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1 11:28:10瀏覽1414|回應9|推薦25 | |
中國時報 2011.04.11 天堂不撤守-公益組織需理性監督,也需熱情鼓勵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陳長文 從伊朗巴姆城地震、南亞海嘯、汶川地震、緬甸風災,乃至莫拉克風災的重建,歷年來紅十字會一直小心翼翼,嚴謹地希望扮演好國際人道救援組織應有的角色與功能。無論我們是不是紅十字會國際聯合會的會員,多年來來自台灣二千三百萬民眾的愛心,早已暢行無阻地透過紅十字會傳遞到世界各地,就像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成員,但絲毫無損台灣是個愛心滿溢的國家一樣。 這次日本賑災行動,從一開始有網友發表紅十字會不是國際聯合會的會員,無法把錢送到日本紅十字會,呼籲民眾不要把錢捐給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其後又有連署要求紅十字會立即把募到的款項一次全部捐給日本紅十字會,甚至要求紅十字會暫停募款、號召捐款人集體到紅十字會退款等。一波接著一波,再加上地下電台的渲染與少數民意代表推波助瀾,讓原本單純的人道救援工作,失去應有的理性,以及可能的討論空間。 對有些人來說,看到紅十字會募集到許多錢,但對紅十字會來說,我們看到的是捐款人的託付以及正在受苦民眾的希望。有人認為「快」最重要,有人認為「彰顯台灣民眾的愛心」最重要,也有人希望紅十字會可以清楚明確地告知錢到底幫了多少人、援建了多少棟組合屋、蓋了幾間學校…。這些都是捐款人急切希望可以最有效幫助受災民眾的心意,我們不僅感同身受,也努力希望可以做到。 雖然每次賑災經驗都有所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經驗中累積一定的判斷能力。例如當災難發生時,第一階段的緊急救援工作往往最容易觸動民眾的愛心,急切地希望把錢、把人、把物資送到第一線災區,事實上,這段期間的經費需求相較於災後重建階段,可能連十分之一都不到,甚至更少;而復原(臨時組合屋)階段因為是過渡時期,很多資源不願意投入,因此,短缺更為嚴重。以莫拉克風災為例,紅十字會是唯一提供臨時組合屋以及營區收容安置援助的民間團體,而當進入災後重建時,其投入經費更是數十倍於緊急救援階段的需求。 是以,捐款是否應該一次全部撥付,絕對是可以討論的議題,但紅十字會被冠上「暗槓」、「扣住捐款」、「挪做他用」,甚至因此而否定紅十字會募款的正當性,則嚴重扭曲了事實。過去,如果規模較小或募款金額不高的災難,紅十字會也曾採取一次撥付的方式,但若災難規模很大、災後重建工作龐雜,則會依據受災國政府的執行力、當地非政府組織的動員力、我方在當地的可用資源以及是否具有語言優勢等因素,綜合研判災情訊息,再做出妥切的資源分配。做愛心,尤其是跨國的人道援助,除了錢,還需要更多的方法與配套措施,緊急救援、收容安置、災後軟硬體重建,每個階段對災民來說都同等重要。 過去紅十字會的作法,憑心而論是得到捐款人的認同的,所以在歷次重大災難中捐款金額與人數才會不斷地增加,以致於我們也深信這是對捐款人最好的交代。經過這次事件後,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與學習,面對網路新世代來臨,一切講究速度,因此,紅十字會不僅救災行動要快,對於款項運用規畫也必須更快速掌握,而對於捐款人的意見也要更快速回應,才能與時俱進。 據中國時報最近的問卷調查顯示,有將近一半的民眾對於國內慈善組織沒有信任感,這是何等嚴重的慈善危機啊?紅十字會是國內最透明、公開的民間組織之一,歷年來各項工作計畫、經費支出、專款流向都透過新聞發布、年報、紅十字會訊、專案報告等資訊向社會大眾公開揭露,辛苦累積多年的信任,常常也難敵不實謠言的惡意攻訐。筆者在此衷心期盼,希望公益組織可以在各方理性監督下,共同營造一個正面、熱情的公益環境,才能讓台灣民眾充沛的愛心不要被澆熄,可以持續發光發熱。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