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5 11:54:41瀏覽423|回應10|推薦1 | |
(圖一) Goa 著名的黃金沙灘,一望無際。由於海岸面向西方,是欣賞落日的絕佳美地。
(接前文,印度之旅(中)──世界文化遺產在Goa)
Goa 的海灘
再上一篇中我提到Goa對全印度,甚至全亞洲來說,所具有的歷史與文化上的特殊意義。但是嚴格來說,這顯然不應該是吸引一群西方或東亞的物理學家來這裡開會的主因。事實上,對現代的Goa來說,除了聳立在歷史裡的教堂與修道院外,最吸引外國觀光客的地方卻是她那充滿原始生命美感的黃金沙灘與全年溫和宜人的氣候。難怪當大會安排的公車把我們從教堂區送到一個海灘旁的觀光旅館時,那些參加會議的歐美學者就迫不急待地拿出準備好的泳衣泳褲要衝進海水裡,只留下我這個還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的鄉巴佬拿著手機邊晃邊照相,一個人坐在海邊寫詩。
〈無題〉
斜陽似火染霞綢 戀戀潮歌絮語柔 萬里長沙隨幕盡 千年老樹為苔愁 倚窗琴伴孤燭淚 撫案夢迴冷畫仇 碧海繁星難作客 清風小渡幾回留
(圖二) 這是我們去海灘當天吃晚餐的旅館。真是度假勝地。但是與旅館大門外的一般平民生活相比,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了。
(圖三) 晚宴的食物準備。我暗地裡希望可以吃到比較不一樣的印度食物。可惜不太如願。但是還是要感謝上帝有機會出來到這個美麗的地方透透氣。
印度的食物
說起印度的食物,我覺得算是蠻有特色的。首先,由於印度境內不同的種族與宗教甚多,幾乎可說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地區之一。所以食物的種類本身也就有不同的類型。例如,印度教徒把牛視為神聖而不吃牛肉,猶太人與回教徒不吃豬肉,而佛教徒與耆那教(Jainism)徒當然只吃素。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國際會議中或是像Goa這樣一個觀光客的地方,多半只有素菜。葷肉只有雞或是魚,才不會得罪這些可能有著完全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較起來,對於像我這樣的一個基督徒,在飲食上就簡單隨意的多了。只是有時候還蠻懷念家鄉的食物。
(圖四) 典型的印度式食物:最前面的就是nan,我個人覺得非常美味。後面就是米飯,而最後四道是咖哩煮的各式菜餚。但只有最後一道才是雞腿(一樣是用咖哩煮的),其餘皆為素菜。這顯然與中國傳統以烹飪肉食為主的習慣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材料以外,印度的食物再製備上使再用印度咖哩來用水煮。主食除了米飯以外更多是一種特殊烤製的麵餅,nan,大概是麵糰只用很少很少的油所烤的。而印度咖哩本身就有幾十種,所以雖然都是用水煮,但出來的味道卻可以很不一樣。傳統的印度人是用一個盤子裝了這些滿有咖哩汁的食物(也就是說,各樣菜的味道和顏色會在盤子裡混合),然後用右手直接抓起一小片nan來夾菜,甚至夾飯,然後直接送入口裡。顯然,他們對這樣的吃法很感到滿意與自然,以至於我沒特別注意到他們是否有特別的洗手或是清潔的動作。這讓我想起來以前在美國讀書的時候,雖然也蠻喜歡去印度吃到飽的餐廳用餐,但是一直對如何用叉子湯匙把nan與菜餚作配合感到不解。所以第二餐以後我也開始學他們用手直接抓nan來拌各樣菜餚。這樣直接吃到嘴裡的感覺的確很舒服爽快。
此外,除了這些比較大眾性與一般性的印度食物外,廣大的印度當然也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各式菜系。記得以前我的指導教授(也是印度人)曾請我到一家很高級的印度餐廳,在那裡就有分東西南北中等五大區域的菜色。可惜我本身並不是老饕,對飲食也不懂得講究,所以實在無法描述得清楚中間的差別。也就只能點到為止了。
(圖五) 在台灣也可以看到的路邊小吃:沙威瑪。以前一直很好奇中間是甚麼東西,現在才知道原來是由一層層雞肉堆疊的。
街道景色:
由於我們大家整個星期都被關在Goa的一處會議中心,我對於自己身在何處幾乎是完全不清楚。四週幾乎是荒郊野外。有人說這裡很靠近海灘,但一路上看到那許多像是叢林中的道路與大門外嚴格檢查的警衛,就想還是算了。我們從機場到會議中心,甚至在半天的參觀行程中,從會議中心來往海灘飯店的路上,都是包車直來直往的。很可惜幾乎完全沒有機會停在路邊了解一下一般居民的生活。但是經由我在一路上對道路旁邊住家的觀察,我惟一的感覺是這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不同階級的人幾乎是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我們所住的地方是這裡一般的居民不可能享受到的地方。想到這裡心裡覺得有一種莫名的感傷。
(圖六) 教堂區外來參訪的當地小學生。他們很多人都是只有穿簡單的拖鞋。他們也沒有像樣的書包。相較之下,一身潔白整齊的制服就格外覺得顯眼。也許這也就是台灣二十年前小學生都一起穿制服的原因吧。
(圖七) 教堂外的小販。他們腳下的塵土與圍牆背後鬱鬱蔥蔥的修道院樹林成了強烈的對比。一頂手工製的美麗淑女帽大概只要台幣五十元,而一瓶兩公升的礦泉水大概是台幣十元而已。
離別秋波:Bangalore一撇
最後一天當我離開Goa時,我必須在Bangalore停留十一個小時以等待飛往香港的飛機(凌晨三點出發,哈哈,真是好時間)。其實Bangalore也很特別,在印度是第五大城。雖然她沒有像孟買、德里、加爾各答等傳統大都市那麼有名,但是卻是號稱印度的矽谷:由於此地是個高原,完全沒有一般印度熱帶地區的酷暑問題。所以在政府大力推動若干基礎建設之後,已經成為全印度最重要的新興城市。而印度現在是全世界電腦軟體工業的第二大輸出國,僅次於美國。主要的原因除了有高素質的人力(印度的數理教育是有很好的傳統的)外,也與他們比較可以直接用英語溝通,沒有語言的障礙有關。相比之下台灣的電腦資訊產業一像是以製造業為主,所以一直都有代工的毛利率偏低,品牌通路不易發展的問題。但這次我當然不想參觀那些園區廠房,因為身在新竹也已經看得夠多了。
(圖八) 印度的地圖
所以我索性在機場包了台計程車,請他載我到市中心區看看。可惜那時候沒溝通清楚(司機是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可惜英語並不好),他就帶我到一些比較著名的景點去看,但是到的時候幾乎都下班關門了。其實我比較希望去的是一般的街道走走看看。所以這裡也只能分享一些很片面的照片。
(圖九)路邊的印度教廟宇:竟是長方形的造型。從上面的裝飾造型與色彩可以看出這個民族的一些文化特性。
(圖十)路旁的計程車:由摩托車改裝的,穿梭在大街小巷。
(圖十一) 路旁的印度教廟宇外觀。在司機先生的帶領下有進去看了一圈。與台灣一般廟宇的陳設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可惜不能照相,所以說也沒有太大用途。但整體而言,內部裝飾是非常樸素的,只有素白的牆面。而他們所供奉的神明都被關在一間間小小的「房間」內,點著幽幽昏昏的紅燈。有的「房間」甚至只有不到一公尺高。我雖大約知道一些印度教的東西,但是因為時間太短而且這些較深入的東西能用英語溝通部分對彼此都很有限,所以就沒再多研究了。
(圖十二) Bangalore的行政大樓,也是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但是我們到的時候已經關閉。
顯然,印度是一個非常廣大的國家與擁有豐富文化歷史的地方。我這次雖然並未有機會了解的更多更深入,但總算是有個開始了。也在這次會議中認識到幾個在印度工作的同行。也許以後還會有機會再來看看(其中一個就是在德雷莎修女所在的加爾各答)。希望除了討論物理研究以外,也可以有多一些的彼此了解與探索。最近這一年翻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漂鳥集》總算告一個段落。我希望以後可以有一些更好的整理。手邊一本還未讀完的小說,遠藤周作的《深河》,也算是可能更認識這個國度的方式吧!總覺得,在這個悠久的古老文明中,應該也能看到上帝所預備在所有人心中的共同語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