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禮物
人生總是充滿各種疑問,而答案卻在許多不經意的當下浮現,尤其是身心處在一種放空狀態的旅行中。
四年前的六月中旬,幾乎算是逃離雨季中的喀拉拉邦(Kerala),轉而東行。啟程時的興奮,漸漸被後來的風塵僕僕取代。思緒像棉絮般,隨車身搖晃融解,暫忘原本的柔軟。窗外的景色越來越晴朗,偶爾還有些小雨,點綴沿途的風光。
最後一趟轉乘,是在一個叫做帕拉尼(Palani)的巴士站。或許已經接近傍晚,人潮和車流幾乎散去,原本不小的車站,此時顯得更加空闊。遠方有群山環繞,幾抹微雲輕輕掃過淡藍的天空,讓已經疲憊不堪的旅人精神為之一振。
全程總共換了三次巴士,終於抵達目的地蔻黛卡娜(Kodaikanal)時,她已像一頭敗陣的母獅,無力再和跟蹤她、想賺取仲介住宿的印度男子周旋。他讓她開始感到害怕,不同以往的經驗,除了眼神的乞求外,更多了一種無以言喻的貪婪,隨時都想將眼前的獵物撕扯吞噬。
還好,不久街邊一座教堂外出現一個住宿告示牌,她頓時有如遇見救星。幸運之神沒有忘記眷顧她,接下來的一整個月,她的住房就在禮拜堂十字架的正後方,離熱鬧大街有點距離,還算清靜,也十分安全。這是蔻黛卡娜森林山區送給她的第一份禮物。
旅行中的日子,時有讓人驚喜或是不著痕跡的邂遘。來來去去的旅人,才微笑認識的,隔幾天又得瀟灑揮別。大家都像有著不同紋路的玻璃珠,各自繽紛美麗,成為彼此心中曾經彈跳而過的小小禮物。偶爾,也會出現幾顆最想珍藏、卻又不得不捨下的。
來去如風的旅人,大多習慣輕盈自在的招呼方式。而在旅途上接觸的當地朋友,除去利益關係外,還能真誠以待的,就真是一份難得的寶貴禮物——如他,汪褚,一個二十來歲的西藏男孩。透過他與其家人經營的西藏餐館和蔻黛湖畔販賣禦寒衣物、紀念品的小攤,使她對流亡印度的藏人及其第二代的生活與工作環境、面貌等等,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瞭解。
當然,所有的禮物無不像一串圍繞陪伴著「蔻黛卡娜」(Kodaikanal)的念珠。在印度東南邦的泰米爾語言中,「蔻黛卡娜」的意思即是「森林的禮物」。由於她的海拔高度、秀美的湖光山色、豐富的地理景觀等因素,自十九世紀中起,即吸引美國傳教士、印度上層人士與菁英移居於此,以至後來慢慢發展為深受普羅大眾喜愛的觀光和避暑勝地。
旅行,形形色色,人生的縮小版。旅行中的人,也形形色色,即使還有很多問題,暫時無須尋求任何解答,答案總在不經意的當下自然浮現。
有幸來到一個遊客如織、景色如詩、藏人文化和古老印度文化交融的特殊時空下,她不斷放空的身心得以休憩,也因而更加超然與自在。所有曾經領受的禮物,有形或無形的,都將深植第八識,成為生生世世的印記。
從街道上幾家店面即可看出各種文化的融合,有給人方便與外界聯繫的網咖、法文招牌的古董藝品店、印度人開的水族店以及藏人經營的餐館。
在蔻黛湖畔散步時,除了欣賞湖光山色外,也莫忘觀察各種人生百態。
2014/8/4 文與圖發表於人間福報副刊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64470
http://www.merit-times.com.tw/epaper.aspx?Unid=%20364470
後記(補遺):
四年前適逢達賴喇嘛誕辰與流亡印度五十周年紀念,讓我見識到藏人對法王的尊崇及樂天好客的民族性。連續多日的慶典,有傳統舞蹈和各種節目與活動,氣氛和諧歡樂,恍若歸返雪鄉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