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試解「孫立人搶劉放吾戰功」之惑
2009/05/26 23:45:19瀏覽13354|回應33|推薦72

《我的團長我的團》在大陸收視火紅,連帶掀起討論熱潮,被兩岸政府

遺忘近一甲子的劉放吾團長,生前雖沒來得及感受到後代中國人的尊崇

,但其公子劉偉民先生受邀在「仁安羌戰役」紀念日前,自美國回到大

陸接受電視節目專訪,暢談劉將軍的抗日戰績,也算是在中國歷史上掙

得了遲正面評價。

    然而從訪談現場主持人與劉先生對話中竟發現有「孫立人師長搶其父

劉放戰功」的印象,在下覺得其中必有極深的誤解,包含受他人

的誤導,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以正視聽!

以下就是在下費時近月的心得

誤導之處首先出現在原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副司令兼第五軍

軍長杜聿明,他在1990年10月,由中共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遠征印緬抗戰》編審組編的《遠征印緬抗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

戰爭親歷記》一書內的遺著《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中,對

“仁安羌解英軍之圍”的記述,竟將此役日軍兵力說成只有一個大隊

,而非事實上的日軍第三十三師團作間部隊荒木部隊共約萬餘人,

或至少達8000餘人。

    最令人難以費解的是杜聿明還將第一一三團團長說成查無此人的──

孫繼光,而不是他應很熟悉的劉放吾──因為在仁安羌戰役後,第一一三

團劉部曾配屬第五軍由杜指揮,負責掩護大軍後撤;1942年5月6日,

杜曾在溫藻親自召見過劉放吾,還詳盡詢問人員和武器裝備情況。7日晚

,他又曾親自到卡薩劉團的陣地視察了一個半小時,“嘉許亦有指示”。

    至於為何幾十年後,在其遺著中會發生“一個大隊”和將掩護他撤退

的老部下劉放吾改成孫繼光這樣的謬誤?是否是“筆誤”?

    據新38師的老戰友戴廣德、丁滌勳先生等分析,這不可能是“筆誤”。

因為杜聿明劉放吾兩人並無隔閡,問題出在杜聿明孫立人之間的

“積怨”,而劉放吾不幸被牽連。因為第一次遠征緬甸,杜聿明身為

真正掌有實權的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卻損兵折將,10萬大軍出國

作戰,活著撤回國者只剩四萬餘,損失近五成國內輿論聞之譁然;而非

黃埔出身的孫立人,卻因「仁安羌之戰」救援英軍名揚中外,為杜所忌,

因而故意貶低或抹煞新三十八師的戰功。(※參考關於仁安羌戰役兩則

史實的考證──http://gpanda.bokee.com/3333182.html )   

    比對以上種種史料說明,杜聿明遺著中關於「仁安羌戰役」日軍使用

的兵力的說法是錯誤的。他撇開了日軍包圍英軍的主力,把繞道英軍

之後的日軍一個大隊,當成了仁安羌之役日軍的全部兵力。

另外有關劉團長公子的說法也不盡正確,蓋因孫立人將軍確實親臨指揮

「仁安羌戰役」,部份論述如下:

查閱沈克勤《孫立人傳》p.143-p.158頁,共計引用包含《史林姆將軍

回憶錄》在內的七本著作,證實孫立人將軍確實親臨前線指揮,而且是

「力爭後的抗命作為」。

原本遠征軍司令羅卓英為顧及盟軍友誼,下令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就近率

113團協助英軍,孫立人得知後認為不足一千的國軍,在英軍指揮下作戰

很難發揮作用,在默契、協調不足及語言差異下極易遭到消滅厄運,

便連夜急見羅長官未果。

留守的參謀長楊業孔將軍甚至告訴孫說:「你不知道麼?這一團是送人情

的,以一萬人被圍,一千人何能解救?」

孫立人回說:「我做部隊長的,不能白看著部下去送死!就是去死,我也

要同死,死馬也得做活馬用。」兩人就此從午夜磨到清晨二時許,最後,

孫對楊說:「‧‧,我勢在必行。不合理的命令,不一定要接受,責任問

只有等任務完成之後,再來承擔。」

這時楊參謀長才鬆口:「好吧!你去吧!如果打了勝仗,算你首功。」

,英軍支援火力交孫立人指揮例證,史林姆當面聽到孫立人在無線電話

中與英軍第一師師長斯高特的通話:「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到最

後一人,也一定要把貴師解救出來!」的承諾後,大為感動並下令英軍

第七裝甲旅留在拚墻河北岸的戰車與炮兵部隊,交由孫立人指揮。

這是有史以來英國皇家陸軍第一次奉命由中國將領指揮作戰的先例。

後來孫立人重獲自由的消息傳到英國後,當年被他指揮的英軍戰車部隊

員,還製作紀念牌寄到台灣表達敬意!

,勝利戰訊傳到盟軍總部,史迪威的反應是:「好得很!這傢伙太有種

了,又不怕打仗‧‧,我希望我們有更多的孫立人!‧‧。」

,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於1942年4月20日,致電蔣委員長報告大捷

簡要:「‧‧,現據孫師皓未報稱:劉團經兩晝夜激戰‧‧。查孫師劉團

作戰努力,除獎勵外,謹聞。」

後來軍事委員會論功行賞,頒給孫立人師長四等雲麾勳章一枚,第113團

團長劉放吾六等雲麾勳章一枚,齊學啟副師長及參謀長何均衡等既大功

乙次。

孫立人親自為部屬斷後掩護過橋實證,摘錄新三十八師袍澤葉英周

在《我被孫將軍救了一命》文中所述:

「‧‧‧ 一天,部隊又在一個村落與日軍相遇,立即發生激戰,上級不

久即下撤退命令,要我們朝村邊一條大河退去,英軍已在橋上放了炸藥

‧‧,英軍指揮官唯恐日軍增援部隊抵達,追擊中、英兩國部隊,要求

提早炸橋,意即犧牲中國一個連纏住日軍‧‧,但是孫將軍不准,他怒

不可遏,以英語痛斥英軍指揮官,然後親率一排弟兄留在橋頭,以炮火

掩護我們這批斷後部隊穿越過橋‧‧。我們一連人損失三分之一後,

終於順利通過那座寬約四公尺的水泥橋。在我最後押陣過橋後,孫將軍

問我後面是否還有人,我答說已無,隨後他立即下令炸橋‧‧。

    事後,其他連隊人員告訴我們,孫將軍知道英國人不講道義,恐怕會

犧牲我們一連人,所以他親自站在橋上,英軍不敢犧牲中國的指揮官

孫將軍,我們這一連人才能安全撤出。」

(懋聯文化基金   許逖執筆《百戰軍魂─孫立人將軍》上冊P.146~147)

由上,可知孫立人將軍不僅具備崇高的指揮道德,同時更是作戰有方的

指揮官,而且他的領軍風格向來是身先士卒、臨陣當先,與袍澤同甘苦

共患難,為了部屬的權益甘冒「犯上」指責污名,願和他的長官爭得臉

紅耳赤,絕不後悔的正直軍人。

    要是孫將軍真有「搶劉放吾團長功勞的事實」,早就被忌妒孫將軍的

那夥人大書特書了,絕對輪不到劉團長公子後來的「體會與發現」了。

    況且劉偉民大哥亦曾說過當時年紀小,並不清楚箇中詳情與派系間的

糾葛與脈絡;多年來他會有所不滿,為父抱屈是人之常情,或許

真的是怪錯人,也錯怪人太久了!

    而如果拿劉團長的境遇和另一位被譽為「東方蒙哥馬利」的團長李鴻

中將相比較,後者一家子在台灣的遭遇豈止「悽慘」兩字得以形容!

◎  延伸閱讀  《抗戰中的孫立人將軍》作者简介:孙宅魏,江苏省社会

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副研完员。http://gpanda.bokee.com/3295909.html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vn68&aid=2970180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夜風樓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日方資料
2009/06/09 23:31

日本有位    服部卓四郎大佐   戰時任大本營作戰課長    出過一部落(大東亞聖戰)台灣

軍事譯粹社有譯本由黎明書局代售   第二冊第四章南方攻略作戰   緬甸作戰編成第十五軍(日本軍制與國軍不同   軍不轄固定的師旅   依須要由上級調派部隊   也隨時可抽離  軍只是一個指揮單位)  初轄第33師團   第55師團    打下馬來後將馬來的第18師團   第56師團編入十五軍   飛機則是陸軍航空第三第五飛行集團   依日本資料英印軍為四萬人

飛機大砲英佔優勢    此份報告隊仁安羌並未詳述  可能是不願記自己失拜  只簡單一句話第214聯隊17日突入油田中心加以佔領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请coyote2000先生不要用据说之类的言辞
2009/06/09 23:09

请coyote2000先生不要用据说之类的言辞来臆测。
1.我剧确实是故事片而非文献片。因此其有大量的艺术创造里所应当!
2.我剧中没有出现共军而只是出现了国民党内部的防共审查而已。这个是历史的事实而借用在剧中用人物表现出来。请不要据说好么?
3.大陆不存在你说的没有共军就不能上映这样的事情。《台儿庄》没有听过么?请不要胡乱的主观想象。哪怕是文艺类节目都有国军抗日的专题:就在这个部落格里在下还推荐了《走遍中国;走进枣庄》呢!
4.在大陆初高中的课本里就有远征军的光荣事迹,我们人人都学过,背过,考过。大陆很多地方的国军公墓与纪念碑保存完整且有专人维护。何言让大陆人民突然因为我剧而“记起远征军”?!大陆人民没有忘记一切为了民族独立与人类正义牺牲的人们!我会贴出三张图片以证我言不虚。
5.大陆是抗日的主战场之一,保存了大量的抗战遗迹与实物,还有大量文献与亲历者。历史学家还可以第一现场的做田野考察。何言资料少于台湾?
6.大陆国军将领的回忆录很多早已经过了多方实物与资料互相印证而为史学界广泛采信,而大陆对于抗日的历史越来越研究深入且趋向全面客观。你何必扯上你主观的政治。要说政治影响,台湾对于敌后战场的研究成果与客观评价何在?台湾对于抗日与光复的纪念如今还有几分严肃可言?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幼年做过少共的前文化部长谈做间谍的常识
2009/06/09 21:45

锵锵三人行2009年06月08日C:网友续写《潜伏》片中特务是李登辉



coyote200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考證能加入英方、日方資料就更完整了
2009/06/08 10:38

粉絲兄花了不少時間做考證工作,值得鼓勵,如若能加入英、日方(在仁安羌當面到底有多少日軍?)的資料就更完整了。

幾點建議,請您參考:

1、“我”劇只算是個文藝創作,聽説劇中連共軍都出現了(若非如此,恐怕上映會有困難),劇中“史實”可見一斑,不過該劇能喚起大陸民衆對遠征軍歷史的重視,也是一樁貢獻。

2、“國民黨將領親歷記”中的文章多成於文革之前,有些人甚至沒命能活到它出版,以當時的政治氣氛,當事人斷然不會留下白紙黑字將來可能被利用來鬥爭自己、親友、長官或部屬的材料,故這些資料是真僞參雜。

3、大陸抗戰歷史材料因眾所周知的原因比臺灣貧乏多了,雖然近來有許多新的史料被發掘出來,但仍要小心求證。

4、劉子當是感慨其父的戰功被孫巨大的光芒所掩蓋,倒不是說誰搶了誰的戰功。人民只記得將軍卻忘記戰士,這是人類社會英雄崇拜習性所使然,無可奈何。



山野人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網誌成冊出版
2009/06/02 02:36

在史實的部分

我們現在大概很難窺真一二了

偏偏有一些人,運用一些斷簡殘篇,掩蓋真實

大哥,您的苦心

終不會白費的

孫將軍地下有知

也將常祐您

也祝福您

一個小建議:

您的網誌內容務必另存

假以時日

再集中成冊發表

以系統的為孫將軍存實

不宜任其在政客操弄的黑手中任意抹黑


說好的高空彈跳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敦克爾克撤退
2009/06/01 12:54

說英軍在敦克爾克撤退跑得比追兵還快是對也是不對.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國發動攻勢後, 英國遠征軍是在比利時, 與法國的部隊一起抵抗德國 B 集團軍的攻擊, 但在 5 月 13 日, 當德國 A 集團軍突破法國色當正面時, 在比利時的聯軍主力就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 5 月 16 日, 德國裝甲部隊已經衝到聖昆丁, 那裡離敦克爾克已經不到 100 英哩.

當時英國遠征軍還在比利時的戴爾河前線, 由於安特衛普是在戰線之中, 這樣離英國近又足夠大的港口就只剩下敦克爾克. 英國遠征軍司令高特將軍就是在 5 月 16 日考慮從敦克爾克撤退的, 因為很明顯的, 英法兩國的主力前面被德國 B 集團軍釘死(而且法國部隊的損失極為慘重), 後方已經沒有任何部隊能夠阻擋德國人的戰車, 這時考慮撤退是合理的.

但是雖然英國遠征軍考慮從敦克爾克撤回英國, 但當時英國政府是希望他們往南撤至法國(那意思是潰軍要被德國裝甲部隊攔腰斬成兩斷, 如果真是如此, 英倫三島的淪陷就變成指日可待啦), 所以政府跟遠征軍之間有了許多折衝, 剛好當時法國統帥甘末林也被撤換, 換成魏剛, 所以從 5 月 16 日到 19 日之間聯軍高層根本是一片真空. 但所幸此時希特勒也首次干涉野戰指揮官的作戰, 所以 A 集團軍也停在聖昆丁附近兩天. 5 月 18 日, 由於德國的步兵師已經追上裝甲部隊, 所以德軍的兩個集團軍再次出擊, 5 月 20 日, B 集團軍攻至比利時的肯特市郊外(離海岸約 25 英哩), A 集團軍已實質上衝到海岸邊, 5 月 24 日, 德軍裝甲矛頭離敦克爾克只有 10 英哩遠了.

英國遠征軍於 5 月 21 日曾配合法軍希望突破德國的 A 集團軍, 但因兵力太少而失敗, 到了 5 月 25 日, 才決定從敦克爾克撤退. 英國政府於 5 月 26 日批准並開始執行代字"發電機"的撤退行動, 但一直到 5 月 28 日也才撤出了 2 萬多人. 所幸德國的指揮高層(從希特勒到陸軍總司令到集團軍總司令)正處於極度混亂之中(基本上就是陸軍總司令希望由 B 集團軍指揮裝甲部隊進攻敦克爾克, A 集團軍總司令希望由他的步兵部隊進攻, 希特勒認為應該由 A 集團軍的步兵與空軍擔綱, 四方較勁之下產生了 3 天真空) , 所以一直到 5 月 27 日才決定由 A 集團軍的裝甲部隊進攻. 但在這三天之中, 英國遠征軍已經在敦克爾克周界構築了堅固的防線, 而且失此一地即無退路, 故英軍的抵抗是很強烈的. 此外, 法國部隊的主力雖然沒有隨著英軍撤往敦克爾克, 但在里耳附近(離敦克爾克不到 50 哩的距離)與德國部隊糾纏了三天, 讓英國人得已完全退入敦克爾克(法國部隊於 5 月 31 日投降). 英軍在 6 月 2 日全部撤退完畢,  共撤出 34 萬人(英軍與其它聯軍部隊), 後來到 6 月 4 日早上為止, 又多撤出了 2 萬 6 千多名法軍, 所以總計撤出了 36 萬 6 千多人.

英國人是 5 月 16 日就考慮撤退, 所以跑得是比德國人要快(思考上面), 但實際行動是在 5 月 25 日, 當時德軍已經在門口了, 所以英國人能撤出來算是幸運.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6-01 17:11 回覆:

謝謝您的補充,也誠摯歡迎常來指正!


三藩市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嘆息
2009/05/30 11:42

殺人總不是好事, 自古功臣良將也難有好結果. 像岳飛, 袁崇煥皆是.


江陵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清楚合理的分析
2009/05/28 13:37
這是篇清楚合理的分析,多謝耗費的時間精神。
名將的功勳,堆積在萬千枯骨之上。
想到盡忠犧牲的袍澤,生者真不堪論功。
孫將軍一直掛念廣州新一軍公墓,有幾個將軍有這種良心?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5-28 19:28 回覆:

千百年來名將如雲,惟良將得名留青史,

縱令當今政權依然漠視,吾等爭千秋而不爭一時矣!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先生对孙将军考证是依据三方战报吗
2009/05/28 00:49

先生对孙将军考证是依据三方战报还是文人传记?最好有第一手的战报配合图上作业来重建此战的过程,然后才可知基本面的情况。理清部队位置,损失,战果,作战意图与时间先后关系,再对比其它论述性材料当可一目知秋。对方就算有曲笔也是瞒不过的。

考据之难,就在需要很多资料与相关专业背景。如是只看传记性文字与论述性文字,难以保证没有可能的偏好造成的影响。

别,兄末尾的那位在台湾的李将军的事迹与在台遭遇可否为我等不熟悉台湾时期国军情况的人解说一下?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5-29 00:02 回覆:

謝謝留言!

本文內標示有兩處連結,應是大陸史學界考証過的資料,比對起來挺詳盡的,感覺不會是「山寨」考證版,專來忽攸的才對!

如有錯謬之處歡迎指正!


夜風樓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代日與時間
2009/05/27 23:54

據孫師皓未報稱     這句話是電報代日與時    翻成白話文就是    依據孫立人師部19日(皓)下午13-15時(未)電報報告    上級接到這電報如同日回就用   效   代表19日   如隔日回    就用    號    代表20日   通常要經過譯電員將密碼數字譯成文字   在上呈委員長辦公室主管組長   轉呈    回電也要經譯電員翻成密碼數字再交報務員拍發   通長不會在兩個小時內完成   所以回電可能是申時(15-17時)    就用利如   委侍三效申電     白話是    委員長侍從室第三組19日申時發電

這種電報代日現在只有作古典詩的人會用   有些學者都不知道    以為孫皓未是一個人名

杜的回憶錄出版於何時   如是在未開放前出的   當然不能違反上級政策

大陸的民族教育很成功   不會讓一個抗日英雄當了美國人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5-28 23:58 回覆:

譯電碼代稱之解說讓我豁然開朗,謝謝!

杜氏的回憶在1989改革開放之後出版,在台灣不是顯學,不易查閱到,只好引用自大陸歷史學界的考證,如有錯謬,尚祈

大力指正!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