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04303供養支04504
2021/10/30 00:07:11瀏覽1619|回應0|推薦0

04303供養支04504

論之本文——p. 04303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以諸最勝」等兩頌。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p. 04304

紀錄——

供養支中:普賢七支的第二支為供養支,又分為二:有上供與無上供。本支相當於《普賢十大願王》頌詞中之「三者廣修供養」。

有上供者:其中的有上供是……。文者按,因為於此一供養之外,另有更殊勝者,所以稱為有上供。

 

「以諸最勝」等兩頌:就是句首為「以諸最勝」的連續二個偈頌,(漢文)兩頌詞是:「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最勝華者:最殊勝的花是……。華,同「花」。

謂人天等處:就是說,人間和天上等處(的)。

所有眾多希有散華:無數的稀有花朵。該是為了與鬘有所區隔而說散花。

鬘謂配貫種種妙華:鬘的意思是以種種美妙的花朵搭配貫串而成的花圈或花環等。

此二種中:這兩種當中。指花與鬘。

皆有一切:都有種種。

或實或假:真實的和觀想的(花與鬘)。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接下來為行者闡釋普賢七支當中的供養支,分為有上供與無上供二種,個別一一細說。

 

論之本文——p. 04304

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若打若擊。

 

紀錄——

伎樂者:伎樂的意思是……。伎樂,梵語 義為「音樂、樂器」,故可指音樂或樂器。 文者按,依接下來的釋義,伎樂似應指樂器而言。

謂諸樂具:就是說各種樂器。

若弦若吹:例如弦樂器或吹奏樂器。

若打若擊:例如打樂器或擊樂器。消文者按,打樂器如鐘、磬、鼓、鑼、木琴、木魚…等;擊樂器如鈸、鐃……等。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闡釋頌詞中的伎樂是指各種樂器,包括弦樂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等。

 

論之本文——p. 04305

塗香者,謂妙香泥。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燒然香。

 

紀錄——

塗香者:塗香的意思是……。塗香,梵語 ,與閼迦、華、燒香、飲食、燈明等合稱六種供具(或供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古印度人的生活習慣之一。又稱塗身或塗妙香。即以香塗身,以消除體臭或熱惱。」印度自古暑熱甚烈,為除體臭,遂以旃檀木或種種雜香擣磨為粉末,用以塗身、熏衣並塗地壁。塗香之功德,如【《四十華嚴》卷十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云:「……復次我王。足塗香油。具十功德。一能除風疾。二身心輕利。三耳目聰明。四增益精氣。五念無忘失。六減省昏睡。七眠夢吉祥。八延其壽命。九除諸垢穢。十不生眾疾。……」

謂妙香泥:也就是妙香泥。妙香,殊妙之香。泥,將材料搗碎、研磨成粉狀,然後和水調勻成泥狀,例如芋泥、棗泥等。

勝傘蓋者:勝傘蓋的意思是……。

謂諸傘中諸勝妙者:也就是在所有的傘或傘蓋中,種種殊勝美妙的。

燈燭者:燈燭的意思是……。

謂香油等氣香光明:也就是以香油、酥油等點燃為燈燭,能散發香氣,大放光明。

及摩尼寶有光明者:以及摩尼寶珠、夜明珠等能放光明的,也可為燈燭。

燒香者:燒香的意思……。文者注:為了與前面的塗香有所區別,故曰燒香。

謂配眾香:也就是多種不同的香材所製成的香。

或唯一種所燒然香:或者只用單一種香材所製的香,這種是供作燒燃用的香。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繼續闡釋有上供之種種供具,如塗香、傘蓋、燈燭、燒香、……等等。

 

論之本文——p. 04306

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p. 04309

 

紀錄——

勝衣服者:勝衣服的意思是……。

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也就是所有衣服當中最勝妙的。

最勝香者:最勝香的意思是……。 文者個人認為這宜修訂為 最勝香水者。

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也就是以殊妙香水供作諸佛菩薩的飲水。

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這種妙香水)是以芳香可香遍三千大千世界的香料熏陶出來的水。氛馥,亦作芬馥,「香氣濃盛。」

末香者:末香的意思是……。

謂妙香末可撒可燒:也就是粉末狀的妙香,既可撒又可燒。

 

或積為堆:或者可以聚集成堆。

或畫壇場:或者繪畫壇場。壇場,即道場,梵語音譯 曼荼羅,特指密教修行場所。

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搭配各種顏色,(末香的)形狀數量其高度和寬度有如須彌山一般。妙高峰,即妙高山,為須彌山的譯名, 文者按,佛教宇宙觀中,此為每一小世界的中心最高峰,因為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故稱妙;因為是最高峰,諸山不能與之相比,故稱高。

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在以上所有供物名稱之後所加的「聚」字。

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它的涵義包括了眾多、莊嚴以及其他種種意思。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繼續闡釋有上供之供物,包括衣物、香水和末香等。至於最後提到的「聚」字,文者個人臆測是藏文行願品頌文中之每一供物名稱後都有此字,漢文頌詞是另立作「一一皆如妙高聚」。

 

論之本文——p. 04310

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p. 04312

 

紀錄——

無上供者:無上供的意思是……。無上:「(術語) 也就是「沒有更上等、沒有更殊勝」的意思。

 

「我以廣大」等一頌:就是句首為「我以廣大」的那一偈頌,(漢文)頌詞是「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言有上者:之所以稱作有上供的原因是……。 文者按,宗大師在此補充說明有上供的涵意。

謂世間供:也就是世間的供物(或供具)。

此中乃是諸菩薩等:而現在這供養(指無上供)是由諸菩薩們……。

神力所變微妙供具:藉由神通力所變現的微妙供具。 神力,即神通力 :「謂佛菩薩所示現的種種神變不可思議之力。」微妙,超乎尋常,極好,義為「妙善」。供具:「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時常拿來供養佛菩薩的物品,共有六種,即花、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之六度。」

文者按,此六種供具,除飯食外,有上供這段本文中皆已闡釋。

頌後二句:這一偈頌的後兩句。文者注:標準偈頌每偈為四句。依漢文頌詞這是指「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於前一切:在前面所闡釋的所有偈頌當中。

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凡是顯現不出這兩句的涵義之偈頌,都應該加上這兩句。

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頌後二句的意思)是說明禮敬和兩種供養(即有上供與無上供)的所有動機和所對的境。境界,「(術語)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報界域,謂之境界。」

(此與漢文稍有出入):(這後兩句與漢文頌詞稍有不同)文者注:這應該是法尊法師的譯注。從上一句闡釋推敲藏文頌詞,應有「敬禮」之義的文字,所以,藏文之頌後二句或許可作「悉以普賢行願力,遍禮供養諸如來。」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簡單補充說明何謂有上供,然後概括性的闡釋無上供具是諸菩薩以神通力所變現出來的種種殊勝供具。並且建議前面所有偈頌都應該適當地加上「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這兩句頌詞。文者從譯注判斷,藏文版或作「悉以普賢行願力,遍禮供養諸如來。」

 

論之本文——p. 04313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

 

p. 04401

紀錄——

 

悔罪支者:普賢七支當中的第三支為悔罪支。消文者按,相當於《普賢十大願王》頌詞中之「四者懺悔業障」。

「我昔所作」等一頌:就是句首為「我昔所作」之偈頌,(漢文)頌詞:「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依三毒因:由於三毒的緣故。三毒,即貪瞋痴等,因為能毒害身命與慧命,故稱三毒。

身等三事:身語意三門所造的十不善業。

其罪自性謂我所作:這些罪業的自性是我所作。

此復具有親自所作:我所作又可分為親自所作。

及教他作:教唆他人所作。

或於他作而發隨喜:或者對於他人所作發隨喜心。隨喜:「隨順歡喜之意,即見他人所作善根功德,隨之心生歡喜。」

總攝一切說「諸惡業。」:頌詞裡的「諸惡業」代表由三毒(貪瞋痴)所引起的三門(身語意)所有罪業,全部都包括在內。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闡釋普賢七支當中的悔罪支。說明身語意所造諸惡業都是由於貪瞋痴等三毒的緣故。這些罪業的自性是我所作,其中又有親自所作、教唆他人所作或者隨喜他人所作等三種分別。

 

論之本文——p. 04401

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p. 04402

紀錄——

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應該常時思惟觀察這些罪業的所有過患。

悔先防後:深惡往昔所造惡業,下定決心以後不再造作。

至心懺除:由衷生起懺悔之心,並且誠心誠意地拔除那些罪業。

則昔已作:如此一來,過去所作罪業。

斷其增長:阻斷其增長。

諸未來者堵其相續:至於將來再造作的可能性,也不再繼續下去。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闡釋悔罪支之頌文。教誡修行者應憶念諸惡業所有過患,對於一切罪業,至心懺悔,勵力淨除。

 

論之本文——p. 04403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紀錄——

隨喜支者:普賢七支中的第四支為隨喜支,也就是《普賢十大願王》當中之「五者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等一頌:就是句首為「十方一切」的這一偈頌,(漢文)頌詞為:「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隨時憶念這五類補特伽羅所有的善妙利益,從中修習生起歡喜心。五補特伽羅,即頌詞當中的諸眾生、聲聞、緣覺、菩薩與如來。

猶如貧者獲得寶藏:(那種歡喜心)就好比貧窮的人獲得寶藏時的心境一樣。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隨喜支。教誡修行者常時憶念種種善妙利益,修習歡喜心。

 

論之本文——p. 04313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p. 04401

 

紀錄——

悔罪支者:普賢七支當中的第三支為悔罪支。文者按,相當於《普賢十大願王》頌詞中之「四者懺悔業障」。

「我昔所作」等一頌:就是句首為「我昔所作」之偈頌,(漢文)頌詞:「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依三毒因:由於三毒的緣故。三毒,即貪瞋痴等,因為能毒害身命與慧命,故稱三毒。

身等三事:身語意三門所造的十不善業。

其罪自性謂我所作:這些罪業的自性是我所作。

此復具有親自所作:我所作又可分為親自所作。

及教他作:教唆他人所作。

或於他作而發隨喜:或者對於他人所作發隨喜心。:「隨順歡喜之意,即見他人所作善根功德,隨之心生歡喜。」

總攝一切說「諸惡業。」:頌詞裡的「諸惡業」代表由三毒(貪瞋痴)所引起的三門(身語意)所有罪業,全部都包括在內。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闡釋普賢七支當中的悔罪支。說明身語意所造諸惡業都是由於貪瞋痴等三毒的緣故。這些罪業的自性是我所作,其中又有親自所作、教唆他人所作或者隨喜他人所作等三種分別。

 

論之本文——p. 04401

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紀錄——

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應該常時思惟觀察這些罪業的所有過患。

悔先防後:深惡往昔所造惡業,下定決心以後不再造作。

至心懺除:由衷生起懺悔之心,並且誠心誠意地拔除那些罪業。

則昔已作:如此一來,過去所作罪業。

斷其增長:阻斷其增長。

諸未來者堵其相續:至於將來再造作的可能性,也不再繼續下去。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闡釋悔罪支之頌文。教誡修行者應憶念諸惡業所有過患,對於一切罪業,至心懺悔,勵力淨除。

 

論之本文——p. 04403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p. 04404

 

紀錄——

隨喜支者:普賢七支中的第四支為隨喜支,也就是《普賢十大願王》當中之「五者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等一頌:就是句首為「十方一切」的這一偈頌,(漢文)頌詞為:「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隨時憶念這五類補特伽羅所有的善妙利益,從中修習生起歡喜心。五補特伽羅,即頌詞當中的諸眾生、聲聞、緣覺、菩薩與如來。

猶如貧者獲得寶藏:(那種歡喜心)就好比貧窮的人獲得寶藏時的心境一樣。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隨喜支。教誡修行者常時憶念種種善妙利益,修習歡喜心。

 

論之本文——p. 04405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礙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p. 04406

 

 紀錄——

 

勸請轉法輪支者:普賢七支的第五支為勸請轉法輪支,也就是《普賢十大願王》當中之「六者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等一頌:就是句首為「十方所有」的這一偈頌,其(漢文)頌詞為:「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謂於十方剎土之中:意思為在十方剎土當中。

 

現證菩提:(只要有)現世證悟菩提妙果。

 

獲得無著無障礙智:獲得無著智與無礙智,亦即獲得佛智之義。

 

未經久時:沒有經過很久的時間,也就是「很快地」的意思。

 

變爾許身:有多少現證菩提者,我就變幻多少身。

 

勸請說法:去一一的勸請說法。

 

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阿闍黎智軍譯師在他所造的釋中,是以「現證菩提」的意思來解釋這一偈頌。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闡釋請轉法輪支。頌詞說在十方剎土中,一有成佛者,不論現證多少佛,都要立刻變幻多少身,一一前去勸請說法

 

論之本文——p. 04407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p. 04408

 

 紀錄——

 

請住世支者:普賢七支的第六支為請住世支,也就是《普賢十大願王》當中的「七者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等一頌:就是句首為「諸佛若欲」的這一偈頌,其(漢文)頌詞為「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謂於十方剎土之中:意思為在十方剎土當中。

 

諸欲示現般涅槃者:(如果知道)有佛即將示現般涅槃時。般涅槃,梵語 般為 之音譯,義為「完全,究竟」,涅槃為 之音譯,故般涅槃義為「究竟涅槃」。

 

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為了生起一切眾生的究竟利益。

 

現前安樂:(與及)現前安樂。

 

故變無量身:所以(我)變幻成難以數計的身。

 

勸住佛剎:(前往)勸請(即將示現涅槃的諸佛)在剎土安住。

 

微塵數劫:像微塵數那麼多劫。

 

不般涅槃:(而)不要趣入究竟涅槃。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請住世支,普願諸佛為一切眾生究竟利益與現前安樂,不入涅槃,長久住世。

 

論之本文——p. 04409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p. 04410

 紀錄——

 

這段本文以如下標點符號形式理解: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迴向支者:普賢七支的第七支為迴向支,也就是《普賢十大願王》當中的「十者普皆迴向」。

 

「所有禮讚」等一頌:就是句首為「所有禮讚」的這一偈頌,其(漢文)頌詞為「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以上六支善:以上六支善根。消文者按,此一偈頌即已含攝,如所有(一)禮讚(二)供養福,(三)請佛住世(四)轉法輪,(五)隨喜(六)懺悔諸善根。

 

表舉所有一切善根:代表一切善根。表,表示,代表。舉,全部。消文者按,例如「舉家出遊、舉國歡騰、舉世公認」等。

 

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全部與一切有情共同以極強烈的希求心迴向。

 

令成大菩提因:使得可以成就大菩提的因。

 

永無罄盡:源源不斷,永無窮盡。罄,音ㄑ一ㄥˋ,【教育部《國語辭典》】:「器皿中空無一物。」罄盡,用完,竭盡。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闡釋迴向支。開示修行者要把所得一切善根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如此一來,成就大菩提的因就可永無窮盡

 

論之本文——p. 04410

 

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p. 04411

 

紀錄——

 

 

如是了解:照著以上闡釋的內容,澈底了解。

 

 

此諸文義:這些(偈頌)的文字涵義。

 

 

意不餘散:一心不亂地。

 

 

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完全遵照頌詞文義去修行。

 

 

則能攝持無量德聚:那麼就能夠攝持難以數計的功德。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從這裡開始為修習七支小結。先開示修行者要澈底了解偈頌文義,然後應該一心不亂地如理修行(作意),那麼就能積集無量功德。

 

論之本文——p. 04411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是為順緣積集資糧。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p. 04501

 

紀錄——

 

消文者按,舊版禮敬等諸支之間無標點符號,且其中之請住誤植為請白。其餘於標點符號方面也多所不同。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是為順緣積集資糧:普賢七支當中的禮敬支、供養支、勸請轉法輪支、請住世支和隨喜支等五支屬於能夠積集資糧的順緣。

 

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悔罪支則是能夠懺除違緣、淨治罪障。

 

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隨喜支當中的一部分是對自己所造之善業,修習歡喜心,這樣也是增長自己所作善根。消文者按,隨喜可分自隨喜與他隨喜,所以文曰隨喜支中一分,乃指自隨喜部分。

 

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普賢七支當中的迴向支,能夠使我們積集資糧與淨治罪障所獲得的種種善業,儘管為數不多,但是可以增長廣大。

 

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而且還能夠使已於現前感果卻即將用盡的往昔所作善業,也獲得增長廣大,乃至於無窮無盡。

 

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總而言之,普賢七支可以歸納成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和增長無盡等三大功用。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最後再把普賢七支作個總結,並且歸納成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和增長無盡等三大功用。

 

論之本文——p. 04502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謂「維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p. 04504

紀錄——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接下來要令所緣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顯現出來。

 

供曼陀羅:那個時候供曼荼羅。

 

應以猛利欲樂:(供養時)應該以極強烈的意樂。

 

多返祈禱:反覆不斷地多多祈求加持。

 

謂「……。」:以下是所祈求的內容,祈求加持三件事,所以,祈禱詞以如下標點符號理解——

維願加持:一、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二、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三、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維願加持:祈求上師及諸佛菩薩加持(下列三件事)。維,發語詞,無意義之語首助詞。

 

從不恭敬善知識起:從不知道要恭敬善知識開始。

 

乃至執著二種我相:一直到對法我與人我二相執著為止(的)。

 

所有一切顛倒分別:一切顛倒分別心。

 

速當滅除:希望能夠迅速地淨除。

 

從敬知識:從了知應該恭敬善識開始。

 

乃至通達無我真實:一直到通達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空性。

 

所有一切無顛倒心:一切無顛倒無分別心。

 

速當發起:希望能夠迅速地生起。

 

及其內外一切障緣:以及無論內外障緣。內外障緣,【《略論釋》】:「外障難分四:(一)與人作賤卒走僕。(二)被惡友誘惑。(三)王官(所在地主官)不能如理信法。(謂非正淨意樂)(四)兵災、王難。(尚不止此,僅舉其著者)內障難有三:(一)病災,(二)魔難,(三)乏食。此外尚有密難,如行者不修尚好,修時,則怠惰貪瞋等過患叢起,是為密障難。」(pp.016913~017002)又,【《掌中解脫》】:「修法的外障礙:包括國王不如法治國、戰爭等;內障礙:包括患病等;秘密障礙:為不信受正法、頑固不化等。」(pp.027706~07)

 

悉當寂滅:希望全數排除。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繼續闡釋加行法的第六項。開示修行者供曼荼羅令所緣境明了顯現,並應以猛利意樂多多祈求上師及諸佛菩薩之加持,應該多多祈求上師及諸佛菩薩加持三件事:滅除一切顛倒分別心、生起一切無顛倒分別心以及滅除內外一切障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4001c6f&aid=16998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