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2 17:29:15瀏覽1420|回應1|推薦2 | |
法國《解放報》日前刊出一則關於台灣貧富差距的報導,該文指出貧富在台灣已經是世襲,一個人的出身將大幅決定他往後的財富。甚至認為,培訓教育機會的不足與最低薪資不足2萬元的規定,將加大台灣的貧窮狀態。同時,台灣近期與中國頻繁的經濟貿易,將讓擁有資本的人越來越有錢,對於中低收入者來說幾乎毫無助益。 其實從最近郭董頻頻針對薪資議題發言,同時網路上也一直有網友爆料想要幫郭董「打臉」的現象來看,不管說這些爆料者是不是大學畢業,是不是剛好拿22K,顯然貧富差距的問題在台灣已經壓得許多年輕的「魯蛇」喘不過氣。這些人很可能累積了相當強的怨念,索性躲在電腦前當「鍵盤魔人」大肆批評政府;從各種文獻搜集來的資料,抨擊現今政權與制度是多麼有問題,講得煞有其事且振振有詞。由於大環境的不友善,也造就了這些年輕的青貧世代只能藉由偶一為之的小確幸,或是負面的抗爭與路過,來紓解心中的長期壓力與壓抑。 有錢者與青貧一族的差距越來越大,其實筆者相信政府不是不知道。馬總統也在這次就職六週年演說中,幾乎是完全聚焦在青年問題,展現他十足的誠意。但是點出了問題,提供了政府想得到的解決方案,是不是就真的能夠處理目前社會青年與學子對於國家的種種疑問?對於高所得者是不是真的能夠有膽子去課稅?或是既得利益者一句「那乾脆出走台灣」就又退縮了?這都可以檢視政府是否有決心去解決「貧富世襲」的疑慮。 至於馬總統在演說中,提到設立「青年顧問團」的構想,是否真的能夠發揮功效?這樣的顧問團,組成的成員為何?將來多久開一次會?會中的建言有多少效益?會不會大家把砲火放一放,讓每個人各抒己見之後,最後結論「政府會帶回去研究」就沒了下文? 就好像當年馬英九要在黨內設置青年團,到如今卻被認為戰力發揮不如預期,還打算將青年部、青年團整併,這是不是代表過去接近十年的青年團設計很有問題?而「青年顧問團」裡頭的「顧問組合」,除了以35歲以下為主,是否能夠涵蓋多方面的議題?能否納入多元的代表?還是後來會變成只願意聽「想聽」的話,任用認為「同一國」的人?過去許多的問題可能政府會就教於學者專家,但是既然如今馬總統刻意在520演說這天,通篇性地在表達政府對於青年的重視,那為了要消弭「世代鴻溝」,過去會詢問「有經驗的大人們」的問題,是否同樣也可以問問青年朋友的意見? 其實過去幾年來,馬政府習慣於找高學歷的博士學者來從政,但是博士學者除了在自己的領域擅長研究以外,是否真的適合在公部門任職?過去也曾經發生過某些「博士級部長」引發的爭議性言論;即使身為博士學者,「誤入叢林的小白兔」不在少數,更有人遇到挫折,就說自己是把在公部門當做「打工」心態來做,這樣的說法,民眾怎能期待端出像樣的福國利民政策? 因此,面對貧富世襲越來越嚴重,世代鴻溝不可謂不大的台灣,馬總統也該體認到,自己任期已經時日無多。現在講話特別大聲的青年世代,不只是讓人摸摸頭、放放砲就能解決完問題。當初上任時的黃金十年,若不想最後變成「慘淡八年」,除了擬出計劃大要以外,我們甚至希望看到時程表設立出來,而非只是嘴上談兵。就好像工程施作一樣,在2016年5月20日卸任以前,能夠一步步去做,給青年更多的機會,讓青年看得到更多與切身相關的「牛肉」端出。 國家大政千頭萬緒,當然不只青年問題。但既然馬總統在520六週年就職演說中提出,也希望後續行動與結局,真的能如青年所期待。如此一來,相信在他所求的「歷史定位」上,只要有成績,也必定會給予一定公道的評價。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