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大學申請看中學未教的事(發表於聯合報)
2015/05/15 14:42:08瀏覽433|回應1|推薦0

從大學申請看中學未教的事

最近大學推甄申請的結果公布後,相關的問題又被提出,先有傳出面試不公或摻有學校宣傳,繼之又有學生為了南北奔波而花費不貲的報導。這些問題表面上是甄選制度的缺失,卻可能更是反映我們中學教育的盲點,沒有讓孩子學好以下二件重要的事情:

一、未曾規劃人生:所有家長學生都知道大學入學是重要的決定。但是我們除了日以繼夜的讀書考試之外,還作了甚麼準備?總以為只要分數到了,哪裡都可以去;但大學中卻充滿了許多自覺讀錯科系的學生,有著更高的退學比例。難道一個將近18歲的青年沒有權利更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不能有嘗試的空間或失敗的機會?不應先更多認識大學的實況?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筆者記得當年申請美國研究所時,為要在有限的經費中作最好的選擇,也曾掙扎於選校與讀書計畫,但反而因此更了解自己出國的動機與目標。其實整個申請入學的意義,就是要讓同學整理表述自己的規畫,為自己選擇最合適的方向。只可惜我們的教育總是趕完進度又再三複習,卻捨不得讓學生活出他/她自己,難怪備審資料都大同小異,口試回應僵化,只剩花錢作門面卻只有反效果。

二、不能獨立生活:不可否認的,面試的確可能需要南北奔波,但家長實在沒有必要隨行呵護,浪費金錢。一個18歲的青年,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而獨自奔走,本就是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在歐美,這樣的青年可能已作背包客環遊世界或打工賺學費了,但我們的寶爸寶媽卻好像捨不得孩子上大學,寧願當幼兒般噓寒問暖,甚至希望他們選離家近的學校以方便照顧。

老實說,如果連上學這件事都不能放手,我們如何期待這些學生將來能成為社會的棟樑與支柱?如果高中三年能多些空間與時間讓同學們學習獨立生活,必能讓他們生命因此更加茁壯,並深入認識社會的真面目。例如那些讀醫學或法律系的學生如果有更多社會經練,必會讓我們的醫療環境與社會制度有不同的風貌。

當然,在大學端對於甄試的進行的確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應該設立專門的辦公室與專人處理申請資料,讓選才更有系統化並專業化。而學測的三倍率限制也應該放寬,讓更多弱勢的學生有機會進到較好的大學來攻讀,發揮其克服逆境的潛力來成為造福社會的人才。但這些最後成功的關鍵都在於社會大眾對教育的真正理解:分數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更需要我們與孩子一起規畫並落實於生活。只是這些更重要的事,我們並未教他們。


發表於5/15/2015聯合報民意論壇:   http://udn.com/news/story/7339/903647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23164998

 回應文章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歐美高中最後一年都有教這些
2015/09/18 01:53

歐美國家孩子普遍養到18歲(開始獨立自主), 華人是普遍養到81歲~尷尬尷尬

歐美國家大學普遍孩子自己負責學費, 沒想清楚就先去工作, 因為大學真是要靠實力, 不容易唸~而台灣是不是進入大學就開始混, 有實力的聰明的孩子其實沒差, 差的是需要父母一路盯著功課的那一個族群孩子~

Daw-Wei(dawweiwang) 於 2015-09-28 00:45 回覆:
謝謝分享,的確是。但我們都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