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1/02 06:27:21瀏覽3685|回應0|推薦0 | |
論之本文——p. 04711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從這裡開始,宗大師要為修行者闡釋應該修習的第二種資糧,也就是正知而行。宗大師以二部分來開示,第一部分述說所做的事業是指哪些?第二部分教誡行者對於所做的事業應該安住正知。
辨析錄—— 正知而行者有二:一、何為所行事;二、於彼行正知。初中有二,謂一、五行動業;及二、五受用業。 正知而行者有二:四種資糧中的第二種資糧是正知而行,正知而行可分二部分來說。正知而行,正確了知所做所為。 一、何為所行事:(正知而行的)第一部分,所做的事業指哪些? 二、於彼行正知:(正知而行的)第二部分,對那些所做的事業應該安住正知,或者說,應該有正確的認知。 初中有二:何為所行事又可分二部分。 謂一、五行動業:也就是一、五行動業,根據後續本文,五行動業為 身事業、眼事業、一切支節業、衣缽業、以及乞食業等。 及二、五受用業:以及二、五受用業 ,根據後續本文,五受用業為 身事業、語事業、意事業、晝業、以及夜業等。
論之本文——p. 04711 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眼事業者,一若略覩,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一切支節業者,謂諸支節,若屈若伸。p. 04713
紀錄—— 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這當中,五行動業中的身事業。 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意思是說,如果前往別的村落或寺院等等。 若從彼還:或者是從那些地方(即前述別的村落或寺院等)回來。 眼事業者:五行動業中的眼事業(有兩種情形)。 一若略覩:第一種是約略地看見。 謂無意為先:也就是在無作意的情況下。 見種種境:看到(的)種種境界。 二若詳瞻:第二種是仔細地看。 謂動意為先:也就是在刻意的情況下。 而有所見:而看到(的)種種境界。 一切支節業者:五行動業中的一切支節業(是指…)。 謂諸支節:也就是指四肢關節等。 若屈若伸:或彎曲或伸直等種種動作。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段本文簡略闡釋五行動業當中的身事業、眼事業、和一切支節業等之定義。
論之本文——p. 04713 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乞食業者,謂飲食等。
p. 04801
紀錄—— 衣缽業者:五行動業中的衣缽業(是指…)。衣缽:「指古代僧人之僧裝與食具︰亦即三衣一缽。為袈裟與缽的合稱。」
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也就是關於三衣及缽的受用與受持方面的行為。 受用,【《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九〈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云何受用。謂有五種不淨受用。及有五種清淨受用。云何五種不淨受用。一者受用窣堵波物。非遭重病。設遭重病有餘方計。二者受用諸僧祇物。非僧授與非墮缽中。非彼分攝。三者受用他別人物。不從彼得。非彼所許。隨意受用。四者受用非委信物。謂非委信補特伽羅一切所有不應受用。五者受用諸便穢等所染汙物。或由習近減諸善法增不善法。或習近時令諸世間生起譏訶。令諸世間共所厭賤。未生信者令倍不信。已生信者令其變異。是名五種不淨受用。於毘奈耶勤學苾芻。應當遠離。與此相違。應知五種清淨受用。於毘柰耶勤學苾芻。應當受用如是。遠離不淨受用。於淨受用隨行苾芻。能善酬報所有信施。」 乞食業者:五行動業中的乞食業。 謂飲食等:也就是關於乞討時的吃與喝方面的行為。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段本文闡釋五行動業中的衣缽業與乞食業。以上是宗大師開示修行者於寺院外的行為可歸納為五方面,名為五行動業。
論之本文——p. 04801 寺內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p. 04803
紀錄—— 寺內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 寺內五種受用業中:在寺院內,受用業(也)分作五種,其中……。 身事業者:(受用業中的)身事業是指……。 若行:行的方面。 謂往經行處:包括前往經行處所。處,處所,場地。 或往同法者所:或者前往同行的處所。同法,所修的法門相同 同法者,修相同法門的人,同行。 或為法故行經於道:或者是為了法的緣故,而走在路上。 若住:住的方面。 謂住行處:包括停留在經行處所。 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或者站在同行、親教師、軌範師、上師、以及與上師輩分相同的善知識等人前面。 若坐:坐的方面。
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是指在床座、小座、蒲團等坐具上結跏趺坐。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接著闡釋在寺院內的五種受用業。第一種是身事業,這段本文開示關於行、住、坐等三方面的行為定義。
論之本文——p. 04803 語事業者,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 意事業者,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
p. 04806
紀錄—— 語事業者:(受用業中的)語事業是指……。
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是指如果請求講授從來沒有得到口傳的十二分教。十二分教, 又譯作「十二部經、十二分聖教」,分別是 契經、祇夜、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論議等。 分別了解:(對所受十二分教)要一一地充分了解。 諸已受者:對於已經獲得傳授的(分教)。 或自誦讀:要(常時)自己誦讀。 或為他說:要為他人講說。 或為引發正精進故:或者為了要引發正精進。正精進,八正道之一,謂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專精,無有間歇,是名正精進。」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與他議論所有言說:必須與他人議論所有分教內容。 意事業者:(受用業中的)意事業是指……。 謂諸默然:是指在各種沉默不語的場合。 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譬如在中夜睡眠的時候。 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譬如到安靜場所思惟所聞法義的時候。
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譬如以九住心修三摩地的時候。 若正勤修毘缽舍那:譬如精進勤修毘缽舍那的時候。需13資糧 九住心 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 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 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或於熱季極疲倦時:甚至於在熱季裡,非常疲倦的時候。 於非時中起睡眠欲:在不該睡覺的時候卻覺得想睡。 略為消遣:稍作休息。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的這段本文在於闡釋受用業中的語事業與意事業。
論之本文——p. 04806 晝夜二業者,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p. 04807
紀錄—— 晝、夜二業者,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晝、夜二業者:(受用業中的)晝業與夜業是指……。 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也就是說,在漫長的白天裡,以及初夜與後夜時分不應該睡覺。永日 換句話說,修行者只可在中夜時段睡眠。 此亦顯示身、語二業:這也同時顯示(涵蓋)身語二業。 言睡眠者:所說的睡眠。 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顯然只指夜間正睡眠的業,也是意業所涵蓋的一部分。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受用業當中的晝業與夜業,為修行者開示白天和晚上的行為。其主旨在於修行者除中夜可睡覺之外,其餘時間不應該睡覺,其行為當依身語二業所說。至於睡眠對修行者來說,顯然只許中夜睡眠,這也是意業所說的一部分。 論之本文——p. 04808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p. 04808
紀錄——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對這十種事先要有正確的認知再做的意思是正知見後要正思維依八正道行持。這是正知而行有二之二,前面的本文原作於彼行正知, 。 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也就是說,不論在著手進行任一種行動業或受用業的當下。 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立即對這一事業安住正念,做的時候不放逸。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開始闡釋正知而行的第二點,也就是於彼行正知。宗大師開示進行任一種事業,先應安住正念,而過程中不可放逸。
論之本文——p. 04809 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p. 04810
紀錄—— 由彼二種所攝持故:因為有了這兩種攝持的緣故。文者按,彼二種指前一段本文中的先應住念與不放逸行。 應以何相而正觀察:應該以什麼行相進行觀察 (正思維)。 如何方便而正觀察:應該經由什麼方法進行觀察。 即以是相:那麼就以這個行相(進行觀察)。 是方便觀察正知:(那麼就以)這個方法進行觀察,以達到正確認知即將進行的事業。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不論在發起行動業或受用業的時候,因為有了正念與不放逸這兩種攝持,所以應該以什麼行相和什麼方法對所作事業進行觀察,就以那個行相與方法觀察,即可正確認知所作事業。
論之本文——p. 04810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p. 04812
紀錄——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這當中又有四種行相。文者按,這是呼應前段中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告訴行者有四種行相用以觀察。 正知而行,復有四種行相而行正知:一、正知依處;二、正知方所;三、正知時分;四、正知事業。 初:第一種行相。 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就是對身事業等十種事業。 應以何相如何觀察:應該用什麼行相與什麼方法觀察。 即於是處:就對各該事業。 以是行相如是觀察:以各該事業之行相和方法觀察。 譬如於其往返事業:茲以往返事業為例。往返事業,前往與返還的行為。消文者按,宗大師以五行動業中之身事業為例,往事業指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返事業指從彼聚落彼寺院等返還。 如律所說往返行儀:遵照律藏諸經論所說對往返途中的行為規範。行儀:「(術語)行事之儀則也。言出家僧侶行為之作法。」 正了知已:正確了知之後。 即於其時正知現前:立即在(往返的)當時生起正確的認知。 行如是事:(依照行儀)做這件事。消文者按,亦即是如儀而行。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有四種行相可觀察所行事業。第一種行相是以各該事業應有的行相與方法而正觀察。各事業應有的行相與方法則依律藏諸經論所說,正確了知之後,即能於行持各事業的當時現起正知,故可如理如法而行。這段本文是以身事業為例來開示。
論之本文——p. 04812 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p. 04813
紀錄—— 二:第二種行相。 謂於其何種方所:就是關於目的地的性質。方所,亦即實際佔有空間的場所。又【〈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一〉】:「云何方所。謂色蘊。」 應以何相如何觀察:應該以什麼行相與方法觀察。 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就對該目的地以這種行相與方法觀察。 譬如行時:譬如往赴某地的時候。 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應事先查清楚是不是屬於賣酒的地方等五種不應該去的場所。沽酒:「買酒;賣酒;市中買來的酒。」,沽酒處即是酒肆,也就是賣酒或供人飲酒的地方。 五非應行:「謂諸苾芻略有五種非所行處。何等為五。一唱令家。二婬女家。三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羯恥那家。」旃荼羅羯恥那家:占相吉凶、算卦這些地方。
除此所餘是可行處:除這些地方以外都可以前往。 由於時空變遷,故除此所餘是可行處自當配合修正,譬如現今之八大行業場所亦當列為非應行處。 於彼彼時安住正知:到那個地方的時候,要安住正知。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第二種觀察是要對目的地是否適合修行者前往而正觀察。
論之本文——p. 04813 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p. 04902
紀錄—— 三:第三種。 謂於其何等時分:就是關於行為的時間恰當性。 應以何相如何觀察:應該以什麼行相與方法觀察。 即於是時:就在恰當的時間。 以如是相如是觀察:以該行相與方法觀察。 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譬如要到聚落去的話,只可以在午前,午後不可前往。文者按,這應該是指往赴聚落乞食或應供,文者認為往赴寺院當無午前午後之限制。 既了知已:正確知道這項行儀之後。 即如是行:就遵照這項律儀去做。 爾時亦應安住正知:在做的時候,也應該安住正知。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十種事業各有其時間的恰當性,應該確實了知各該行儀,安住正知而行。這段本文還是以五行動業中之身事業為例,若往赴聚落,時間只可選在午前,午後的時間不可前往。
論之本文——p. 04902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p. 04904
紀錄—— 四:第四種行相。 於所有此諸事業:對於所有的事業。 應以何相如何觀察:應該以什麼行相和方法觀察。 即應於其爾所事業:就應該對這些事業。 以如是相,如是觀察:以各該行相和方法觀察。 譬如宣說行時:譬如說,(五受用業中身事業)行的方面。文者按,前面已開示,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 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進入他人家中時,應當極為妥善的防護(根門)。消文者按,此例顯然是指往同法者所,或為法而入施主家或善知識家。妥善防護根門則應如:不東張西望、不大聲喧嘩、不隨處走動、……等。 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所有關於行方面的戒律。學處,戒條,戒律。 悉當憶念:全都要憶念。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第四種行相是對一切事業該以什麼行相和方法觀察,就以什麼行相和方法觀察。宗大師再以行的方面為例,不論往赴同法者所、施主所、或善知識所,應該極妥善地防護根門,並且應當憶念行方面的所有戒律。
論之本文——p. 04904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p. 04906
紀錄—— 總之:總而言之。 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不論是在白晝,還是在夜晚,所有現在發生作用的行為。 悉應憶念:全部都應該憶念。 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正確認知行為當中應行與不應行(的戒律)。 於進止時:在做的時候或不做的時候。 一切皆應安住正知:一切時中都應該安住正知。 謂我現前正行如是:也就是說,我現在的行為正遵循著戒律而做。 若進若止:不論是在做的時候,或者是停止的時候。 若如是行:如果都依照戒律而做。 則現法中不為罪染:那麼現前這世當中,不會造作罪業。 沒後亦不墮諸惡趣:死後也不會墮入三惡道中。 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各道的證功德還沒有得到的修行者。 即住能得正因資糧:也因此種下了能得到證功德的正因資糧。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完觀察正知的四種行相,為修行者再作總結,教誡行者一切時中的行為都要安住正知,能夠遵照戒律而行,這一世當中不造作惡業,死後也不墮三惡道。 即使未能獲得證功德,也因此已種下了能得的正因資糧。
論之本文——p. 04907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p. 04908
紀錄——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正知而行與密護根門這兩種資糧。 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本論以上所釋)是照著聖無著菩薩引經據典之解釋,而一一摘錄進來的。文者按,四種資糧中,密護根門出自《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三〈本 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二〉,正知而行出自《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四〈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三〉(第六項第八門正知而住),飲食知量出自《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三〈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二〉(第四項第六門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出自《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四〈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三〉(第五項第七門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聖無著菩薩根據慈尊彌勒菩薩的教授,著作出顯示大乘道次第的〈菩薩地〉,分五地品計有本地分、攝事分、攝異門分、攝釋分與攝決擇分。 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如果能夠努力修習這兩種資糧。正知而行與密護根門這兩種資糧 則能增長一切善行:一切善行都能夠獲得增長。 非餘能等:不是其他資糧所能等同的。 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特別是能夠清淨戒律,而且能夠迅速引生止觀所攝無分別心的殊勝三摩地。無分別心:「指捨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即菩薩於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境智冥合,平等而無分別之智。」【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離情念分別之心識心。有二種,一為無漏之無分別心,一為有漏之無分別心。無漏之無分別心,又云無分別智,正體會真如之智也。有漏之無分別心,如定心之第六識或第八識及眼等之五識,稱於境之自相,現量之心是也。」 故應勤學:所以應該努力地好好修學。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在闡釋其餘的兩種資糧之前,特別向修行者強調密護根門與正知而行的重要性。 文者按,千萬不能因此而認為飲食知量和精勤修習悎寤瑜伽這兩種資糧不重要。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