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P. 03904 第五 未依過患者~04010
2021/10/20 21:26:54瀏覽2707|回應0|推薦0

P. 03904 第五 未依過患者~04010

第五不依過患者

論之本文—p. 03904

第五不依過患者。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03905

 

對這段科文之理解——
這是科判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之五 ,不依過患者。

宗大師在闡釋完依止善知識的種種勝利之後,接下來要為修行者闡釋未能依止善知識的種種缺失。

宗大師教誡修行者依止善知識必須如理如法,否則,不但在這一世當中,會遭到疾病和非人等的損惱。而且,在未來世當中,一定會墮入惡趣,經歷無量長的時間,飽受無量多的痛苦。

 

紀錄——

這是科判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之五 ,不依過患者。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請求成為自己的善知識(之後),如果不如理如法地依止(的話)。

於現世中:在這一世當中。

遭疾疫非人損惱:遭受疾病和非人等的損惱。

於未來世:在未來世當中。

當墮惡趣:一定會墮入惡趣。

經無量時受無量苦:而且將經過無量長的時間,遭受無量多的痛苦。

 

論之本文—p. 03905

《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p. 03907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這段《金剛手灌頂續》之經文證成前一段之開示

 

紀錄——

《金剛手灌頂續》云:「(金剛手白佛言:)『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金剛手灌頂續》云:《金剛手灌頂續》說。金剛手灌頂續

薄伽梵:世尊。

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如果有人毀謗阿闍黎的話。阿闍黎,此處即指所依止的善知識。

彼等當感何等異熟:這些人將來會感得什麼樣的果報呢?異熟,

世尊告曰:世尊告訴(金剛手)說。

金剛手:金剛手菩薩。

莫作是語:(千萬)別問這種問題。

天人、世間悉皆恐怖:(因為這個答案)天人和世人都會感到恐怖。

秘密主:金剛手菩薩。

然當略說:然而我可以稍微地說一下。

勇士應諦聽:勇士啊!你應該仔細地聽。

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我告訴你,像無間地獄等那些最苦最苦的地獄。

即是彼生處:就是那些人將來投生的地方。

住彼無邊劫:他們將在那裡住無量劫的時間。

是故一切種:所以,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

終不應毀師:始終都不應該毀謗上師。

 

論之本文—p. 03907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p. 03910

 

紀錄——

照例地先調整這段頌文的標點符號如下: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復遭)王、火、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五十頌》亦云:《五十頌》也說。五十頌

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毀謗阿闍黎是最為愚痴的事。

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將遭受到疾病、瘟疫和種種的病痛,或者著魔中邪以及中種種的毒而死。

王、火、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或者遭受八難所殺。

八難:王難、火難、毒蛇難、水難、羅叉難、盜賊難、非人難和礙神難等

王難,亦稱法難,常起因於為政者信奉他教、異教徒之迫害、內部於宗義上之衝突或行政統製之歧異等。碍神,碍為今礙字之異體字,碍神即障礙神, 音譯毘那夜迦,義譯常隨魔。人身象鼻,常隨侍人為障難之惡鬼神。文者按,關於七難與八難各經所說並不一致。

墮有情獄:(死後)將墮大有情地獄。大有情地獄 , 請參閱《廣論》p.08612~08903

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弟子)始終不應該惱亂每位阿闍黎的心。

設由愚故為:如果由於愚痴而惱亂阿闍黎的話。

地獄定燒煮:必定墮入地獄遭受燒煮之苦。

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經論)所說的無間地獄等最可怕的地獄。

諸謗師範者:所有毀謗上師的人。

佛說住其中:佛說(他們)都將住在那裡。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再引《五十頌》證成毀謗上師將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極苦之開示。

 

論之本文——p. 03910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p. 03911

 

紀錄——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具有大成就的寂靜論師。

寂靜論師,音譯「惹那嘎惹馨底」,又作「寶寂論師」。西藏佛教後弘期時代之大成就者

所造《札那釋難論》中:所造的《札那釋難論》當中。札那釋難論,直譯「黑─閻摩神之敵─釋論」,《掌中解脫》譯作《黑仇降閻摩續釋難》。其義作「黑摩神之敵」,因為降伏閻摩,所以又稱「降閻摩尊」,也就是《掌中解脫》的譯法。

亦引經云:也引用經文說。

設唯聞一頌:假設即使只從某位善知識聽聞了一句偈頌。

若不執為尊:如果不把這位善知識當成上師(尊重)。

百世生犬中:將得百世墮為犬類之果報。

後生賤族姓:就算能夠從惡趣還生人中,也是生在下賤的種姓族中。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關於不善依善知識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這一過患,宗大師再開示說,大成就者寂靜論師在他所造的論中,也引用經文強調即使只從善知識聽聞一句偈頌,也要以上師來恭敬承事,否則百世將墮犬類,即便從惡趣還生人中,也是生在下賤種姓。

 

論之本文——p. 03912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紀錄——

又諸功德:還有,(依止善知識的)種種勝利。

未生不生:還沒有生起的就不再生起。

已生退失:原來已經生起的也會退失。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十二個字是請為知識若不善依的第二項過患,是故以「又」字轉承。

 

論之本文——p. 03912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p. 04002

 

紀錄——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就像《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中所說。

若彼於師住嫌恨心:如果他對上師存有厭惡懷恨的心。

或堅惡心:或者存有牢固的不堪忍心。

或恚惱心:或者存有瞋恚煩惱心。

能得功德:(這種人)能夠獲得功德。

無有是處:絕對沒有這回事。

若不能作大師想者:如果對上師不能起如佛想的人。

亦復如是:其情形也是一樣。亦即絕不可能獲得功德。

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如果對那些為三乘有情說法的苾芻。

不起恭敬:不能生起恭敬心。

及尊長想:也不作上師想。

或大師想者:或者不起如佛想的人。

此等能得未得之法:這些人能夠獲得還沒有得到的法。

或已得者:或者是已經得到的。

令不退失:可以使它不退失。

無有是處:絕對沒有這回事。

由不恭敬:因為不敬重法及法師。

沉沒法故:那麼法必然沉沒退失。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證成若不善依知識,甚至對於為三乘有情說法的苾芻不敬的話,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理。

 

論之本文—p. 04002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p. 04003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開示完未能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識的過患之後,現在換個方向開示如果親近惡知識與惡友的話,將招致哪些過患。

 

紀錄—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如果親近惡知識與惡友。

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亦會使所有功德慢慢減損。

一切罪惡漸次增長:所有的罪惡漸漸增長。

能生一切非所愛樂:(而且)會產生一切不喜歡不悅意的果。

故一切種悉當遠離:所以,任何情況下都應當遠離(惡知識與惡友)。

 

論之本文——p. 04003

《念住經》云:「為貪瞋痴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p. 04004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念住經》之經文,為行者闡釋惡友是所有貪瞋痴的根本。

 

紀錄——

《念住經》云:《念住經》說。 念住經,根據網路搜尋資料,此經有《大念住經》與《念住經》之別。前者出自《長阿含經》,後者出自《中阿含經》。主要內容為世尊在拘樓國(有譯作俱盧)為諸比丘闡釋修四念處(亦即四念住)。網路資料介紹,此二經之內容相同,惟在論述「法念住」部分,前者內容較長,故被稱為《大念住經》。

為貪瞋痴一切根本者:所有貪瞋痴的根本。

謂罪惡友:叫作惡友。

此如毒樹:這就像經論中所說的毒樹一樣。文者按,經論以樹根樹幹樹枝樹葉都具有毒性的毒樹比喻惡比丘,會毒害清淨眾。

 

 

論之本文——p. 04004

《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p. 04005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涅槃經》所說闡釋惡友比未馴猛獸更可怕的道理

紀錄——

《涅槃經》云:《涅槃經》說。涅槃經。

如諸菩薩怖畏惡友:就好比說,所有菩薩恐懼害怕的是惡友。

非醉象等:而不是醉象等。消文者按,句中的等字表示醉象只是代表未馴猛獸之一。

此唯壞身:(因為)醉象等只會損壞身體。

前者俱壞善及淨心:(而)惡友會損壞善根和清淨心。

 

論之本文——p. 04005

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p. 04005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由於文本中沒有使用引號(「」),消文者無法確定這段本文是經中所云,抑或是宗大師根據經文所作之開示?不過,這段本文明確指出,醉象等只壞肉身不令墮諸惡趣。而惡友則暨壞肉身兼壞法身,並致令墮入惡趣。

 

紀錄——

又說彼二:又說這兩者當中。消文者按,又說應是指《涅槃經》又云。

一唯壞肉身:其中一個只是損壞肉身。肉身,肉體之身,即父母所生之身。消文者按,指醉象等。

一兼壞法身:另一個不但損壞肉身,還損壞法身。法身,通常指佛三身之一,在本文當中,特指本有法性之身。文者按,指惡友。

一者不能擲諸惡趣:其中一個不能令墮惡趣。文者按,指醉象等。

一定能擲:另一個一定能令墮惡趣。文者按,指惡友。

 

論之本文——p. 04005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p. 04006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再引《大寶積經》〈諦者品〉之經文,闡釋親近惡友棄捨善知識,最後會墮入三惡道。

 

紀錄——

〈諦者品〉亦云:〈諦者品〉也說。諦者品。

若為惡友蛇執心:如果心執著於像毒蛇一般的惡友。惡友蛇,〈諦者品〉將惡友比喻作毒蛇。執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雜語)固執事物而不離之心也。」

棄善知識療毒藥:(而)捨離善知識,也就是捨離真正療毒之良藥。消文者按,療毒藥以〔療毒〕之藥理解。

此等雖聞正法寶:這些人雖然聽聞了正法。正法寶,即三寶中之法寶。

嗚呼放逸墮險處:可惜由於親近惡友而放逸,結果墮入險惡的地方,也就是墮入惡趣。

 

 

論之本文——p. 04006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p. 04008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親友集〉開示不應親近惡友的道理。這有如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道理一樣

 

紀錄——

〈親友集〉云:〈親友集〉說。

無信而慳悋:沒有信心而且吝嗇。

妄語及離間:說不實之言,並且愛挑撥離間。

智者不應親:有智慧的人不應該與這種人親近。

勿共惡人住:不要與這種惡人共處。

若自不作惡:如果自己不作惡事。

近諸作惡者:但是卻與作惡事的人親近。

亦疑為作惡:也會被懷疑是作惡事的人。

惡名亦增長:惡名也就隨著增長。

人近非應親:親近不應該親近的人。

由彼過成過:他的過失會變成自己的過失。

如毒箭置囊:就好比把毒箭放入箭囊中。

亦染無毒者:其他沒有毒的箭也自然會沾染其毒。

 

論之本文——p. 04008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p. 04009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特別為修行者開示惡知識的影響。如下研討紀錄

 

紀錄——

惡知識者:所謂惡知識。

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就是如果他親近誰,就能夠使得他所親近的人,不論性罪或遮罪方面的惡行。

性罪【明‧一如《三藏法數》】:「性罪者,即殺、盜、婬、妄四種重戒,不待佛制,性是惡故,犯之,則有罪報也。」又,【《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九〈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云:「云何性罪?謂性是不善;能為雜染,損惱於他;能為雜染,損惱於自。雖不遮制;但有現行,便往惡趣。雖不遮製;但有現行,能障沙門。」

遮罪,【明‧一如《三藏法數》】:遮罪者,即酒戒也,謂佛制此酒戒,意為遮止無犯,守護餘戒,使不故犯,如有犯者,則獲遮制之罪也。」又,【《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九〈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云:「云何遮罪?謂佛世尊,觀彼行相,不如法故;或令眾生重正法故;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或為隨順護他心故;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現行如是等事,說名遮罪。」文者按,性罪與遮罪合稱二罪。

 

諸先有者不能損減:原來已經有的,不會減損。

諸先非有令新增長:本來沒有的,會使其增長。

 

p. 04009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p. 04010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種尊者的話為修行者開示,如果親近惡友,上等的人不花力氣就會變成下等的人。

 

紀錄——

善知識敦巴云:善知識種敦巴說。敦巴,即種敦巴尊者。

下者雖與上伴共住:下等的人雖然與上等的人為伴親近。

僅成中等:只會成為中等的人。

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上等的人如果與下等的人為伴親近。

不待劬勞:不用花力氣。

而成下趣:就會變成下等的人。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4001c6f&aid=16961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