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04108略說修習軌理~04302
2021/10/29 21:00:37瀏覽3202|回應0|推薦0

04108略說修習軌理~04302

論之科文——p. 04108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結。今初  p. 04109

 

研討紀錄——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分二。簡要地分兩部分來闡釋修持的道理與方法。

 

一、正明修法: 丁一、正明修法。實際的修持方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駁斥其中的錯誤概念 文者按,指破除關於修持的邪執。

初中分二:第一部分(正明修法當中)可分成兩部分

一、正修時應如何 正修時應如何。實際修持時應該如何。

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未修中間應如何。在兩段正修之間的沒有修持期間應該如何。

初中分三:第一部分(正修時應如何)可分成三部分

 

一、加行:準備階段,亦即通常所稱的前行。

 

二、正行:實際修持階段。

 

三、完結:完結。修持結束階段。

 

今初:現在開始闡釋加行(準備階段應該做哪些事情)

 

我對這段科文之理解——

照例地在進入新的科目時,本論總是先安排把整個綱要呈現出來。其中略說修習軌理在科判表中是作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論之本文——p. 04110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所闡釋的六加行法是根據金洲大師傳記記載,其第一項是要把修持的場所灑掃乾淨,並且應該佈置得莊嚴肅穆

 

紀錄——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一、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初、加行法 有六:己一、加行。第一、準備事項分成六項

 

乃是金洲大師傳記:這是根據金洲大師的傳記所記載的儀軌。  

 

謂善灑掃所住處所(第一項)是要澈底好好地把修持的場所打掃乾淨。一般而言是指佛堂。

 

莊嚴安布身語意像:莊嚴地安排布置代表佛陀身語意的塑像、畫像、經典和鈴杵法器等

 

論之本文——p. 04110

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二、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以毫無諂誑的等起所得到的各種供具,莊嚴而肅穆地布置供養。 供具,供養佛菩薩的資具。「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時常拿來供養佛菩薩的物品,共有六種,即花、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之六度。」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加行六法的第二項是關於供品部分,其來源一定要清淨,陳列要莊嚴。

 

論之本文——p. 04111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p. 04113

紀錄——

三、次如〈聲聞地〉中所說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其次像〈聲聞地〉當中所說的。

 

從昏睡蓋淨治心時:由昏睡蓋狀態欲淨治心時昏睡蓋,五蓋之一,全稱 惛沉睡眠蓋。蓋:「(蓋者)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覆蓋行者的清淨心,使善心不能開發。」【《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四〈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三〉】:「…。云何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及以疑蓋。…」文中之惛沉睡眠蓋即法尊法師譯文中之昏睡蓋。

「謂諸眾生,以此睡眠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

須為經行:必須經常地來回走動經行「謂在一定的處所緩慢地往返步行。 「言經行者。謂於廣長稱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來相應身業」

 

除此:此外。

 

從餘 等蓋 淨治心時:由其他的 貪欲蓋、瞋恚蓋、掉舉惡作蓋 疑蓋等淨治心時文者按,五蓋之譯名各家或有細微差別。

 

應於床座或小座等:該在床座或小座上

 

結跏趺坐:盤膝而坐 「佛陀的坐法,即盤膝而坐。略有二種:若先以右足置於左腿上,再以左足置於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於右腿上,再以右足置於左腿上者,則叫做吉祥坐。」

故於安樂臥具:所以,在舒適的臥具上。

端正其身:以端正的姿勢。

結跏趺坐:採結跏趺坐。亦即俗稱之雙盤。

或半跏趺:或半跏趺坐。亦即俗稱之單盤。

隨宜威儀:依自己適宜的姿勢而坐。

既安住已: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之後。

歸依發心:(接著就要進行)歸依和發心。 「『歸依』一詞,有歸投、仰仗、依託之義。佛教之歸依,即指歸依佛、法、僧三寶。此詞亦寫為『皈依』,或單稱『歸』。」發心 :「發願求取無上菩提的心。」

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決定要令身心與所歸依的三寶和所發的菩提心相應合一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聲聞地〉當中關於對治五蓋的方法為修行者開示加行的第三項:入座皈依發心。其重點乃在於闡釋修法重於臥具與威儀,所以只要正行時自己覺得舒適,姿勢端正,那麼,不論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都如法

 

論之本文——p. 04113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紀錄——

……。四、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於前虛空:(觀想)在前方的虛空當中。

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清楚地顯現出廣大行派和甚深見派的所有傳承上師。文者按,在〈觀想文〉中,明示「後方是金剛持佛及加持派歷代傳承祖師。」此說除廣行與深見二大傳承之外,還有加持派傳承祖師。然而這是密教傳承在顯教傳承方面,則是由文殊菩薩傳寂天菩薩這一系列的傳承祖師,稱作「偉大行派」(請參考《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中〈師承分列表〉表一)。

 

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同時還有無量無數的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和眾多的護法,這一切就是資糧田。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依序在莊嚴安布處所、端正陳設供具和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之後,為修行者開示,加行第四項:觀想資糧田。

 

論之本文——p. 04201

五、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等)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又自相續中:此外,自己的身心當中。

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如果沒有增生入道的順緣,也就是沒有積集資糧。

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又不能夠除遣入道的逆緣,也就是不能淨治業障,這二種助緣。

唯勵力修:雖然積極努力修習。

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心識所對境相狀的正因也難以生起。所緣:「緣是攀緣的意思,心識所攀緣的境界,叫做所緣。」  行相:「(術語)心識各自固有之性能,謂之行相。心識以各自之性能,遊行於境相之上,又行於所對境之相狀,故名行相。」又【《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攝釋分之上〉】:「行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語言。或聲聞說。或如來說。或菩薩說。是名行相。」

是故:因此。

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接下來應該修習普賢七支,以淨治身心七支,通常指十惡之前七惡為七支,即身三支謂殺、盜、婬口四支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總名七支。然而,本文所謂七支特指普賢七支,亦即《普賢行願品》偈頌的前七科依如下分科為:一、禮敬(攝稱讚)四頌;二、供養三頌;三、懺悔一頌;四、隨喜一頌;五、請轉法輪一頌;六、請佛住世一頌;七、善根迴向一頌 本文緊接著便是普賢七支之闡釋。

攝盡集淨諸扼要處:它(指七支)完全涵蓋了積集資糧和淨除業障的所有重點。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開示加行的第五項是要修習普賢七支以集資淨罪。

 

論之本文——p. 04204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

 

紀錄——

其禮敬支中:(藏傳普賢七支供養)當中的禮敬支。 所示,禮敬支包含四頌,即身語意總禮一頌及別禮三頌。

三門總禮者:身語意合一禮敬的(就是)。

謂「所有」等一頌:就是〈普賢十大願王〉中,以「所有」起頭的那一偈頌,亦即〈菩賢行願品〉中所說:「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文者按,它的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十方,指四方(東、西、南、北)、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與上下總稱十方。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人師子:「佛的稱號,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猶如獅子是百獸之王一樣。」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從這裡開始為修行者一一闡釋(藏傳)普賢七支供養。其中第一支為禮敬支,禮敬支又分為三門總禮和三門別禮。此中三門即身語意。偈頌「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為三門總禮。

 

論之本文——p. 04204

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

 

紀錄——

 

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禮敬的對象並不是某單獨一方的世界,也不是某單獨一時的佛菩薩。

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而是應該禮敬十方世界,以及過去世、未來世和現在世的所有一切諸佛菩薩。

 

以至誠心:以自己最極誠懇的態度。

 

三業敬禮:身語意一起禮敬。三業,指身業 、語業 和意業

非隨他轉:而不是他人怎麼做,自己就跟著做。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為修行者闡釋「所有」等一頌的要義,是要自己發自內心,身語意以最誠懇的態度一起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而非出於外在因素的影響才跟著做

 

論之本文——p. 04205

智軍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紀錄——

智軍阿闍黎釋中云:阿闍黎智軍譯師所造的釋中說。智軍阿闍黎,藏名 ,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的大譯師。

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此外,如果(只)向一尊佛頂禮。

所得福德:所得到的福德資糧。

且無限量:就已經是無限量的了。

何況緣禮爾許諸佛:何況是向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頂禮。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引阿闍黎智軍大譯師所造的《普賢行願品釋》開示修行者,禮敬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得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論之本文——p. 04207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

紀錄——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身語意分別禮敬當中的身禮敬

 

「普賢行願」等一頌:就是句首為「普賢行願」之偈頌,頌文為「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闡釋三門總禮之後,繼續要逐一闡釋身敬禮、意敬禮和語敬禮,謂之三門別禮。宗大師為行者開示說,偈頌「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所涉即是身敬禮。接下來將闡釋頌文意涵。

 

論之本文——p. 04207

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p. 04209

 

紀錄——

這段本文以如下標點符號形式理解之:

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

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就是說,以十方三世所包含的一切諸佛菩薩。方時,方指十方,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名為八方,復加上、下等名為十方。時指時間,也就是指過去、當來及現在等三世。

以意攀緣:透過觀想的方式

如現前境:使祂們好像都顯現在眼前。

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把自身幻化成與一切諸佛菩薩國土中極細的微塵數量一樣多。等,等於,與……一樣多。佛剎:「(術語)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而申敬禮:而一一向諸佛菩薩敬禮。

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此外,也要在如前面所觀想的所有境界中,對所有的普賢殊妙行願。

發淨信力:發起清淨的信解力。

由此信力發起禮敬:再以這些信解力向諸佛菩薩發起敬禮。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為行者闡釋身禮敬之頌文涵義。文中強調所觀想的境要攝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要將自身幻化成與諸佛國土中的微塵數量一樣多,並且要對普賢的所有殊妙行願生起信解而一一禮敬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

 

論之本文—p. 04209

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紀錄——

一身頂禮其福尚大:(只以)一身向佛菩薩頂禮,所得福德已經很大了。

況以爾許身業禮敬:更何況是以這些身業禮敬諸佛菩薩。消文者按,指頌文中以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而言。

其福尤大:這樣所得到的福德,當然就更大了。

智軍阿闍黎所釋也:阿闍黎智軍譯師所造的釋中是這樣解釋的。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再引阿闍黎智軍大譯師所造的《普賢行願品釋》,證成身禮敬時如理觀想,其福德難以數計。

 

論之本文——p. 04211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p. 04212

紀錄——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意敬禮者:三門別禮中的意敬禮是……。

「於一塵中」等一頌:就是句首為「於一塵中」之偈頌,其頌文是「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謂於一一微塵之上:偈頌的大意是說,觀想在每一粒微塵上面。

皆有一切塵數諸佛:都有像微塵數量那麼多的佛。

安住菩薩圍繞會中:這些佛都安住在菩薩眾所圍繞的法會當中。

應發勝解:應該對所觀想的境生起決定信解。

隨念諸佛所有功德:並且常時思惟憶念諸佛的所有功德。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繼續闡釋意敬禮的境界,教誡修行者對於所觀想的境要生起勝解,並常時憶念剎塵佛的所有功德

 

論之本文——p. 04213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p. 04302

 

紀錄——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語敬禮者:三門別禮中的語敬禮是……。

「各以一切」等一頌:就是句首為「各以一切」的偈頌,頌文是「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謂於諸佛功德勝譽:偈頌的大意是說,因為諸佛的功德勝譽。

不可窮盡:沒有極限。

化一一身:(觀想)在每一尊佛前幻化一身,那麼於剎塵佛前則化剎塵身。

有無量首:(幻化剎塵身之後)就有難以數計的頭。

化一一首:幻化出無量首(之後)。

有無量舌:就有難以數計的舌。

 

以微妙音而稱讚之:以微妙的音聲來稱讚諸佛不可窮盡的功德勝譽。 即「讚頌」的意思。

此中音者即是讚辭:頌詞當中的音也就是稱讚諸佛的言辭。

其支分者:所謂音聲的支分是……。

謂因即是舌根:也就是(發出音聲的)因,亦即是舌根。

(此與漢文稍有出入):(這句頌文與漢文頌詞不同。) 文者按,文內容中所引頌文實際上是漢文頌詞,然而宗大師之闡釋是依據藏文版,故漢文頌詞並沒有支分云云。括弧內文字應是譯注。

海者是繁多辭:頌詞當中的「海」字是表示非常多的意思。 例如「人海、花海」等。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宗大師繼續闡釋語敬禮。由於藏文版和漢文版的〈普賢行願品〉有些不同,例如消文所引之漢文版頌文並沒有支分,所以法尊法師在譯文中加注說明。這段本文於漢傳〈普賢十大願王〉中,屬於「二者稱讚如來」,與「一者禮敬諸佛」於藏傳〈七支行願〉中,同屬於「禮敬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4001c6f&aid=16998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