政策立場,強調臺灣未來應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臺灣2300萬人民自己決定。另,雙方同意積極安排貨貿協議後續業務溝通,務實推動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後續業務溝通,以及安排相關單位就陸客來臺中轉議題展開溝通,並針對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進行共同研究,上述種種對兩岸關係發展具有實質的助益。

    再者,此次行程將更有助大陸主管兩岸事務的官員親身體驗臺灣民主、多元社會,促其正確理解臺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務實客觀看待兩岸現狀。而我們從訪臺行程中可看出,除著重中小企業、中下階層民眾與中南部地區等「三中」外,並安排與臺灣學生座談互動,顯示大陸對臺工作重心轉移至基層與青年。

    然而,張志軍主任此行並非一帆風順,從北到南都遭遇部分民眾的抗議,維安等級也隨之提升。自抵達機場開始,即遭遇各個抗議團體的包圍;在其他訪問行程中,更有反對和歡迎者之間發生衝突。雖然張志軍號稱「帶著耳朵來」,但行程也遭質疑是官樣安排,無法親身與抗議民眾對話,只能聽見選擇性的聲音。針對張志軍來臺的抗議聲浪,突顯臺灣社會對於兩岸各項協議與臺灣前途問題仍存在多元意見。大陸方面必須理解臺灣人非常珍惜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並予以尊重。張志軍遇到的諸多波折,其實也帶來許多正面意義,讓張志軍親身體驗臺灣人生活其中的自由社會以及民主價值理念。

    兩岸隔海分治65年後能完成兩岸事務首長的互訪,是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重要里程碑,主管兩岸事務官員藉由互訪,就彼此關切議題交換意見,增進雙方瞭解,對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涵,未來雙方的發展更應堅持對等與相互尊重的原則,並在此基礎上更客觀正視分歧,務實的面對彼此,持續推動互利雙贏的兩岸關係。張志軍訪臺象徵兩岸官方往來的制度化,有助落實兩岸「互不否認治權」。未來兩岸雙方應持續推動兩岸文化、教育、科技及新聞等各領域的交流,並鼓勵雙方基層民眾與青年學生加強交流、增進認識瞭解。兩岸交流也應由民間自發,讓民間的多元活力與充沛能量得以在交流過程中充分展現。

   兩岸的和平穩定與互動關係雖具有良好的發展形勢,但其本質依然具有敏感性與脆弱性,若稍有不慎,仍可能帶來風險與衝擊。大陸方面必須正視兩岸分治的現實,抱持對等的立場進行交流,並尊重臺灣社會的共識,以及臺灣人民選擇未來的權利。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mir111&aid=19337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