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p. 03401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 p. 03512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2021/10/19 01:59:41瀏覽4849|回應0|推薦0

p. 03401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 p. 03512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論之本文——p. 03401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雖然這段本文是收錄在卷二首,然實乃延續卷一末「莫觀過失,由功德處修信心」之旨趣。宗大師用此一極端比喻強調,大師開示修行者,就算只從上師座前聽聞過一個偈頌而已,思惟功德的心是毫無差別的。即便是這位上師有犯戒之類的過失,也不應該觀察上師的過失,而應該就其功德去思惟

 

研討紀錄——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就算從上師那兒只是聽聞了一個偈頌而已。

雖犯戒等:雖然這位上師有犯戒之類的過失。

亦應就其功德思惟:也應該就上師的功德去思惟。

莫觀過失:不要觀察上師的過失。

悉無差別:完全沒有差別。

 

論之本文——p. 03401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證《寶雲經》為修行者闡釋如果知道所依止的上師可以增長善法(即白法),損減不善法(黑法),那麼不論親教師的素質如何,都應該於師起如佛想。

 

紀錄——

《寶雲經》云:《寶雲經》說。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如果知道經由依止上師。

文者按,由於不知道《寶雲經》此段經文之前所述之內容,故未能確知文中「由其」之確切意思。

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可以使得)種種的善法增長,而種種的不善法損減

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那麼親教師不論他的見聞廣博或者寡少

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有智慧有定解,或者沒有智慧沒有定解

或具尸羅或犯尸羅:有持戒清淨,或者有違犯戒律。

皆應發起大師之想:都應該(對所依止的上師)生起如佛想。大師

 

 論之本文——p. 03403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思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就好比說,我們對佛是有信敬愛樂之心,那麼,對親教師就應該同樣有信敬愛樂之心。對軌範師也應該生起恭敬承事的心。因為能夠對上師信敬愛樂,恭敬承事,就能獲得圓滿的菩提資糧,能夠斷除煩惱。照這樣思惟之後,就能高興而積極的隨順一切善法行持,並且不隨順一切不善法

 

紀錄——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就好像我們對佛有信心、有恭敬心、有好樂心和歡喜心。

於親教師亦應信樂:那麼,我們對親教師也同樣應該有信心、有恭敬心、有好樂心和歡喜心。

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對於軌範師也都應當生起恭敬承事的心。

由此因緣:由於這個原因。因緣,指因為能夠於師信敬愛樂,恭敬承事。

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成就菩提的資糧還未圓滿的人。

悉能圓滿:都能夠獲得圓滿。

煩惱未斷悉能斷除:煩惱還未斷除的人都能獲得斷除。

如是思已:照這樣思惟之後。 如是觀察等等。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就能夠很高興很積極。

於諸善法應隨順行:對於一切善法應該隨順行持。

於不善法應不順行:對於一切不善法應該不隨順行持。

 

論之本文——p. 03405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供諸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再以《猛利問經》為修信為根本作一小結。在《猛利問經》中,釋迦世尊回答勇猛長者說,凡是發心入佛道的人,如果要求修學佛法和朗讀背誦經文,假設他從 某一阿闍黎聽聞受持不論是與六度相應或與福智資糧相應的四句偈頌,就應該以對應於阿闍黎開示這四句偈頌所用的字句章節數之劫數,以光明磊落的心和所有種類 的利養恭敬與資具,承事這位阿闍黎。然而,儘管這些恭敬承事都做到了,也還不能算是圓滿究竟。何況往往是沒有如法地恭敬承事阿闍黎。

 

紀錄——

《猛利問經》亦云:《猛利問經》也說。猛利問經,即《大寶積經》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第十九〉(曹魏三藏法師康僧鎧譯),此會又名《郁伽長者所問經》。文者按,在本論各卷中,另有其他譯名。

長者: 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文者按,基於本經經名(直譯)為《勇猛長者請問經》,故 認為這是釋迦世尊回答勇猛長者 時對他的稱呼語。

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如果有些菩薩要求修學佛法,文中之菩薩應依菩提薩埵理解之,也就是指有大心入佛道者。

及求讀誦:以及要求朗讀與背誦經文。 「對著文字唸叫做讀,背文字叫做誦。」

若從誰所聽聞受持:如果從某一個人那邊聽聞受持。

施戒忍進定慧相應: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等六度相應(的)。

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或者是與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的)。

一四句偈:一個四句偈頌。

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就應該如理如法的恭敬尊重這位阿闍黎。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根據(這位阿闍黎)開示偈頌時使用了多少字句章節。

假使即於爾所劫中:換算作你所要經歷的劫數。

以無諂心:以光明磊落的心。諂,心不正直,不明不顯,解行邪曲,故名為諂。…」

以一切種:以所有種類的。

利養恭敬及供諸具:利養恭敬和資具。

承事供養此阿闍黎:承事供養這位阿闍黎。

於阿闍黎:對阿闍黎。

作應敬重阿闍黎事:做應該敬重阿闍黎的事。

猶未圓滿:還不能算是圓滿究竟。

況非以法而為敬事:何況恭敬承事的時候沒有如法去做。

 

論文科文—p. 03410

第三隨念恩者。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對這段科文之理解——

科判意樂親近軌理分三之二,也就是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講修信,但是文者認為宗大師特別強調的是「弟子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之心」。簡單來說,這一部分講的是於師觀功。那麼,接下來要講的是於師念恩。佛弟子時時刻刻必修的即是「觀功念恩」

宗大師引《十法經》為行者闡釋,於善知識應作之種種思惟,而起敬重

 

紀錄——

第三隨念恩者: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這是科判意樂親近軌理的分三之三。

於長夜中馳騁生死:(我)在流轉生死的漫長時間當中。

長夜, 凡夫輪迴於生死,如夢一般,故喻為長夜

馳騁,音ㄔˊ ㄔㄥˇ,奔馳。

尋覓我者:尋找我的人。

於長夜中為愚痴覆而重睡眠:(我)在流轉生死當中,被愚痴蒙蔽而昏沉不醒。

醒覺我者:喚醒我的人

沉溺有海:(我)沉溺在三界生死的無邊大海中。

有海 「(術語)指三界之生死而言有者果報之事(果報實有,故云有),海者譬生死之無邊。」

拔濟我者:救拔我的人。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我墮入惡道時指示我人天善道的人。

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纏困在三界生死的牢獄中,使我獲得解脫的人。

我於長夜:我在生死流轉當中。

病所逼惱:被種種病苦逼迫而憂愁。

為作醫王:化作醫王(來醫治我的人)。

醫王,成等正覺為大醫王。 是以良醫喻佛能醫治眾生煩惱苦,而尊稱為醫王。

我被貪等猛火燒燃:我被貪瞋痴等煩惱烈火猛燒時。

為作雲雨而為息滅:化作雲雨把它熄滅(的人)。

應如是想:應該像上述各種方式思惟。

 

論之本文——p. 03501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 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證《華嚴經》中所述善財童子憶念善知識深恩而痛哭流涕之公案,並開示善財童子是如何隨念深恩。詳如研討紀錄內容

 

研討紀錄—

《華嚴經》說:《華嚴經》說。

善財童子:人名(代名詞) 為《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主要人物。

如是隨念痛哭流涕:以這樣憶念(善知識)而痛哭流涕。

諸善知識:諸位善知識。

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是從一切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之中。

救護於我:救護我(的人)

令善通達法平等性:使我善巧通達諸法的平等性。

開示安穩不安穩道:開示我趨於安穩的涅槃道,避開不安穩的輪迴道。

以普賢行而為教授:以普賢菩薩行願教導我。普賢行,即普賢菩薩行願。

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指示我能夠前往佛地。

文者按,一切智為佛智之名,故 文者認為一切智城當等同於佛城,而為佛地之同義詞。又關於三智之解釋,有幾種不同說法

所有之道:所有的道路。

護送往赴一切智處:護送我前往佛地。文者按,一切智為佛智之名,故一切智處當為佛地之同義詞。

正令趣入法界大海:使我正確趣入法界大海。

開示三世所知法海:為我開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佛法。

法海 :「(譬喻)佛法廣大難測,以海譬喻。」

顯示聖眾妙曼陀羅:為我顯示諸佛菩薩的殊勝壇城。

聖眾 :「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種得道的大眾。」

曼陀羅 : 翻成功我們中文叫 壇城。

長我一切白淨善法:長養我一切白淨善法(的人)。

 

論之本文——p. 03505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為修行者開示如何隨念深恩。每一個人都應該像《華嚴經》裡的善財童子如理如法的隨念師長深恩。 但是要在每一句的起頭都加上「諸善知識是我」這句話。 並且觀想前方是善知識的形相,口中讀誦這段文句,同時意念要專注於思惟讀誦文句的義理。 前面的《十法經》那段經文,也可以照這個方式,加上這句話。

 

紀錄—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應該像前面這段經文那樣,如理如法的隨念善知識的深恩。

一切句首:(但是)在每一句的起頭。

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都應該加上「諸善知識是我」這句話。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觀想前方是善知識的形相。

口中讀誦此諸語句:口中讀誦這段文句。

意應專一念其義理:同時意念應該專注於思惟讀誦文句的義理。

於前經中:在前面那一部經當中。 (指《十法經》)

亦可如是:也可以照這個方式。

而加諸語:同樣加這段話。

 

論之本文——p. 03507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再引《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憶念善知識功德的另一公案,開示修行者見勝思齊。詳細功德如內容

 

研討紀錄——

又如《華嚴經》云:又如《華嚴經》所說

我此知識說正法:我來此聽聞善知識宣說正法

普示一切法功德:(為我)充分開示一切法的功德。

遍示菩薩威儀道:(為我)詳細開示菩薩行住坐臥的威德儀則

專心思惟而來此:(我是為了)專心思惟這些恩德而來這裡的。

是能生如我母:這位善知識有如我的母親,能夠使我獲得重生。文者按, ,單從這句無法知道「能生」什麼?參考《華嚴經》漢譯本,一作「生我如父母」,一作「眾生慈父母」也僅能作「善知識如眾生之父母」理解,所以(末學) 認為依止善知識可以有如重生。

與德乳故如乳母:(善知識)給我功德奶水,所以就像養育我的奶媽一般。與,給與。文者按,【《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憍陳如品餘〉】之頌文:「正覺法王育我等  飲我法乳長法身」,自當解為「法乳」。這是譬喻正法可以長養法身,猶如母乳之於幼兒,是謂「與德乳故如乳母」也。

周遍長養菩提分:充分而完善地長養所有的菩提支分。周遍:「普遍、周全。」長養,生長養育。菩提分,又作覺支或覺分。廣義指三十七菩提分;狹義則指三十七菩提分中的七覺支,稱七菩提分。分,支分。佛陀從道諦中開出三十七種基本修習法門,稱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此諸善識遮無利:這位善知識(教導我)遮止沒有利益的(東西)。

解脫老死如醫王:(善知識)像醫王一樣,使我能夠從老死解脫。

如天帝釋降甘雨:(善知識)像忉利天之主普降甘露法雨。天帝釋:「(天名)忉利天之主,姓釋迦,名天帝釋,又云帝釋天。」

增廣白法如滿月:(善知識)使我的白法增長廣大,像月亮那樣由缺到滿。

猶日光明示靜品:(善知識)像太陽一樣,(為我)明白顯示寂靜涅槃的境地。靜,寂靜,涅槃。品,類別。

對於怨親如山王:(善知識教導我)像最高的山一樣,毫不動搖,不論害我者或愛我者,都無心捨離,平等對待。怨親「(術語)怨者害我者也,親者愛我者也。」

心無擾亂猶大海:(善知識教導我)心要毫無波動,就像大海一樣,海水不增不減。

等同船師遍救護:(善知識教導我)要像渡船舵手,於大海濟渡眾生。

船師:「(術語)佛之異名。度眾生於彼岸之船筏之意。」 悉令得見如來之身。以是義故如來名曰無上船師。譬如有船則有船師。以有船師則有眾生渡於大海。如來常住化度眾生亦復如是。」

善財是思而來此:(我)善財是為了思惟這些功德而來到這裡。 參考經文於此作一段落。

 

論之本文—p. 03510

……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善財童子想著菩薩能夠啟發覺悟的智慧,能夠成就無上菩提,他所參訪的這些善知識,都是佛所讚歎的,所以才想要到這裡來。

文者按,這段本文若對照漢譯《華嚴經》,文者認為是相對應於《四十華嚴》與《八十華嚴》的「汝念善知識 諸佛所稱歎 令汝成菩提 而來至我所」以及《六十華嚴》的「佛子修智慧 具足於菩提 親近善知識 故來至我所」。若然,則本論本文這句之位置,不同於三部《華嚴經》譯本。

 

紀錄——

菩薩啟發我覺慧:菩薩啟發我的覺悟智慧。

佛子能生大菩提:菩薩能使我成就無上菩提。佛子:「(術語)……。又為菩薩之通名,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故也,又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也。……」大菩提:「指佛菩提。又稱無上菩提、佛果菩提。」

我諸知識佛所讚:我這些善知識都是佛所讚歎的。

由是善心而來此:我善財的心是因為這些緣故,才想要到這裡來。文者按,句中之「善心」文者理解作「善財的心」,也就是相當於前兩段之思惟而來此與思而來此。

 

論之本文——p. 03511

……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善財童子憶念善知識有如勇士般地救護世間的眾生,憶念善知識是眾生的前導與依靠,想到善知識的這些深恩,就會帶來安樂,好像有了眼睛一般,不再處於黑暗無明中,以這樣的心來承事善知識。

 

研討紀錄—

救護世間如勇士:(善知識)有如勇士般地救護世間(的眾生)。文者按,因為撰寫這段本文之論源分析時,判斷宗大師引證是依《四十華嚴》與《八十華嚴》,但由於頌文中僅閱得:「……汝觀善知識 猶如大猛將……」,故此一文理解,係參考《六十華嚴》之頌文:「……勇健精進力 拯救諸眾生……」。

是大商主及怙依:(善知識)是(眾生的)前導與依靠。大商主,【本論卷七】云:「……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

此給我樂如眼目:這樣給我安樂,就好像有了眼睛一般。

以此心事善知識:以這樣的心來承事善知識。

 

論之本文——p. 03512

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開示修行者,隨念深恩應以吟誦《華嚴經》中之這整段頌詞為之,不過吟誦時要把頌詞中的善財改用自己的名字

 

紀錄——

應咏其頌而憶念之:(修行者)應該以吟誦這整段頌詞來隨念善知識的深恩。咏,為今詠字之異體字。

易其善財而誦自名:(吟誦時)要把頌詞中的善財改成自己的名字為之。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4001c6f&aid=16958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