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6 09:26:44瀏覽1086|回應1|推薦35 | |
就愛說故事
口說故事的魅力不再? 我很喜歡《紙戲人》這本繪本,看過很多次,也曾講給小朋友聽。 《紙戲人》是以鏡框式寫法倒敘一位老先生年輕時的故事。一開始寫白髮
封面的插圖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一輛腳踏車,後座擺著一個木箱,木箱有四層,下面三層是抽屜,最底層分為四格,放各色糖果,最上面一層中空,可以立起來,裡面是一張張的圖片,圖片配合故事內容,說完了可以抽放到後面。在台灣,只看過腳踏車咖啡店,沒看過腳踏車故事店,如果想當「說故事」的街頭藝人,不妨參考這項設計,很有特色喔!
《紙戲人》似乎告訴我們這個行業已經被時代淘汰了,在街頭講故事,會有聽眾嗎?有的!故事最後,一群上班族圍著白髮皤皤的主角,拜託他講故事,因為他們小時候都聽過他講的故事,想回味兒時的趣味。
誰來說故事? 當我為兒童講《紙戲人》這個故事,孩子們的反應並不特別熱烈,一方面是因為我說故事的技巧有待磨練;另一方面是「代溝」——我因為懷舊愛上這個故事,而孩子們距離「懷舊」的日子還遠得很呢!
印象中,三合院稻埕前的大榕樹下,地中海禿的老阿公身穿白色汗衫,左手拿著煙斗,右手搖著蒲葵扇,坐在大石頭上。前面圍著一群小孩子,席地而坐,兩手支撐著下巴,兩眼骨碌碌仰望阿公,正凝神專注聽著老阿公講故事……我又在懷舊了,這種景況在現實生活中已不復見,但腦子裡常常浮現「阿公講古」這種感情蘊藉溫馨的畫面!
有一天,四歲小女孩安安來辦公室,我說要講故事給她聽,她離開椅子,走到我身邊,不一會兒,就坐在我的大腿上,當下我真的體會到「故事能拉近人的距離」這句話的意思。我講到一場大火燒掉了森林,猴子肚子餓,不得已,只好去偷人的食物……講到這裡,小女孩說:「不要說了,你不要讓我害怕!」我才知道,小女孩怕小偷,這種故事不能講。想要講故事,學問還真不小!
現在各個圖書館和小學都有故事媽媽,她們是一群經過培訓,懂得如何說故事、做道具的志工。因為說故事的對象是中低年級或學齡前兒童,所以說故事的材料常常來自繪本。《白雪公主》、《小紅帽》、《醜小鴨》……等外國經典童話就這樣陪伴著小朋友長大。
有些年輕的媽媽會帶孩子去故事館聽故事,雖然得要花錢買門票,但媽媽們認為很值得。那裡的大哥哥、大姊姊多半是劇團團員去那裡打工兼差,比較專業,跟孩子互動很好。他們在講故事時,肢體動作非常豐富,還配合簡單的道具,唱歌、跳舞、做遊戲,營造出小孩子喜歡的熱鬧氣氛,讓小孩子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青少年也愛聽故事嗎?只要看教室裡,歷
小學生玩成語接龍,訓練聯想力,成語的意思不重要,更別說什麼典故出處了,即使知道那個成語故事,也未必能夠運用;到了中學,為了考試,即使生吞活剝,也得在短時間內把成語的意思和典故裝入腦袋瓜裡,而且愈多愈好。一段時間後,腦子裡的成語故事就發生乾坤大挪移的現象。不過,這世界就是這樣:在一切就緒之前,總要經過一段混沌時期。
怎麼說故事? 故事媽媽有道具、貼紙當法寶;劇團大哥大姐唱作俱佳,是吸「睛」利器。隨著年齡、心智稍稍成長,這些已經無法滿足大孩子的需求。
在一次研習,自稱是年紀不夠大的國寶——台北曲藝團
研習結束,這個片段還在我腦子裡迴盪,我這才深刻體會〈王小玉說書〉裡面這段描寫「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說故事,眼神太重要了,藉助於現代科技,我才能這麼清楚地看到說書人的眼神。
聲音的表情更是把故事說得好聽的要素之一,
這樣說來,無法到達這種爐火純青的境界,就都閉口不說故事了嗎?正好相反,對說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就是要找機會多練習,樹立一個好榜樣當學習目標,對於學習精進絕對是有好處的!
故事資料庫 在台灣,想要說故事,中國本土文化的材料遠遠不如外來文化多,但是故事素材不少,只要經過改寫成短小輕薄、流暢易懂的白話文,先秦的莊子、列子、戰國策,魏 晉筆記小說、唐代禪宗語錄、宋代話本、元代曲、明 清章回小說都是一篇篇精采的口說故事。可以從「獨樂樂」的閱讀趣味,跳脫出來,讓年紀較小的孩子在「眾樂樂」時,可以多接觸一些與自己關係更密切的中國文化。如果加入現代人的習慣用語和生活型態,就更能引起共鳴了。有些當代小說,一看內容,畫面就呼之欲出,刪減修飾成口語化的文本,也是說故事的好材料。以下舉幾個現成的例子:
【例一】 話說這天阿明放假,不用上學,因為前一天晚上打電動打到半夜,這天睡到自然醒,已經下午兩三點了。可是他還不想起床,拿起遙控器,一按,就在床上看起電視來了。 這時媽媽在廚房忙著,菜煮到一半,才發現醬油沒了。「阿——明——」媽媽想差遣阿明去買。 過了一會兒,沒聽到回應,媽媽又叫「阿——明,起床嘍,都幾點了,還不起來!」 「起來了啦!早就起來了啦!」阿明不耐煩地回答。說是起來了,可是人還在床上。 媽媽又在廚房叫「阿——明,去幫媽媽買醬油——」 「知道了啦!」 就這樣「知道了」、「起來了」不知道說了多少遍,等到阿明離開電視機前面的床舖,太陽都快下山了。 這段產業道路沒有路燈,幸虧天還沒完全暗下來,否則就不好走。「都怪電視太好看了,我得趕快一點!」 「少年的!」 阿明聽到冷颼颼的山風吹來低沉的聲音,他猛一回頭,看到一個跟包公一樣的黑臉,嚇了一跳!「你是誰?怎麼這麼黑?」 「我是鬼。」 阿明心想:「最好是啦!你是鬼,醬我也是鬼,我是懶惰鬼、好吃鬼、大頭鬼……」
「最好是啦」、「好啦」、「醬」是現實生活中小孩子的口頭用語,有些大人聽了會覺得反感,但在故事裡是用了這些次文化,不但可以得到孩子的認同,大人聽起來也會莞爾一笑。以上這段大致上是
【例二】 不是我竇兒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棋鎗素練懸。等他四下裡接瞧見,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你道那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啟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棉,免得我屍骸現,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做什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以上是關漢卿《竇兒冤》中最精采的一段,傳統戲曲常搬上舞台,因為畫面感十足,又有奇幻神機的魅力,很適合說故事,可是僅就原文重現,恐怕沒人聽得懂。沒關係,管家琪改寫的《戲曲的故事》已將這個故事口語化了。這段文字太美了,所以把原文擺在這裡,在講故事的同時可以欣賞到古典文學的美,文白穿插講述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聽眾可得有一定的文學素養。
【例三】 北斗母豹領著四隻不足半歲的幼豹,在高原雪坡艱難行走,走到一半,一隻灰色鷂鷹從高空俯衝下來,不懷好意地在幼豹頭頂盤旋,一群土灰色野狗也在百米左右的地方汪汪吠叫,擾得母豹心煩意亂。牠不斷拍打尾巴,用嘴吻催促幼豹快走。母豹帶著三隻幼豹已走出二、
這段選自沈石溪《雪豹悲歌》,作者細膩的描寫,引動讀者緊張的情緒。鷂鷹獵食,母豹護子,一幕幕彷彿就在眼前,是適合講故事的材料。雖然有些人批評
結語 時代變遷,電影、電視、網路以及其他傳播聲光的媒體日新月異,生活型態也不時在調整,但人們喜歡說故事,喜歡聽故事,喜歡和別人相處的因子卻深化於血液裡,不會改變。如果有好的素材和普通的口語能力,就多找機會講故事吧!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