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930年儲銘製、任淦庭刻朱泥「無垢壺」
2020/03/18 17:54:36瀏覽1357|回應0|推薦0

1930年儲銘製、任淦庭刻朱泥「無垢壺」

2020. 3.17 陳宗嶽 寫於台北

 

16.5公分長、12公分寬、14.5公分高

底款:「儲銘」

壺身銘:

方而渾圓,空而常盈,法以長歌,春可滿壽。淦庭。

 

摹西周中期(學者之後認為應屬晚期)期毛公鼎銘文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是三蹄足青銅鼎,因作器者叫毛公而得名(毛公是周宣王的叔父),是中國最著名的鼎器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縣。內壁銘文共499字,是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銘文記載了西周晚期的歷史,尤其是周宣王在公元前 9 世紀的治理。現存最早拓片是毛公鼎的全形拓拓本,出自清咸豐、同治年間。

  在陳鳴遠「無垢壺」出現於拍場前,我會稱我這把收藏近二十年的儲銘製壺為「四方圓角朱泥壺」。但是陳鳴遠「無垢壺」一出,這把儲銘製、任淦庭刻的「四方圓角朱泥壺」也只好跟著改稱朱泥「無垢壺」,但是,經向潘春芳教授請教之後,他指出應該稱為「傳臚壺」,同時稱許此壺是「難得的精品力作」。

 

陳鳴遠「無垢壺」造型源於方斗,四周以圓角處理,方形圓角。唇邊厚實,壺蓋穹起嵌於其中。此壺方中有圓、圓中寓方,比例均勻,珠圓玉潤,工藝精湛。壺身鐫刻銘文:「是名無垢,置諸座右,為斐老道兄。鳴遠」

 

  陳鳴遠,有鳴遠、鶴峰、鶴邨等字號,詳細生卒年不詳,活躍於清代康熙年間。他所製之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又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在清初時候,已經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有評論家認為,他上承明代精萃以及時大彬的紫砂正統,下啟清朝開始的新局面,在紫砂發展史中居功厥偉。只是名氣大,仿製自然多。據說早在雍正年間,市面已經有仿冒陳鳴遠的紫砂,更甭論之後的仿作了。

 

  那問題來了,這不是清初陳鳴遠的「無垢壺」嗎?為何1930年的儲銘也會做呢?只有兩種可能:

  其一,這把陳鳴遠的無垢壺是仿古壺名家儲銘製作的。

  其二,儲銘當時曾經看到、上手過這把壺,所以根據陳鳴遠的「無垢壺」製成他自己的「四方圓角壺」,還特別用難以成形的朱泥來製作,顯示他的技藝更高超。

  因此,結論就是:依據這把1930年儲銘製、任淦庭刻的朱泥「四方圓角壺」和陳鳴遠的「無垢壺」有著完全相同的構想造型來評斷,現在存世的這把陳鳴遠「無垢壺」一定和仿古壺名家儲銘有密切關聯,只是何種關聯?有待來日釐清。

 

  儲銘的「無垢壺」作工飽滿、泥質異常細緻艷麗,是儲銘壺藝最巔峰時的作品,屬少見的高檔朱泥。壺上銘文為紫砂廠開廠七老之一的任淦庭所刻,屬罕見的朱泥好壺。

 

※任淦庭(1889-1968年),紫砂七大藝人之一,近現代陶刻宗師,宜興陸平人,字缶碩、號石溪、缶石、一孤、聾人、左民、左道人。出身書香世家,15歲(1905年)經邵雲如介紹,師從金石書畫家盧蘭芳,藝成後任吳德盛公司技師,雕刻作畫謀生,吳德盛公司製品上的“陶”或“企陶”落款多為任淦庭所刻,以“陶”為主的有“跂陶”、“歧陶”、“企陶”、“潛陶”等,以“石”為主的有“漱石”、“漱石氏”、“缶石老人”、“石溪”、“缶碩老人”等,以及"缶碩"、"淦庭"、"友竹"、"松道人"等刻款,早期用“跂陶”頗多,晚年用“缶碩老人”。

 

  *儲銘(1881—1937),江蘇宜興西鄉盛塘橋人,生於龍溪山,初名臘根,號大匠巨人、龍溪山人,以製牛蓋洋桶壺出名。

 

  15歲至宜興蜀山,拜當地製壺藝人為師,研習書畫、陶刻,因天資聰慧,勤奮好學,猶善製壺,20歲後即以製作紫砂洋桶壺成名。1906年被上袁“藝古齋主人”趙松亭聘為技師,善製仿器。清宣統年間,儲銘受聘於「陽羨紫砂陶業公司」,專門製造高檔拋光鑲銅的外銷紫砂壺,因工藝精湛製作嚴謹,榮獲「南洋勸業會」優勝大獎。

 

  1930年代後,儲銘的聲名更盛,許多公司商號皆向其訂製紫砂壺胚,尤以洋桶壺最受歡迎,而被時人稱為「洋桶王」。

 

  1933年,儲銘應顧景舟的父親顧炳榮之邀,赴其家當客師,製壺兼傳授顧景舟壺藝。儲銘花費二年時間,將其拿手壺款「洋桶壺」、「矮石瓢」、「掇球」、「如意仿鼓」......等,傾心傳授,由於儲銘製壺一絲不苟,講究泥料配置與工具製作,顧景舟早年就嚴守師訓,在泥料配置與工具製作上下功夫,奠定了顧景舟成為一代紫砂大師的基礎技藝。

 

  至於有人稱:「1935年顧景舟鐫刻《龍溪山人》印章相贈,始更名《儲銘》」,(註:2017-08-01 由 樂動達人 發表于文化,原文網址:https://71a.xyz/qaQNp4)此說有些風馬牛不相及,顧老一生未承認儲銘是他的老師,因此只能說曾在儲銘那受習過製壺工藝,至於刻印相贈則有牽拖太遠之感。一把任淦庭刻、儲銘製大牛蓋洋桶壺,蓋款:儲銘,底款:龍溪山人,壺上銘文「庚午(1930年)仲冬為右任先生淦庭作」即否定了此種說法。

 

  晚年曾受收藏家之邀,在上海製作仿古器兩年,後因世道變故,嗜酒成性,1937年逝於西鄉家中,其代表作有洋桶、矮石銚、合菱、線圓、扁腹、德鐘壺等。

 

 

※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是三蹄足青銅鼎,因作器者叫毛公而得名(毛公是周宣王的叔父),是中國最著名的鼎器之一。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縣。內壁銘文共499字,是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銘文記載了西周晚期的歷史,尤其是周宣王在公元前 9 世紀的治理。現存最早拓片是毛公鼎的全形拓拓本,出自清咸豐、同治年間。拓片形態自然逼真,立體感強,是珍貴的全形拓作品。拓片原 為陳淮生(1928−1962 年)舊藏,上有羅振玉大篆題端,異常珍貴,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鼎在周代(大約公元前 1046年−公元前256年)被廣泛用作祭祀器皿,並成為統治階級的象徵。此鼎是最知名的鼎器,最初為毛公所有,內壁銘文共499字,是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銘文記載了西周(約公元前 1046年−公元前771年)晚期的歷史,尤其是周宣王在公元前 9 世紀的治理,其叔父毛公作為政府首腦的職責,以及對毛公所賜榮譽和獎賞清單。

銘文原文:

  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覲於文武耿光。唯天將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屬謹大命,肆皇天亡,臨保我有周,丕鞏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將曷吉?跡跡四方,大從丕靜。嗚呼!懼作小子溷湛於艱,永鞏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肇經先王命,命汝我邦,我家內外,憃於小大政,甹朕立,虩許上下若否。寧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寧,虔夙夕,惠我一人,擁我邦小大猷,毋折緘,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國,俗我弗作先王憂。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於外,專命專政,蓺小大楚賦,無唯正聞,引其唯王智,廼唯是喪我國,歷自今,出入專命於外,厥非先告歆,父歆捨命,母又敢專命於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緟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於政,勿雝建庶口。母敢龏槖龏槖乃侮鰥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於酒,汝母敢墜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畏不賜。女母弗帥用先王作明刑,俗女弗以乃辟

王曰:父歆,已曰及茲卿事寮,大史寮,於父即君,命女攝司公族,雩三有司,小子,師氏,虎臣雩朕褻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專卅,賜汝秬鬯一卣,裸圭瓚寶,朱市,悤黃,玉環,玉瑹金車,繹較,朱囂弘斬,虎熏裹,右厄,畫鞴,畫輴,金甬,錯衡,金童,金,涑燢,金簟笰,魚箙,馬四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旂二鈴,易汝茲關,用歲於政,毛公對歆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

 

  據賀世明考證,《毛公鼎》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陝西岐山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發被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所挖掘,北京永和齋古董商蘇兆年、蘇億年兄弟聞訊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輸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密藏於西安。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便把鼎內銘文摹繪成雙鉤圖,寄給浙江嘉興名士徐同柏,寫了《周毛公鼎考釋》文章。

  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手中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後,其孫陳孝笙於宣統二年(1910年)以萬兩白銀將鼎轉售給兩江總督端方,後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此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勝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5萬美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此鼎則藏在上海寓所未能帶走。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購得此鼎,日本人無法查知它的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我把它託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之後葉公超被日本軍方逼問時堅持不供出《毛公鼎》的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

  葉公超被釋放後,於1941年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佔,葉家托德國友人輾轉將鼎運回上海。後來因生活困頓而將鼎典押給銀行,但巨商陳詠仁出資贖出,使《毛公鼎》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年陳詠仁將此鼎捐獻給國民政府,次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

1948年,大量故宮珍貴文物隨中華民國政府至臺灣,此鼎亦在其中,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近年來與翠玉白菜、肉形石並列合稱民間版的「故宮三寶」。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3210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