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p. 02610博朵瓦云 ~ p. 02806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2021/10/18 06:14:14瀏覽361|回應0|推薦0

本週研討; p. 02610博朵瓦云 ~ p. 02806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論之本文——p. 02610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博朵瓦憶念他的兩位上師,根據他的敘述,兩位上師並不具備《經莊嚴論》中所說的十種德相,然而確實都具備了三學、通達實性及悲愍心等五種德相,他認為這五種德相是最重要的。他特別指出,嚮尊滾上師既不具備教富饒和遠離厭患的德相,也不太會說應酬致謝的話。而嚀敦上師甚至連平常的交談都不擅長,他在為施主唱誦咒願的時候,自己都這樣想:「這些人都不了解咒願的涵義,其他的也都不懂。」不過,因為兩位上師都具備前述五種德相,所以任何人接近都能受益

 

研討紀錄——

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另依目前語言習慣作「三學、通達實性及悲愍心是五主要(德相)。」

 

我阿闍黎嚮尊滾:我的上師 阿闍黎 嚮尊滾,

既無多聞復不耐勞:既不多聞又不耐勞苦

文者按,此二條件對應於十種德相當中的教富饒與遠離厭患。

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即使是應酬致謝的話語也不太會說。善說,擅長於言說善,

具前五德故:(但是因為他)具備前面提到的五種德相。

誰居其前悉能獲益:不論誰在他座前都能夠獲得好處。

嚀敦:人名,文者按,本文中雖然沒有明說,想必是博朵瓦的另一位上師。

全無善說:(更是)完全不擅長於言說。文者按,這是更極端的例子,不單單是應酬語不擅長,就連平常說話也不擅長。

雖說施願:雖然是為施主唱誦咒願。咒願,後世通常將咒願分為食時咒願與法會咒願兩種。」

唯作是念:(他)總是這樣想

然有前五:然而(因為)具備了前述五種德相。

故誰近能益:所以任何接近的人都能夠得到好處。

 

論之本文——p. 02612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p. 02613

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接下來換個方式,也就是所謂負面舉例方式,開示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當善知識。宗大師認為,不積極修行而只靠著讚歎修學方法的種種美譽或種種功德為自己謀生的人,沒資格作為善知識。

 

宗大師作了一個比喻,說有以吹噓檀香妙用維生而實際上沒有檀香可賣的人,回答真正想買他所讚歎的檀香的人,說他實際上並沒有這種檀香,大師開示像這樣光說不練是毫無意義的,也為前一段本文所述唯讚學處所有美譽而不樂修行的人不堪任為善知識作了加強的說明。

 

研討紀錄——

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如果對各種修學方法不積極修行

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只是讚歎修學方法的種種好名聲或功德。

以謀自活者:藉以謀求自己活計的人。

則不堪任為善知識:那麼就沒有資格作為善知識。

 

本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宛如有人讚美栴檀:就好比說,有人(靠著)讚美檀香…。

謀自活命:(作)為自己謀生活(的方式)。

有諸欲求妙栴檀者:有些想買這種美好檀香的人……

而問彼曰:「汝有檀耶?」:就問他說:「你有檀香(賣)嗎?」

答曰:「實無。」:回答說:「實在是沒有。」

此全無義唯虛言故:(所以)這些話根本沒有意義,只是空話而已。

 

論之本文——p. 02701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比丘,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三摩地王經》闡述末法時代的許多比丘,只熱切追求多聞,對於戒律都僅止於讚美而未能身體力行,因此大多數是沒有律儀方面的修行。其他像定、慧和解脫等方面的現象也是如此

研討紀錄——

《三摩地王經》云:《三摩地王經》說。

末世諸比丘:末法時代的許多比丘。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次一千年為像法時,後萬年為末法時。

多是無律儀:大多數是沒有律儀。  

希欲求多聞:急切追求多聞。

唯讚美尸羅:只是讚美戒(律)。

然不求尸羅:然而卻不在戒(律)方面力行。

於定慧解脫三種:在定、慧和解脫這三方面。

亦如是說:也像這個說法;也是這種情形。

論之本文——p. 02703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還是接著引《三摩地王經》裡的經文開示,他說有一些人稱讚檀香的好處,說它的香味非常令人喜歡,但是有人問他是否有他自己所說的這種香時,他卻回答之所以稱讚檀香,只是求自己能夠過日子,不是說有這種檀香。末法時代也出現許多類似的現象,一些人不努力修持瑜伽,卻四處靠著讚歎戒律為生,其實這些人毫無戒律可言。不但如此,其他定、慧和解脫等方面的現象也一樣。

 

研討紀錄

次云:接著又說

如一類士夫:譬如有一些人。士夫。

稱揚栴檀德:稱讚褒揚檀香的利益。

謂栴檀如此:說像這種檀香。

香相極可愛:香味非常令人喜歡。

次有諸餘人:於是就有其他的人。

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問他說:「像你所稱讚的檀香,你有一些嗎?」

諸士夫此問:其他人的這個問題。

答彼士夫云:他回答這些人說:「……」

我是稱讚香:「我之所以稱讚檀香……」

以求自活命:「……只是為著求自己能夠活命,……」

非我有其香:「……不是說我有這種檀香。」

如是:像這種(現象)。

末世出諸不勤瑜伽:末法時代出現許多不努力修持瑜伽。

以讚戒活命:只靠著讚歎戒(律)為生(的人)。

彼等無尸羅:這些人並沒有戒律。

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其他三種(指定、慧和解脫)也像這個說法一樣。

 

論之本文——p. 02705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在這段本文中,宗大師同時為修行者和善知識開示,大師首先強調依止上師是成就究竟欲樂(成佛)的根本,所以上師所具備的德相極為重要,依止前應當充分了知。既然上師是修行者成就究竟欲樂的根本,要作為善知識也應該努力具足這些德相

研討紀錄——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因此,希求解脫的人,他所依止的上師……。

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正是究竟欲樂的根本。欲樂,五欲之樂也。」

究竟欲樂即是證菩提果,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所以,每一位希望依止上師的修行者。

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在依止前)應當明確知道準備依止的上師的種種德相。

勵力尋求具其相者:積極努力的找尋具足上師德相的人。

諸欲為作學人依者:(同時)希望作為修行者依止對象的人。

亦應知此:也應該要知道這些德相。

勵力具足如是德相:積極努力修持,以具足這些德相。

 

論之本文——p. 02708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段本文是一個問句,前半段敘述時空背景事實,後半段是這問句的核心。有鑑於末法時代,要能夠遇見具足十種德相的善知識,那實在是極為稀有的事。於是宗大師就以自問自答的方式為修行者開示,應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

研討紀錄

由時運故:由於時代機緣所致

具全德者實屬難得:具足圓滿德相的人,實在是非常難遭遇。全德,完全的德相,即圓滿德相。指《經莊嚴論》所述十種德相。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如果得不到這種條件的上師。

將如何耶:要怎麼辦呢?

 

論之本文——p. 02708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妙臂請問經》開示,經中比喻如果馬車只有一個輪子,就算配備了馬匹,還是上不了路。引申說修行者如果沒有助伴,任何人都無法獲得成就。在紛擾不安的末法時代,圓滿具備十六種德相(詳見紀錄)極為稀有,因此,如果有具備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人,也是應該依止的修行助伴。而《妙臂請問經》所宣說的圓滿助伴十六種德相的八分之一,是修行助伴應具備的最低限度。

 

研討紀錄——

《妙臂請問經》中宣說圓滿助伴有十六種德相,如下: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一)具慧、(二)形貌正、(三)潔淨、(四)姓尊、(五)趣注法、(六)大辯、(七)勇悍、(八)根調伏、(九)和言、(十)能施、(十一)有悲愍、(十二)堪忍餓渴及苦惱、(十三)不供婆羅門餘天、(十四)精悍工巧、(十五)知報恩、(十六)敬信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妙臂請問經》云:《妙臂請問經》說。音譯蘇婆呼(童子),為妙臂菩薩之略稱,亦即妙臂尊者。【《中國五百羅漢》】:「居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虛空藏菩薩之左第二位,密號悉地金剛。主虛空藏吉祥之德。所謂虛空藏,是指空慧之庫藏猶如虛空,也指色藏一切功德如虛空。」妙臂請問經, 此經有兩種版本,皆屬密教部類。

 

如其僅有一輪車:就好比說(他的)車子只有一個輪子。

 就像如下

具馬於道亦不行:(即使是)有配備馬匹也不能上路。

如是若無修行伴:同樣的情形,如果修行沒有助伴。

有情不能獲成就:任何人都無法在修行上獲得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如果有一位具有智慧、形貌端正、……。

潔淨、姓尊、趣注法:……戒律清淨、種性尊貴、一心向佛、……。

大辯、勇悍、根調伏:……辯才無礙、勇猛精進、六根調伏、…

和言、能施、有悲愍:……語言悅耳、富布施心、慈悲為懷、……。

堪忍餓渴及苦惱:能夠安忍於飢餓、口渴和種種苦惱。

不供婆羅門餘天:……不供養婆羅門等外道、……。

精悍工巧、知報恩:……精進行持善法、知恩報恩、……。

敬信三寶是良伴:恭敬信仰三寶的人,就是修行的好助伴。三寶,指佛、法、僧三者而言。

諸能完具如是德:所有能夠圓滿具足這些德相(的人)。

於諍世中極稀故:在紛擾不安的世界中,極為稀有的緣故。

半德四分或八分:(因此具有)全德相的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人)。

應依如是咒師伴:應該依止這種(密教)修行助伴。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這經文所宣說的圓滿助伴德相。

八分之一為下邊際:最低限度應該具備八分之一。

 

論之本文——p. 02712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引述鐸巴所彙編的《博朵瓦語錄》,裡面敘述阿底峽尊者對於上師所應具備的德相條件,也和前面所說的相同。所以作為善知識,最低限度要具備圓滿德相的八分之一,但是所具備的內涵則是依據他所相應的德相,再配合難易程度來調整。

文者認為,宗大師在此作成結論,也就是由於末法時代要找一個具全德的依止上師極為不容易,所以訂立了八分之一的最低要求條件,但是顯密的「基準」各有不同,咒師伴(密教)的圓滿德相是依《妙臂請問經》中所宣說的十六種德相,而善知識(顯教)的圓滿德相是依《經莊嚴論》所宣說的十種德相。

文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學者不宜「斤斤計較」於量化德相條件,要以博朵瓦所說的「三學、通達實性和悲愍心」為首要條件,其餘的斟酌加權。

研討紀錄——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在)鐸巴所彙編的《博朵瓦語錄》中。

述大依怙說尊重相:敘述阿底峽尊者所宣說的上師應具備之德相。(條件)也與這個(說法)相同。

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所以在提到的圓滿德相當中。

隨其所應配其難易:根據他所相應的,搭配難易程度。

具八分者:具備八分之一

為下邊際:為下限;為最低限度。

論之本文——p. 02802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從這段本文開始闡釋科文親近知識之理的第二項──能依學者之相。宗大師引提婆菩薩所造的《四百論》來為修行者開示。論中宣說,修行者要具備正住、具慧與希求等德相,才堪稱為法器。具備了這三種德相,不論對說法法師,或者對其他同修,都只看他們的功德,不看過失。

研討紀錄——

理解這段本文時,稍微調整標點符號如下: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德)。」

第二能依學者:這是科文親近知識之理的第二項標題,完整的標題應如「能依學者之相」。主要闡釋欲依止善知識的修學者,本身應該具備哪些德相。

《四百論》曰:《四百論》說。《菩薩瑜伽行四百論》,共十六品四百偈

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具備正住、具慧與希求等德相(的人)才堪為法器。

文者按,因為正住、具慧與希求等在稍後的本文會分別闡釋,所以這裡不另作解釋,僅直接帶過。

不變說者德:(具備這些德相的學者)不會改變說法法師的功德。

文者按,根據隨後的《四百論釋》所釋,是指只看說法法師的功德,而不看過失。

亦不轉聽者:也不會轉變聽聞學者的功德

文者按,如上所述,這句是指也只看聽聞學者的功德,不看過失。既然這段本文闡釋內容是以學者為對象,那麼,這句所說的聽者是不是指其他同修而言呢?

論之本文——p. 02802

《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師另外引用月稱論師的《四百論釋》作為前面《四百論》頌詞之開示。所說,要具備三項條件(正住、具慧、希求)才堪為聞器,也就是才能作為佛弟子。具備了這三要件,那麼對說法法師的所有功德,都只會見到功德,而不見過失。甚至連同為聽眾的其他人的所有功德,也一樣只見功德不見過失。月稱論師補充說明,如果不具備這三要件,就算說法法師非常圓滿清淨,但是受到聞法者自身過失強烈影響,法師的功德都被看成過失,而過失反而看成功德。

研討紀錄——

《釋論》解云:《釋論》解釋說。釋論,月稱論師所造之《四百論釋》,譯本請參考《中觀四百論釋》。文者按,既然已經釐清本文引用的版本是法尊法師譯的《中觀四百論》,那麼《釋論》對應的譯本自然而然的就是《中觀四百論釋》了。要「博覽多聞」的話,不妨也參考《大乘廣百論釋論》。

說具三法堪為聞器:《四百論》說具備三項條件才堪為法器。

文者按,三法即「正住、具慧、希求。」

若具其三:如果具備了這三項條件。

則於法師所有眾德:那麼對於說法法師的所有功德。

見為功德不見過失:(都只)見功德,而不見過失。

猶非止此:甚至還不只這樣。

即於聽眾所有功德:就連所有聽聞的眾生之所有功德。

亦即於彼補特伽羅:也就是對其他人。

見為功德非見過失:(也)只見功德,而不見過失。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如果沒有具足這種聞器的德相。

文者按,若對照前引《四百論》之偈頌,那麼從這句起顯然是《釋論》造者所作的補充說明,而非《四百論》頌詞之釋文。

說法知識雖極遍淨:就算說法法師非常圓滿清淨。

然由聞者過增上故:但是因為聞法者的過失強烈。

執為有過:(法師的功德都)看成過失。

於說者過:對說法者的過失。

反執為德:(卻)反而看成功德。

論之本文——p. 02805

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段本文似乎是接應《釋論》解云的最後一項假設「若不完具如是器相…」,也就是說,因為不具備能依學者之德相,所以,即使得到了或遇到了圓滿具足所有德相的善知識,也難以了知這位上師。如果知道對方是完具一切德相的善知識之後,學者必須自己具足這些德相才得以親近。

研討紀錄

這段本文以如下標點符號之形式理解之:

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是故:所以。

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即使遇到圓滿具足所有德相的善知識。

然於其師亦難了知:然而對這位上師也難以了知(他已圓滿具足所有德相)。

若知彼已:如果知道對方之後。消文者按,文中的「彼」指「完具一切德相知識」。

能親近者:能夠親近的(學者)。

必須自具是諸德相:必須自己具足這些德相。即指能依學者之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4001c6f&aid=16956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