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13 12:04:13瀏覽1343|回應7|推薦19 | |
本文作者陳淑芬小姐是教育學博士, 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台灣 本文內容的灰色字體是引用李艷秋女士書中文字。 ------------------------------------------------------ 回應李艷秋的書—究竟是誰逼走了你的兒子??? 陳淑芬 我不是記者,沒有受過寫漂亮文字的訓練,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媽媽,一個認為應該就事論事,把事實呈現出來的媽媽. 美國教育真的如作者所描述的嗎? 台灣教育真的這麼差嗎? 看完此篇大作,我只能說作者真的不懂教育,不懂如何帶孩子,更不懂什麼是愛. 整篇文章只描繪出”親子問題”而非教改問題. 孩子不快樂原因都是教改嗎? 當雙親每天都在外面忙著如何揭政府毗漏,如何爆料的同時,孩子在做什麼你們知道嗎? 孩子在想什麼你們知道嗎? 你們沒有經歷過叛逆時期嗎? 那是成長的一個過程,是一個任何孩子都不應該失去的過程,它並不是導致親子失和的主因. 同樣的,教改也是一樣,它也是一個過程. 它的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大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扭曲事實,不努力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一直抱怨,一直把不實的負面擴大. 我想澄清3個一般父母都會犯的錯誤. 第一,書是孩子在讀,不是你. 第二,成績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第三,你有你的人生,孩子也有屬於他(她)自己的人生. 他(她)的人生有無數選擇的機會,作父母的實在不用著急著為孩子做決定. 以下我將擷取文章中一些不求事實的言論提出我的看法: 送邦邦出國的賭注更甚於婚姻,我可能讓他脫胎換骨,也可能扼殺他的一生,整個家都可能因此陷入痛苦的深淵,而這個決定背後,伴隨的是連串的眼淚和椎心之痛。 當然,我們還要談談台灣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因為,只要有一點點希望,邦邦有多一點點的快樂,我們都不會讓他遠走異域。 小孩的快樂與否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做父母的若一直對當代教育呈現負面的態度,則孩子對學校及一切有關活動,自然而然的都會有負面的態度跟情緒產生. 作者實在應該先檢討自己到底在孩子面前是如何的一個”榜樣”,再來談孩子的希望與快樂. 我還是眾人認為資訊取得最快速的新聞工作者耶!九年一貫給我的最大震撼,是邦邦小學畢業升國中的時候,學校發了一堆「補充教材」,因為有好幾個科目,小學和國中不能「一貫」。 任何人拿到資訊時都是先挑自己想看的,你看到的是適合你做批評論斷的,還是適合你學習的? 還有你在閱讀這些資訊時的態度,也影響你能否做出公平客觀的看法. 另外, 因為有好幾個科目,小學和國中不能「一貫」這句話真是模糊. 從國小到國中學習的科目本來就有一些加增,這跟連貫不連貫有何關係? 難道小學生從小就要學理化嗎? 這是妳的建議嗎? 還是妳故意挑“一貫”來做文章? 我氣不過,把教育部官員請到節目中,只要他回答一個問題:「請問編國中教材的老師和編國小教材的老師,連開個會溝通一下都沒有嗎?難不成我們是國中、國小,一邊一國嗎?」官員無言以對,家長又沒有時間和官員泡磨菇,忙不迭的把孩子往補習班送。 作者真的把自己給膨脹了. 妳也只不過是個新聞從業人員,妳有什麼資格因為妳氣不過,所以把教育部官員請到節目中? 妳真的給孩子一個很不好的示範.試想,妳的孩子也能因為氣不過學校的任何一個人(包括教職人員) ,就把他請到一邊問他問題嗎? 再者,若真關心孩子的教育,為什麼沒時間好好跟官員 “請教” 妳要如何做才能在家幫助孩子? 的確,美國教育並不完美,但是他們教育的精神及內涵明確而感人,當我們身入其中去觀察,會發現他們認真對待每個孩子不同的特質,沒有用一個標準要求孩子向前看齊。「你很棒」、「沒關係,慢慢來」、「有你這個學生真好」,這些話是老師們的基本口頭禪,盡其所能不讓孩子覺得被歧視、被拋棄、被隔離; 試問美國教育實行開放制度多少年?而台灣才多少年?這怎麼能比? 美國老師在一開學就發給家長一張各科的標準,怎麼會是沒有用一個標準要求孩子向前看齊?沒有標準老師怎麼教書啊! 另外, 作者所提的老師們的基本口頭禪,我在美國生活16年的經驗告訴我,這些口頭禪基本上是美國人的口頭禪,不是只有老師才會說這些鼓勵的話. 這是文化問題不是老師素質問題. 作者大概沒聽過美國教師吼過學生吧! 就連全州選出來的優良教師也會吼小孩. 從這就可看出,新聞從業人員所快速得到的資料,並不可靠. 所以就請不要把妳所不熟悉的事拿出來愚弄一些不知情的民眾. 還是我們已經讓升學主義澆熄了教育人員最原始的熱情?讓無意義的競爭煽動家長瘋狂虐待自己的孩子? 沒有一位家長會認為讀書是虐待孩子. 若非家長因為不知如何來愛孩子, 不知如何來輔導孩子, 不知如何來教導孩子,他(她)不會把孩子送到補習班的. 這些聳動的字眼真的顯出了作者的無知,還有出此本書背後的目的. 另外,任何一種競爭都不會是無意義的. 大家不是一直都在談競爭力嗎? 升學考試只是測量競爭力的一種方法,現在不是還有推甄嗎? 現在不是人人都能念大學嗎? 還有念書是每一個人唯一的出路嗎? 先想清楚是不是我們,身為父母的我們,要求的太多,還是我們真的不懂什麼是愛! 三年間,我們看到邦邦的轉變,他成熟而負責任,自信而不驕狂,懂得自我計畫,並且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我永遠記得他前些日子跟我說的話:「我念得很高興,因為我在為自己念。」 我真的感恩,因為我們有能力,可以做不同的選擇;但是我知道還有許多家長及孩子深陷在泥沼中,想要改變又無力實踐,想要對抗又毫無機會,只好隨著洪流,聽天由命。 城裡的孩子飽受補習及考試的折磨,鄉下和山地鄉的孩子卻因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連基本的程度都達不到,氣人的是,這樣的環境,還冠上「教改」之名,真讓人徒呼負負! 寫到這裡真是對此書(感謝台灣的教育的作者,終於把我的兒子逼走了)的作者感到惋惜,他們竟把自己家庭教育醜陋的一面公諸於世,而最可怕的是. 這對父母親不但不知自我檢討,反而把自己的過失和責任全都推諉成政府政策的缺失,這是多不負責任的一個示範. 父母親是所謂的社會名人,做子女的就必須去承受“他們的面子問題”嗎? 父母為了自己的事業早出晚歸,帶著疲憊的身心回家時,是否也曾替孩子想想, 孩子也是每天為著盡好自己學生的本份,在學校辛苦奮鬥. 偶爾考不好有什麼關係?有必要因為一個小考,一個段考,甚至一個月考而和孩子過不去嗎? 如果送孩子到美國念書是一種逃難的話,為何不嘗試改變自己,讓自己學會如何用不同角度來欣賞孩子的不完美,而要選擇骨肉分離呢?如果再不行,為何不辭去工作專心帶孩子?台灣不會因為少一位新聞從業人員而導致競爭力下降,但孩子卻會因為媽媽的作為而更奮發向上.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要拉孩子一起欺騙台灣的百姓?作者這麼有能力能把孩子送到美國念私立高中(住宿學校),這種能力是所謂的新聞從業人員都有的能力嗎? 有智慧的讀者,您應該知道這出本書的最終目的了吧! 讓自己和孩子的心靈乾淨些,多花時間在親子關係上,收穫會比花時間在閱讀這本書上更多,也更有意義. 世界上沒有PERFECT PARENTS,但是我們真的要努力做POSITIVE PARENTS. 孩子是透過我們在學習的,不管那一方面. 加油!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