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27 12:25:53瀏覽2513|回應0|推薦0 | |
04011第六攝彼等義者~04107 第六攝彼等義者 論之本文——p. 04011 第六攝彼等義者。 這是科判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分六之六。 P04011~p. 04107善財童子 論之本文——p. 04011 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p. 04012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前所開示的親近知識之理,就是世人所讚歎的《上師相應法》心要,真心修法者必須常時親近善知識,才能得果。
紀錄—— 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普遍受到世間讚歎的《上師相應法》。尊長瑜伽教授,亦即是上師(尊長)相應(瑜伽)法(教授)。 應知即是如前所說:應該知道就是以上所闡釋的內容。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如果對於心識所攀緣的境界只修一二次。 全無所至:完全沒有效果。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如果是要真心修法的人。 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必須常時親近能正確無誤地引導增上的最殊勝善知識。
論之本文——p. 04012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p. 04013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伽喀巴所說,教誡行者應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永不捨離。
紀錄—— 爾時:那個時候。文者按,指常時親近善知識的時候。 亦如伽喀巴云:也像伽喀巴所說的。伽喀巴,根據《藏漢大辭典》p.844中之解釋,「且迦巴。義譯墓居人。噶當派一格西名。渠為隨念死無常故,常居尸林墓地之中,因而得名。」 依尊重時:依止上師的時候。 恐有所失:恐怕會因為懷疑而有捨離上師的過失。
論之本文——p. 04013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為修行者闡釋前面一句伽喀巴話中的涵義。 紀錄——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伽喀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不知道依止軌理而依止的話。 不生利益反致虧損:不但生不起依止善知識的利益,反而會導致損害。
論之本文——p. 04013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并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p. 04102
紀錄——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所以這類依止善知識的法。 較餘一切極為重要:比其他方面的法更為重要。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因為)了知(依止軌理)是成佛的根本。見,在本文中不當名詞,故不作「『見』是究竟欲樂之根本」解。見字在本文中當動詞,通常指眼根、眼識之作用。但是究竟欲樂之根本無有形色,是故 文者認為不宜理解作「看見、見到」,而作「了知」義。 故特引諸無垢經論:所以特別引用許多清淨無誤的經藏與論藏。 并以易解:同時配合容易了解。 能動心意:能夠激勵心意。 符合經義:符合經論的義理(的)。 諸善士語 而為莊嚴:眾多善知識語錄。文者按,上述「易解、能動心意與及符合經義」等用來修飾諸善士語。也就是說,藉由諸善士語,令無垢經論更淺顯易懂。 將粗次第:就這樣把(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的大略次第。 略為建設:稍開宣說完畢。文者按,這是呼應科文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所作之結語。 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至此終於明白過去日子裡,為什麼老覺得本論本文經常有重複的地方,宗大師用心良苦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這一現象我在隔天的回應文中已經提過,本論附錄三將此視為「特點」。
論之本文——p. 04102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 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p. 04106
紀錄—— 新版本文已在標點符號方面有所修訂,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我們的煩惱隨逐不離,又無能堪任,且其狀體幽微難了。粗重,文者按,此一詞組在本文中非世俗義之「粗大沉重」,名粗重者,係指貪等煩惱其性令有情無能堪任,且違細輕故。煩惱粗重又名煩惱隨眠,乃由於諸煩惱品伴隨有情不離(隨),而其狀體幽微而難了知,有如睡眠之狀體(眠)。 多不了知依師道理:(我們)多數人都不了解依止上師的道理。 知亦不行:(有些人即使)知道了又不如理如法地去做。 諸聞法者:(因此)許多聽聞正法的人。 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反而犯下了無量無邊的依師罪障。 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對於已經犯下的依師罪障,也生不起懺悔和防護的心力。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所以應該對前面所說的依止勝利和未依過患,常時不斷地思惟。 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過去多生多劫以來,沒有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所造的種種罪業。 應由至心而悔:應該打從心底生起至誠的懺悔。 多發防護之心:並且應該多多發起防護不二犯的心。 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我們應該奮發努力地具足法器所必備的種種條件。 數思圓滿德相知識:常時不斷地思惟具足圓滿德相的善知識。 積集資糧:(並且應該奮發努力地)積集資糧。 廣發大願:多多依四弘誓願,發無上菩提之心。 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以上這些)是現前以及在成佛之前,能夠值遇具足圓滿德相的善知識攝受的因。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照理說,前一消文內容之廣如餘處,應當了知是科文親近知識軌理稍開宣說的結語,今天這一長串開示,猶如宗大師在這節課下課前,苦口婆心地教誡在座的諸位修行者一般
論之本文——p. 04106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p. 04107
紀錄—— 若如是者: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話。 不久:不用花很長的時間。 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成就)一定可以像獲得稀有志力的常啼菩薩一樣。志力,此為十六大力之一,非世俗之「堅強意志力或毅力」。 一、志力,謂菩薩心志,善能總持諸佛一切所說之法,化導眾生,是名志力。……」常啼佛子: 即常啼菩薩, 【《佛光大辭典》】:「音譯 薩陀波倫菩薩。又作普慈菩薩、常悲菩薩。乃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七所說之菩薩。此菩薩得稱為常啼者,有諸種說法:或謂菩薩因見惡世之人身受苦惱而悲哀哭泣; 或以菩薩生於無佛之世,然為利益眾生,追求佛道,於空閑林中憂愁啼哭七日七夜,天龍鬼神遂號之為常啼;或以幼時喜啼而得名。此菩薩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羅 蜜之行。」 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成就也可以像)參遍善知識仍不覺滿足的善財童子一樣。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最後宗大師以常啼菩薩與善財童子的成就,勉勵行者有為者亦若是。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