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試解「孫立人搶劉放吾戰功」之惑
2009/05/26 23:45:19瀏覽13352|回應33|推薦72

《我的團長我的團》在大陸收視火紅,連帶掀起討論熱潮,被兩岸政府

遺忘近一甲子的劉放吾團長,生前雖沒來得及感受到後代中國人的尊崇

,但其公子劉偉民先生受邀在「仁安羌戰役」紀念日前,自美國回到大

陸接受電視節目專訪,暢談劉將軍的抗日戰績,也算是在中國歷史上掙

得了遲正面評價。

    然而從訪談現場主持人與劉先生對話中竟發現有「孫立人師長搶其父

劉放戰功」的印象,在下覺得其中必有極深的誤解,包含受他人

的誤導,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以正視聽!

以下就是在下費時近月的心得

誤導之處首先出現在原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副司令兼第五軍

軍長杜聿明,他在1990年10月,由中共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遠征印緬抗戰》編審組編的《遠征印緬抗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

戰爭親歷記》一書內的遺著《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中,對

“仁安羌解英軍之圍”的記述,竟將此役日軍兵力說成只有一個大隊

,而非事實上的日軍第三十三師團作間部隊荒木部隊共約萬餘人,

或至少達8000餘人。

    最令人難以費解的是杜聿明還將第一一三團團長說成查無此人的──

孫繼光,而不是他應很熟悉的劉放吾──因為在仁安羌戰役後,第一一三

團劉部曾配屬第五軍由杜指揮,負責掩護大軍後撤;1942年5月6日,

杜曾在溫藻親自召見過劉放吾,還詳盡詢問人員和武器裝備情況。7日晚

,他又曾親自到卡薩劉團的陣地視察了一個半小時,“嘉許亦有指示”。

    至於為何幾十年後,在其遺著中會發生“一個大隊”和將掩護他撤退

的老部下劉放吾改成孫繼光這樣的謬誤?是否是“筆誤”?

    據新38師的老戰友戴廣德、丁滌勳先生等分析,這不可能是“筆誤”。

因為杜聿明劉放吾兩人並無隔閡,問題出在杜聿明孫立人之間的

“積怨”,而劉放吾不幸被牽連。因為第一次遠征緬甸,杜聿明身為

真正掌有實權的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卻損兵折將,10萬大軍出國

作戰,活著撤回國者只剩四萬餘,損失近五成國內輿論聞之譁然;而非

黃埔出身的孫立人,卻因「仁安羌之戰」救援英軍名揚中外,為杜所忌,

因而故意貶低或抹煞新三十八師的戰功。(※參考關於仁安羌戰役兩則

史實的考證──http://gpanda.bokee.com/3333182.html )   

    比對以上種種史料說明,杜聿明遺著中關於「仁安羌戰役」日軍使用

的兵力的說法是錯誤的。他撇開了日軍包圍英軍的主力,把繞道英軍

之後的日軍一個大隊,當成了仁安羌之役日軍的全部兵力。

另外有關劉團長公子的說法也不盡正確,蓋因孫立人將軍確實親臨指揮

「仁安羌戰役」,部份論述如下:

查閱沈克勤《孫立人傳》p.143-p.158頁,共計引用包含《史林姆將軍

回憶錄》在內的七本著作,證實孫立人將軍確實親臨前線指揮,而且是

「力爭後的抗命作為」。

原本遠征軍司令羅卓英為顧及盟軍友誼,下令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就近率

113團協助英軍,孫立人得知後認為不足一千的國軍,在英軍指揮下作戰

很難發揮作用,在默契、協調不足及語言差異下極易遭到消滅厄運,

便連夜急見羅長官未果。

留守的參謀長楊業孔將軍甚至告訴孫說:「你不知道麼?這一團是送人情

的,以一萬人被圍,一千人何能解救?」

孫立人回說:「我做部隊長的,不能白看著部下去送死!就是去死,我也

要同死,死馬也得做活馬用。」兩人就此從午夜磨到清晨二時許,最後,

孫對楊說:「‧‧,我勢在必行。不合理的命令,不一定要接受,責任問

只有等任務完成之後,再來承擔。」

這時楊參謀長才鬆口:「好吧!你去吧!如果打了勝仗,算你首功。」

,英軍支援火力交孫立人指揮例證,史林姆當面聽到孫立人在無線電話

中與英軍第一師師長斯高特的通話:「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到最

後一人,也一定要把貴師解救出來!」的承諾後,大為感動並下令英軍

第七裝甲旅留在拚墻河北岸的戰車與炮兵部隊,交由孫立人指揮。

這是有史以來英國皇家陸軍第一次奉命由中國將領指揮作戰的先例。

後來孫立人重獲自由的消息傳到英國後,當年被他指揮的英軍戰車部隊

員,還製作紀念牌寄到台灣表達敬意!

,勝利戰訊傳到盟軍總部,史迪威的反應是:「好得很!這傢伙太有種

了,又不怕打仗‧‧,我希望我們有更多的孫立人!‧‧。」

,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於1942年4月20日,致電蔣委員長報告大捷

簡要:「‧‧,現據孫師皓未報稱:劉團經兩晝夜激戰‧‧。查孫師劉團

作戰努力,除獎勵外,謹聞。」

後來軍事委員會論功行賞,頒給孫立人師長四等雲麾勳章一枚,第113團

團長劉放吾六等雲麾勳章一枚,齊學啟副師長及參謀長何均衡等既大功

乙次。

孫立人親自為部屬斷後掩護過橋實證,摘錄新三十八師袍澤葉英周

在《我被孫將軍救了一命》文中所述:

「‧‧‧ 一天,部隊又在一個村落與日軍相遇,立即發生激戰,上級不

久即下撤退命令,要我們朝村邊一條大河退去,英軍已在橋上放了炸藥

‧‧,英軍指揮官唯恐日軍增援部隊抵達,追擊中、英兩國部隊,要求

提早炸橋,意即犧牲中國一個連纏住日軍‧‧,但是孫將軍不准,他怒

不可遏,以英語痛斥英軍指揮官,然後親率一排弟兄留在橋頭,以炮火

掩護我們這批斷後部隊穿越過橋‧‧。我們一連人損失三分之一後,

終於順利通過那座寬約四公尺的水泥橋。在我最後押陣過橋後,孫將軍

問我後面是否還有人,我答說已無,隨後他立即下令炸橋‧‧。

    事後,其他連隊人員告訴我們,孫將軍知道英國人不講道義,恐怕會

犧牲我們一連人,所以他親自站在橋上,英軍不敢犧牲中國的指揮官

孫將軍,我們這一連人才能安全撤出。」

(懋聯文化基金   許逖執筆《百戰軍魂─孫立人將軍》上冊P.146~147)

由上,可知孫立人將軍不僅具備崇高的指揮道德,同時更是作戰有方的

指揮官,而且他的領軍風格向來是身先士卒、臨陣當先,與袍澤同甘苦

共患難,為了部屬的權益甘冒「犯上」指責污名,願和他的長官爭得臉

紅耳赤,絕不後悔的正直軍人。

    要是孫將軍真有「搶劉放吾團長功勞的事實」,早就被忌妒孫將軍的

那夥人大書特書了,絕對輪不到劉團長公子後來的「體會與發現」了。

    況且劉偉民大哥亦曾說過當時年紀小,並不清楚箇中詳情與派系間的

糾葛與脈絡;多年來他會有所不滿,為父抱屈是人之常情,或許

真的是怪錯人,也錯怪人太久了!

    而如果拿劉團長的境遇和另一位被譽為「東方蒙哥馬利」的團長李鴻

中將相比較,後者一家子在台灣的遭遇豈止「悽慘」兩字得以形容!

◎  延伸閱讀  《抗戰中的孫立人將軍》作者简介:孙宅魏,江苏省社会

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副研完员。http://gpanda.bokee.com/3295909.html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vn68&aid=2970180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江陵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緬甸蕩寇志和歷史真相
2009/06/18 07:26
仁安羌一役,孫克剛的「緬甸蕩寇志」書中第二章,並沒有提到劉放吾,而說是齊學啟副師長率領一一三團。事實上是齊學啟率領劉放吾及一一三團馳援,當時不提劉放吾很不公平。一直到後來撤退才提到劉放吾。作者刻意遺漏,此中必有緣故。

個人推測,孫立人一定很憤怒劉放吾沒有盡責,最後大撤退時,副師長竟被日軍俘虜,乃一大羞憤恨事,必然怒斥劉放吾。

劉放吾一直保存著英軍將領 Slim 命令手書,劉偉民據此,似乎在這場戰役,他父親只接受英軍指揮,靠一人單獨領導一團打出來的,他父親要獨居首功,和新三十八師無關。劉偉民為父抱屈可以理解,但是推理實嫌偏頗,在央視拿著 Slim 手書,面對上億人明示暗示孫立人搶功,形貌不敢恭維,心態未免瑣細。

孫克剛到底是不是孫立人親侄子,可能揭鈞教授可以解答。這本「緬甸蕩寇志」,不是正式戰史,不少文學渲染,數字誤差較大。

研究歷史需要嚴格訓練,要有史才和史識,是份全職工作。網路時代,可以集思廣益,分頭搜集補充資料,每人提供一點意見,幫忙找出真相。可能最先應建立資料庫,最簡單是從網路上把所有相關書籍收集好,再找嚴謹負責的文章,討論較有根據,可以避免很多誤會。

對於孫立人將軍的誤解,以及被誇張的戰果,藉網路已經澄清多了。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6-19 23:33 回覆:

您的研究極為深入、中肯!


夜風樓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火力比較
2009/06/18 00:28

雙方火力比較

日軍33師團為甲種師   師屬砲兵一聯隊下轄三大隊   每隊12門75砲(分山砲師與野砲師兩種)   作戰時每一步兵聯隊通常配署一個砲兵大隊    另每步兵聯隊自轄聯隊砲一中隊75砲4門(射程較短)    每步兵聯隊轄三個步兵大隊   每大隊自有92式步兵砲2門(口徑70公釐)   如此推算  214聯隊大小榴彈砲就有22門   尚有破擊砲與單兵用50擲彈筒  

國軍抗戰前陳誠主導編成調整師每師轄砲兵一營75山砲12門因砲不夠只編成二十多個   其他師則配82迫擊砲12門     其但新38師編成在抗戰發生後  已買不到砲  應無榴彈砲

有沒有泡配屬不知   我想沒有  因我服役時用的60迫擊砲叫31式   是民國31年研發完成

生產配到部隊應是民國32年以後   所以劉團可能沒砲其實當時團以下部隊沒砲很正常

但連上有槍榴彈發射器   接上步槍槍管  可打150公尺

75山砲我服役時師砲兵還用   但已改為美造的   我問打過仗的老砲兵士官   說   美造75砲射程9000公尺   日造的他也用過   分兩種   但射程不及美造遠   一種約七八千公尺   一種只五六千公尺    可能是    師團砲用遠的   聯隊砲用短的  


coyote200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歷史比我們想象的難多了
2009/06/16 11:36

我是學工程的,在以前歷史對我來説正如同紫氣東來先生所言,學過、背過、考過,然而接觸到的資料越多越是讓人疑惑到底什麽是歷史事實。

就拿那件獲選“抗戰十大豪言壯語”的孫立人活埋日俘事件來説,最早的消息來源極可能是孫克剛,孫克剛何許人也?一些資料說他是孫立人的侄子,我們想既然是孫立人的侄子,他講的話怎麽會不真實?於是大家不加考證,信了、傳了、引用了,最後弄出個“抗戰十大豪言壯語”。但如果我們看過孫立人自己簽報的新卅八師戰鬥詳報(我有幸看過幾份),就知道孫立人活埋日俘事件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僞歷史。弄出這樣一個謊言出來,到底是捧孫抑或損孫?

所以歷史到底是什麽呢?我們又要怎樣研究歷史呢?

研究歷史就如同偵辦刑案,首先要發現事實,接著纔是據實審判。

審判(歷史評述)最簡單不過了,任誰都可以不同立場對歷史事件提出不同的(輿論審判)觀點。有一句很粗俗但很貼切的話:“歷史是個妓女,只要有需要的就可隨意強奸的”,但如果歷史評述根據的資料不正確,做出來的評論就不可能客觀,歷史研究也就毫無基礎,所以發現事實最爲重要的。

面對許許多多的資料,裏面有僞證的(如上所述的殺俘事件)、有串證的(如那個孫繼光的名號出現在多個文獻裏)、有行使緘默權的(對己方不光彩的事一字不提),是以必須重視材料裏每一個細節對照分析而後纔有可能發現真實。

數字不重要嗎?我認爲很重要,從新卅八師戰鬥詳報中看出孫將軍也認爲數字很重要,正是因爲孫將軍重視數字科學化的管理,部隊才能打勝仗。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6-18 00:44 回覆:

謝謝兄臺的積極補充!

對數據資料特別敏感與執著是理所當然的工程師性格使然,您既是學工程出身的,那我也就必須把您與某些老是盤繞著、堅信,日軍只有一千多、一個大隊‧‧,等等數據的人,做個區隔;畢竟有人是酸葡萄,而您是追求正確數據的工程專業人士,所以必須對您這方面的執著釋懷!

在下之所以說對那個爭議性數據「不認真」,是有我軍事背景上的素養的,大凡正規軍隊作戰,主力部隊均會派出前衛、搜索部隊接敵以探知虛實;尤其是戰力強、求勝意志高的一方,甚且會主動行一切之手段黏住敵方,以待後方主力捕捉戰場契機,進一步實施「消滅敵有生戰力」之行動。

該場戰役的價值,除了前幾篇在下已表達過的觀點不再贅述外,我要說的是一千多、八百多或是一個大隊的兵力當前衛,敢與有坦克、重砲的英緬軍接戰,若無完整慎密的作戰計畫是危險的冒進行為,既然如此也就可以判定其主力部隊已然就在附近,待機發起總攻擊‧‧。

新三十八師第113團(欠),出敵不意渡河攻擊,除欺敵戰術成功外,復又以頑強的戰鬥意志讓日軍出乎意料之外(依過往經驗華軍少有這種表現的),這個時候的前線指揮官難免會產生困惑──莫非援軍單位頗為龐大‧‧。

避免遭到反圍殲,這支日軍必須主動脫離戰場,並為主力部隊偵知真實敵情,以利再戰;至於其主力部隊的兵力為何?也就是先前另一派所認知的單位數量,而在下也八成以上相信是如此的。

在下的觀點就是:因為華軍及時擊潰了前敵,破了這個局,以致於附近敵主力必須保守應對這突然發生的「遭遇戰」,這個時候的八百、一千,一個大隊、兩個聯隊等等的兵力,其實都是一樣的「沒路用!」因為敵情不明嘛!

至於戰報呢,說實在的古今中外多有不實之處,因為兼有欺敵、表功、心戰與振奮己方民心士氣之用,也多不深究,還是老話一句,各國「從沒兜攏過」,參考即可。(二戰末期在戰鬥機上裝設同步攝影槍的戰果統計屬例外)

以上就是在下對於「仁安羌大捷」,敵、我兵力在數據上「不認真計算」的淺見。

而所謂“抗戰十大豪言壯語”來自何處,尚祈兄臺指引為禱!


江陵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預設立場
2009/06/13 23:30
嘯狼的巢穴「仁安羌作戰小考」(2009-04-21) 一文有得有失。優點是把作戰部隊搞清楚,核對比較可信的日本戰史。缺點似乎預設立場,有些話不太公允,比如:

1.「可見與日軍作間部隊主力作戰的實為英緬軍。」
2.「國軍新編38師113團在18日攻擊時,當面日軍只有高延大隊第9中隊約200人。」
3.「此戰並未影響整個第一次緬北作戰的進程。」

個人認為:
1. 國軍任務不在尋捕殲滅日軍主力,目的是要成功救出士氣渙散的英軍。
2. 看了兩次日本戰史,看不出是200人。能找到日軍弱點痛擊,豈非指揮官的智慧?
3. 一個團不可能改變緬北作戰大勢,更不是這次作戰的任務。

接戰之時,日軍數目不可能上萬,也不至於只有一千。這場戰役重要是精神鼓舞,証明給世人看,國軍能以少數兵力擊敗強悍日軍,救出數倍盟軍,中國軍隊能打一流硬仗。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6-14 16:26 回覆:

謝謝您進一步剖析,在下的心得同您極貼近!

但不知該文定稿於何時,或許亦可尋出一些端倪哩!


coyote200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不因人(五毛黨)而廢言
2009/06/12 17:58
五毛黨什麽意思我當然知道,這位仁兄是不是五毛黨不得而知,但基本上這篇考證不似從網上抄來的,其考證也有註明出處,讀者可以自行印證,爲了賺個五毛而做這樣的功課,頗不划算是不?
觀其考證,日軍戰鬥序列有了,戰鬥過程有了,這些基本都與樓下提供的資料相符,故實際態勢是日軍荒木部隊在仁安羌之南,作間部隊穿插至仁安羌英軍之北,完成合圍態勢,如荒木聯隊行動快些,則英軍早已被殲滅。劉團解圍戰鬥,日軍接戰的只有214聯隊,劉團在北英軍在南,南北夾擊,後英軍受到德重大隊側擊潰敗,賴劉團渡河奮力衝刺將214聯隊逐退至仁安羌之南而解英軍之圍,我手邊的資料也講的是同樣的事情。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6-12 22:51 回覆: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孫師劉團在仁安羌能以千餘之眾「擊潰」十倍之敵,解英緬軍之圍是極為不可思議的,因為對比當年日華兩軍的戰力,怎麼算都無此勝算。

遠征軍序列中公認最具戰鬥力的200師戴安瀾部,若不算入其他支援火力的話,和日軍的戰力比、戰耗比約為一比一,其他則部隊尚難達到此一水平;至於新38師,雖然在軍政部的戰技比賽中總成績居冠,但是在編成時最具戰鬥力與戰場經驗的稅警第一團(原賈幼慧部),並沒有被編進新38師,且新38師成員多是在雲南招募的新兵,雖經孫立人精心的訓練,但比起新22師來說,欠缺的就是戰場經驗的洗禮。

以日軍在華的作戰經驗,搭配航空與砲兵支援,常常一個大隊就敢挑戰華軍一個師,進行大會戰時也常常以五、六個師團的兵力就與華軍二、三十個軍甚至更高的兵力對陣,況且他們還是「客軍」,完全沒有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緬甸戰場,對兩國軍隊而言都是全新的體驗,都是「境外作戰」,比的是硬橋硬馬的體能戰技、戰鬥精神、戰術指揮、兵力、火力運用‧‧。

日軍在仁安羌算是犯了輕敵躁進的大錯,就像後來的中共人民解放軍兵敗古寧頭一樣,以為對手想當然爾「一觸即潰」,卻沒料到會有華軍敢來攖其鋒、捋虎鬚。

一心只想纏住英緬軍,俟主力跟上以進行圍殲的日軍,被即將到來的勝利沖昏了頭,雖然挨了華軍一記大悶棍,但終究是訓練有素,仍能組織幾場逆襲與反逆襲作戰;然而當面之敵出乎意料外的頑強,卻也迷惑住了日軍的經驗與判斷,在敵情不明下主動脫離戰場,應是當時最妥適的決定!

部分研究軍史的朋友,往往將自己制約在數字上的比較,卻忽略了「人」的心理素質在戰場上其實是無限大的,尤其是在兩軍激戰對陣的時候;而出敵意表效果亦宏,例如中國古代三國時期孔明擺出的「空城計」就是其一。

仁安羌一役若再推延、糾纏一、二日,待日軍主力跟上後,對英緬軍和華軍而言是極其不利的,或許歷史將要改寫也說不定;至於說孫師劉團以一抗八或以一敵十,在下的態度是「不認真的」,蓋不論古今中外,戰爭時期的戰報本來就會有「誇張、欺敵」的成分在,而敵我雙方也「從來就沒兜攏過」。

在下之所以推崇「仁安羌大捷」關鍵在:

1.他是中英南京條約百年後中國軍隊首次在國境外救援英軍的首場勝戰。

2.他是在不被看好下打勝的。

3.他確實是出敵不意以弱擊強的。

4.他同時向東洋人與西洋人證明中國軍隊是能打仗的。

5.他鼓舞、振奮了全中國人堅持抗戰建國的信心。

6.‧‧‧‧‧。

至於16,17,18,19甚至其後日軍到底會有多少人增援,本來就只是參考,畢竟誰會甘心向對方示弱呢?

就以2006年台北城的「紅衫軍圍城」,2009年「五一七遊行」為例,藍、綠雙方和媒體、警方,對實際參與人數的估算就從沒接近過,吵來吵去的那又怎樣?

謝謝您不吝造訪與指教,歡迎多多交流!


coyote200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參考另一篇考證文章
2009/06/12 11:14

參考另一篇考證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a676d0100d92r.html

日軍仁安羌當面只有作間部隊(214聯隊,欠第一大隊)約三千人,33師團主力尚未趕到,聯軍是英軍七千加38師劉團一千共約八千人,英軍出動戰車火砲與劉團南北夾擊,我們說劉團以一千兵力擊潰十倍日軍是吹噓得兇了一點。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6-12 15:27 回覆:

謝謝您的補充,資料頗為詳盡!

該文中有大陸網友留言,轉貼如下:

新浪网友

2009-04-27 17:07:30

又是一个五毛党!!!

聽說大陸網路上所謂的「五毛」,另有他意,不知大兄知否?


植物(晴晴--好可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你為榮
2009/06/12 09:24

孫將軍會以有你這樣的粉絲為榮!

或許成立個孫將軍粉絲協會,一起來寫孫將軍的一生傳紀。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7-17 22:01 回覆:
曾有此意,但不具代表性,故不敢登高!

江陵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包圍仁安羌日軍數目
2009/06/11 10:11
以下摘錄日本防衛廰著作要點:

「先是由作間大佐(上校)部隊(下轄若干大隊)截擊英軍,包圍於仁安羌附近,因為奇襲頗為成功,櫻井師團長決定集中力量,殲滅英軍。增援工兵第26聯隊,步兵第214聯隊第1(德重房夫)大隊。

4月18日作間部隊陷入苦戰,19日拂曉,作間部隊遭到南北夾擊苦戰,剛趕到的德重大隊側擊,戰局改觀,敵(英軍)丟下武器車輛全數潰逃。此間,敵為掩護主力撤退,不僅不放鬆攻擊,反而增強兵力。好像是中國軍的一部(新編第38師的一部約1000名)來援。

20日拂曉,原田、荒木兩部隊參加戰鬥,但是敵已退卻。」

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 -- 緬甸作戰 (上)
日本防衛廰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譯。北京中華書局, 1987 年出版。
第五章 完成攻占緬甸 -> 仁安羌殲滅戰, pp. 94 - 97。
...........................................................

按以上的描述,絕不只有1000日軍,杜聿明是個不老實的「戰犯」。

coyote200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紫氣東來先生
2009/06/10 17:26

1、我聽説錯了,聽説應該是“共軍遊擊隊”。

2、“我”劇是文藝創作,這點大家都同意。

3、“我”劇播出後,大陸民間尋訪滇緬古戰場、甚至組團赴印拜謁蘭伽公墓形成一股風潮,不能說這不是“我”劇的貢獻。

4、歷史教科書是政府希望你知道的所謂的事實,我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早就丟了,你還抱著?如果能收集大陸自49年至今的所有高中歷史教科書排成一列,我想我們會大開眼界。

5、你的歷史教科書圖像露出了一個“皖南事變”的標題,對於“皖南事變”教科書可有新的説法?

6、如果“我”劇中或者將來那天電視劇中能允許蔣介石以正面形象出現,或至少是就事論事,我就相信大陸是不需要偉正光也能河蟹的推出任何觀點的電視劇。

7、大陸的確是抗戰主戰場,但國軍是抗日主力的事實在過去是受壓制的,持有國軍抗戰相關文獻在過去是不被允許的,抗日老兵因歷史問題在過去被鬥被整都是事實,改革開放初期大陸對國軍抗日研究的材料主要來自臺灣,這也是事實,當然近幾年是比較好,有許多單位在做有系統的收集,研究也有比較多的獨立創見。

8、傅作義立的碑不算什麽,當年被毀的碑、被掘得墳太多了,新一軍廣州白雲公墓是最好的例子。

9、臺灣對敵後戰場的研究十分貧乏,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因大陸對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十分巨大。

10、“國軍將領回憶錄”有其真的部分也有其僞的部分,只是多與少的問題,抗日部分因與共軍牽涉較少,事實較多,内戰部分就不好說了,想想堂堂一位將軍為文稱自己服務多年的陣營為僞軍、偽政府(有些人甚至還有妻子兒女身陷僞陣營),對解放軍則大肆歌頌,若非人格分裂則必然是背後有一支黑手在指導寫作。當然如果拿這樣的東西和解放軍戰史印證,那一定是節節相符。



江陵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鳳凰大視野
2009/06/10 13:01
根據「鳳凰大視野」三月份所作的「中國遠征軍」專題:

http://www.youtube.com/profile?user=chinefr&view=videos&query=%E8%BF%9C%E5%BE%81%E5%86%9B

抗日滇緬國軍公墓和紀念碑的狀況,以及遠征軍老兵的淒涼,令人難過。許多觀後註記,可知一般人的偏見和無知。

紫兄的話有的很有道理,近年大陸現代史研究比以往客觀多了。至於保存紀念碑和陣亡國軍將士公墓,沒必要過度美化。傅作義所題的字,極可能早被毀掉後重新翻修。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