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鼻子小眼?-從一張新聞圖片談起…
2007/02/14 16:15:38瀏覽743|回應1|推薦14

  昨日閱報,在中國時報國際新聞版上看到一張照片,覺得頗有意含:

  印度教民族主義黨派「濕婆神軍」(Shiv Sena)活躍人士2月11日在印度中部波帕市舉行抗議,焚燒有關情人節的海報,反對盲從西方文化,並威脅年輕人不要過2月14日的西洋情人節。

(見上圖。摘自中時電子報網站轉引歐新社圖片)

  小弟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強調「本土」與「復興固有文化」,似乎不該,更不必排斥,甚至驅逐「外來文化」!

  就如同國內將原本屬於女性「乞巧(能作得一手好女紅)」的「七夕」,以「牛郎、織女鵲橋會」的神話故事,轉化為「中國的『情人節』」一般,賦予固有文化「新意義」、「新生命」一般,讓傳統再度融入現代生活。這不但毫無衝突,甚至還更饒富意味!

  或許,有人認為:「這就如同日本的『白色情人節(3月14日,好像是女生送男生巧克力)』,不過是商人為刺激消費,所操弄的把戲!」但是,我們何不從「創意」的角度思考:這是一個「以復古為革新」,非常成功結合傳統習俗與現代觀念的活動!

  更何況:在早已是「地球村」的今天,我們還不是一樣郵寄與收取「耶誕卡」?在伊斯蘭曆的「忠孝節」時,問候「穆斯林」?

  也許,「濕婆神軍」的支持者,或許應該這樣想:隨著印度經濟實力的蒸蒸日上,說不定:「濕婆神」的聖誕,不但可以成為「印度的情人節(以我對印度教的粗淺認識:「濕婆神」不但是印度教的主神,而且,也主管「愛情」)」,甚至隨著印度在世界人口所佔比例與分佈,只要再加上適當的行銷與推廣,說不定:「印度的情人節」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節日!我想:這才是「器宇」和「氣魄」!

二.用「對話」取代「對抗」!

  德國「歷史主義」創始者蘭克,除了強調「編纂歷史」就應該讓「證據來說話」之外,更強調「『同情』而『理解』」。

  這對身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而言,「『同情』而『理解』」應該是吾人面對「宗教歧異」與「文化衝突」時的最佳解決方案!!

  「同情」,絕不只是「悲憫」,而應是「考量對方的宗教、文化背景,以對方的思維邏輯,進行思維,瞭解、認識與體會對方何以有如此的行事作為,進而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設想!」

  「理解」,絕不只是單純的「認識」,而是成為內心中融會貫通的「知識」!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歷了將近兩千年,佛教早已是中國人生活禮俗很難切割的一部份了!而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道教,雖然有衝突與對抗,但是,彼此還是選擇了「對話」,做為解決彼此猜忌與懷疑的方式。

  所以:佛教僧侶會以佛學的觀點,註釋道教的《南華真經》,儒家學者也以儒家的學術觀點,註釋道家的《莊子》(其實,《莊子》就是《南華真經》!之所以稱《南華真經》,是源自于唐玄宗的御敕賜名)!

  如果,菩薩沒有透過僧侶,伸出友誼的手,與莊子深談;經學大儒不願讓孔夫子,踏出友善的第一步,和道家諸聖賢進行「第三類接觸」,我們可以相信:中國文化難以成其「博大精深」!

  近來,台灣一些政治紛擾,讓許多人心煩意亂,快要搞得連「中國新年」都沒心情過了。

  在此時此刻,我又拿起了在書架上塵封多時的《葯地炮莊》(明代大家方以智彙編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對《莊子》的詮釋)。讀讀大學時期教授教誨的眉批,也好好思索與調處自己-身為一個中國的知識份子,應該能「鳥瞰」世勢、「靜」看變局!

  突然,心中迸出了一個想法:「人,何必為一些禽獸鼠肚雞腸、小鼻子小眼的作為,搞得一肚子火,寢食難安呢?」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sun571008&aid=746165

 回應文章

Lyo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達爾文剛剛託夢...
2007/06/23 04:58

最新的人類進化論:

適者生存之宗旨不變

所以人類的眼睛漸漸上移,直到頭頂為止

肩膀越來越沒用,將縮到與脖子同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