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之本文——p. 02807其中正住者~p. 02910應如是學
2021/10/18 18:57:35瀏覽2017|回應0|推薦0

p. 02807其中正住者~p. 02910應如是學

論之本文——p. 02807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p. 02807

 

紀錄——

其中正住者:(三種德相)當中的正住(的意思是……)。

謂不墮黨類:就是說不墮入黨派;不陷於宗派之迷失。文者按,此時之黨派並非「政治」術語,而是指宗教派別。又,宗大師隨後會特別開示「黨類」的涵義。

若墮黨執:如果墮入宗派的執著。

由彼蔽覆不見功德:因為受到宗派執著蒙蔽而看不到(善知識的)功德。

故不能得善說妙義:所以就得不到佛法的究竟義理。

 

我對這段本文的理解——

這三種德相當中的正住,意思就是不陷入宗派迷失,如果執著於宗派,就會受此執著所蒙蔽而看不到善知識的功德,那麼也就得不到佛法的究竟義理。

 

論之本文——p. 02807

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p. 02808

 

紀錄——

如中觀心論云:如《中觀心論》所說。

由墮黨惱心:由於宗派執著之侵撓,致使心難安住。由,因為,由於。墮黨,墮黨類之略。文者按,下一段本文宗大師特別開示墮黨類之涵義。

終不證寂靜:結果無法成就定學。證得。【《佛光大辭典》】:「修習正法,如實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為證;即以智慧契合於真理。」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中觀心論》開示,修行者如果執著於宗派,那將常懷侵撓之心,而不能安住,結果根本無法成就定學。

 

論之本文——p. 02808

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p. 02809

 

紀錄——

墮黨類者:墮黨類的意思是……。

謂貪著自宗:就是說貪愛執著於自己所屬的宗派。貪著,指於諸欲染中貪愛執著。貪著係起於邪念,由貪著遂生種種煩惱。」

瞋他法派:瞋恚別的法門派別。

應觀自心:(修行者)應該觀照自相續。

捨如是執:棄捨這類執著。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段本文可以說是墮黨類在本論中的正宗解釋。宗大師開示所謂的墮黨類就是貪著自己所屬的宗派,瞋恚別的法門派別。因此,修行者應該觀照自相續,棄捨這類的執著

 

論之本文——p. 02809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p. 02809

 

紀錄——

菩薩別解脫經云:《菩薩別解脫經》說。

應捨自欲:應該棄捨自己的樂欲。

敬重安住:(要)恭敬尊重並且安住(於)。文者按,以下之親教、軌範以及所有論宗等皆為敬重安住之補語。

親教軌範:親教師與軌範師。親教,親教師之略。軌範,軌範師之略,為阿闍黎之義譯。

所有論宗:所有依論而立之宗派。論宗:「指據論而立之宗派。」常見者如俱舍宗、成實宗、法相宗、三論宗等。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菩薩別解脫經》說:「(修行者)應該棄捨自己的樂欲好惡,對於親教師、軌範師以及所有依論而立之宗派,都必須恭敬與尊重,並且安住於其中。」

 

論之本文——p. 02810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p. 02811

 

紀錄——

若念:如果問說。

唯此即完足耶:單單這樣就夠了嗎?

 

雖能正住:雖然能夠不墮黨類。

若無簡擇善說正道:(但是)如果沒有辨別選擇佛法正直之道(和……之智慧力)。。正道:「指正確的教法,或可資依循的正確實踐法。即所謂的『無漏正真之道』,亦即可趣向涅槃的正直之道。」

惡說似道:(……與)惡言說相似道(之智慧力)。

二事慧力:(這)兩件事之智慧力。慧力,智慧力之略稱。「(術語)五力之一。言智慧有能除煩惱之力用也。」「謂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猶非其器:就還不能算是聞器。

故須具解彼二說(智)慧:因此必須具備辨別這兩件事的智慧力。

則能棄捨無堅實品(而)取諸堅實:才能夠棄捨非真實不虛的品類,而取所有真正實在的品類。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段以簡單問答形式闡釋「具慧」的必要性。宗大師在開示完「正住」的涵義之後,緊接著提問說:「這樣夠嗎?」然後回答說:「雖然不墮黨類,但是如果沒有辨別善說正道與惡說似道的智慧力,就還不能算是聞器。因此必須具備辨別這兩件事的智慧力,才能棄無堅實品而取堅實品。」

 

論之本文——p. 02811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p. 02812

 

紀錄——

僅具二德足耶:(那麼)只具備兩種德相是不是就足夠了呢?文者按,此二德係指「正住、具慧」而言。

縱有此二:縱使具有這兩種德相。

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就好像圖畫中的人物畫像在聽聞正法一樣。

全無發趣:完全生不起趣入的心;毫無意樂。

仍非其器:仍然不是正法的聞器。

故須具有廣大希求:所以必須具有廣大的希求心。希求,希望得到。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是在回答完僅具備正住不足以為正法聞器之後,宗大師再藉由提問方式開示,即使具備正住具慧這兩種德相,還是不足以為聞器。開示中以畫像聞法為喻,因為畫中人像毫無意樂,不能趣入,不足為聞器,所以堪為聞器,除具備正住具慧之德相外,還必須具有廣大的希求心。

 

論之本文——p. 02812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為五。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於法法師起大敬重,棄捨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其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p. 02901

 

紀錄——

這段本文之此四順緣於九十二年九月之校勘補充資料中建議加「者之」二字而成此四者之順緣。

 

《四百論釋》中更加敬法法師與屬意二相,開說為五。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一、於其法具大希求;二、聽聞之時善住其意;三、於法法師起大敬重;四、棄捨惡說受取善說。此四者()順緣謂其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在《四百論釋》當中,更增加了敬法法師(和……)。釋,即前說月稱論師所造之《四百論釋》。敬法法師,即科文於法法師發起承事中所闡釋之諸應作與不應作意。

屬意二相:(……和)屬意等兩種德相。屬意,與斷器三過中所闡釋之屬耳同義。

開說為五:分成五種(德相)開示。開說,廣說;開示。

若如是者可攝為四:如果是依照這種分法,也可以總攝成四種德相。

謂於其法具大希求:也就是一、對於正法具有廣大的希求。

聽聞之時善住其意:二、聽聞正法的時候,安住其心識,使能專住。善住,安定、安住。意,心識。文者按,這句即是釋中新增二相之一的屬意。

於法法師起大敬重:三、對正法與法師生起最尊重的心。

棄捨惡說受取善說:四、棄捨惡言說,接受正法。

此四者()順緣謂其具慧解:具慧是成辦這四德相的順緣。

棄捨違緣謂正直住:正直住能棄捨這四德相的違緣。文者按,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正住。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特別提出月稱論師所造的《四百論釋》當中,特別增加了敬法法師和屬意等兩種德相,連同《四百論》中所說的正住、具慧與希求,合併成為五種德相而廣為宣說。然而,宗大師又開示,這五種德相還是可攝為四,也就是(一)於其法具大希求;(二)聽聞之時善住其意;(三)於法法師起大敬重;(四)棄捨惡說受取善說。而具慧是成就這四種德相的順緣,正住則能棄捨這四種德相的違緣。

 

論之本文——p. 02902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p. 02904

 

紀錄——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這些能夠成為上師引導的所有德相。

應當觀察為具不具:應當觀察是否具足。

若完具者應修歡慰:如果具足的話,應該感到欣慰,並且隨喜自己。

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如果沒有具足的話,必須針對將來可以促成具足這些德相的直接和間接因素,積極朝這方面奮發努力,使其實現。

故應了知能依諸法:所以應該了知能依學者之相的內涵。

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如果不了知這些德相。

則不覺察:那麼就不會覺察自己是否完具所有德相,也難了知善知識而親近之。

由此退失廣大義利:廣大的福德智慧都因不修習而消失殆盡。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開示完能依學者的種種德相之後,在這段本文中叮囑修行者自我觀察是否具足這些德相。如果具足的話,應該感到欣慰,並且隨喜自己。如果沒有具足的話,就應該針對可以促成具足這些德相的因緣,積極朝這方面奮發努力,使其實現。

最後,宗大師期許修行者應該了知堪為聞器的這些德相,否則既無法覺察自己是否完具所有德相,也難了知善知識而親近之,因此將由於不修習而致廣大的福德智慧消失殆盡

 

論之本文——p. 02905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p. 02906

 

紀錄——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這是科文〈親近知識之理〉的第三項之標題,要闡釋怎麼來依止善知識。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像這樣如果自己具足了聞器的德相。

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該好好觀察上師是不是具備前面〈所依善知識之相〉中所說的種種德相。

應於具相:應該親近具足德相的善知識。

受取法益:接受佛法的利益。

是復有二傳記不同:這(件事)又有二部傳記(的說法)不同。是,代名詞,這。

文者認為這指如何依師這件事。

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也就是善知識敦巴和桑樸瓦(的傳記)。敦巴,即種敦巴。桑樸瓦,請參考《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峨‧勒比協饒(桑樸瓦)略傳〉。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在闡釋完善知識應具備的德相和作為弟子應具備的德相之後,宗大師接著要開示親近知識之理的第三項,也就是要怎麼樣去依止善知識。先決條件是自己具足了聞器的種種德相,然後應該好好的觀察尋覓具備種種德相的善知識,應該親近具足這些德相的善知識,接受佛法的利益。並舉種敦巴與桑樸瓦依師事蹟,於下宣說兩種依師差別。

 

論之本文——p. 02906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p. 02908

 

紀錄——

桑樸瓦者:桑樸瓦的(傳記記載)。

尊重繁多:(他有)很多位上師。

凡有講說:只要(知道)有講經說法(的消息)。

即從聽聞:(他)都會臨場聽聞。

自康來時:(當他)從西康來(藏地)的時候。

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在途中遇見一位優婆塞正在講經說法,於是停下來。隖波索迦,正體為鄔波索迦,原義為「侍奉者、服事者,指侍奉或服事出家修行者之人,佛教取之為在家之男性佛教徒。意譯為「近事男、近善男、近宿男、善宿男、清信士、清信等。」在家二眾之一。消文者按,女眾稱鄔波斯迦,舊稱優婆夷。

亦從聽聞:也跟著大眾聽聞。

徒眾白曰:他的弟子們說。

從彼聽聞:跟著他們聽聞在家人說法。

退自威儀:有損自己的威儀。

答云:(桑樸瓦)回答說。

汝莫作是言:你們不可以這麼說。

我得二益:我獲得兩種利益。云何二益:四家合注() P279 聽聞隨喜二益.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開示應於具相受取法益之 後,考慮到一個現實問題:依師多寡之抉擇。因此舉了種敦巴和桑樸瓦兩位善知識的情況闡釋此問題。今天先談桑樸瓦,他親近過許多上師,凡是有講經說法,他得 知的話,一定到場聽聞。就連有一次從西康到藏地的途中,得知有位優婆塞說法,他也停下來跟著大眾聽聞。他的弟子們認為這樣有損他的威儀,他卻回答獲得兩種利益

 

論之本文——p. 02908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p. 02910

 

紀錄——

善知識敦巴者:(至於)善知識敦巴。

尊重尠少:(他的)上師非常少。尠,音ㄒㄧㄢˇ,甚少,為尟之異體字,同鮮。

數未過五:人數不超過五人。根據《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善知識霞惹瓦的歷史〉一文記載:

種尊者一生中,只依止過五位上師,即是傳授他優婆塞戒的上師,與及教他念書的教師、生準巴大師、班智達彌底、阿底峽尊者等五位上師,這中間除在生準巴大師座前,聽受關於法相方面的經論外,有三位上師僅只是聽受過一兩次經教的法緣,主要的還是依止阿底峽尊者聽受菩提道次第所有教授。

 

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同討論。博朵瓦,人名,請參考〈善知識博多瓦的歷史〉。公巴仁勤喇嘛,唯進一步資料仍待查。

彼二誰善:他們兩位(依師情形)誰(的方式)比較好。

謂於未修心:(得到的結論)是說在沒有修心(、…的情況下)。

易見師過:(很)容易觀上師的過。

起不信時:生不起信心的情況下。

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善知識敦巴的方式比較好。

應如是行:應該採用這個方式去做。

現見此說:現在看來,這個說法。

極為諦實:非常實在。諦實,【《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七〉】:「諦實者。謂諸法真如。」

應如是學:應該依照這種方式修行。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開示桑樸瓦的依師方式之後,接著開示種敦巴的依師情形說,他的上師非常少,不超過五位。博朵瓦和公巴仁勤喇嘛針對這兩種依師情形共同討論,得到的結論 是在尚未修心,能易觀上師的過患以致於生不起信心的情況下,採用種敦巴的方式比較好。當時宗大師看來,認為這說法非常實在,也建議應該依照這種方式依師修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4001c6f&aid=16957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