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26 15:30:00瀏覽2335|回應0|推薦0 | |
令人一見傾心的清代「銀台醉客」 2019.5.27 陳宗嶽 修稿於台北
這把收藏近二十年的朱泥壺,上手的感覺有「宛若凝脂」的如玉感,燒結堅實的壺身與壺蓋輕觸會發出金石聲,加上工藝非凡的筋紋六瓣菱形壺身,都標記著這把水仙花瓣壺的不凡!尤其日本著名紫砂壺收藏家奧蘭田又為它取了個仙氣十足的美名~「銀台醉客」,因而更是令人為之傾心!
六年前在我寫收藏心得時,市場上幾乎看不到現代的類似壺形。今天,再瀏覽網路,這樣類似的壺形已有近十把,說明了這壺形的石膏質的擋胚外模已經做出來了!但是這些現在做的壺形都過於臃腫,沒有老壺的輕靈感。土質也是現代的拼配土,真是相去也何止是以道里計!
日本人奧蘭田在他所寫的陽羨茗壺圖錄(共二冊,光緒二年著,1878年在日本初次印行)中刊有選自東瀛收藏的紫砂壺三十二把,以線描圖繪其造型,並拓印銘文及印章,名為“注春三十二先生”,其中即有這把「銀台醉客」。
奧蘭田所寫的陽羨《茗壺圖錄》以中國的《陽羨茗壺系》等著作為藍本,目次上分14章,並有茶壺圖錄32幅。分上下兩冊,上冊為文,文後有壺圖8幅;下冊刊壺圖24幅。名為“注春三十二先生”的壺綠中,紫砂質的有29件、白瓷的2件、古錫的1件,因此實有紫砂器29件。著作中記敘了陳鳴遠、李仲芳、許龍文、楊彭年等名家的作品。書中還詳細記載了茶壺的樣式、泥色、尺寸、款識。據考證,這“圖錄”所錄的藝人,都是明末清初的,與紫砂茶具東渡日本的時代大致相符。
《茗壺圖錄》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作者以自己獨特的審美理想去欣賞紫砂藝術。他衡量茶壺優劣的唯一標準是技藝製作。也就是重視壺藝自身的價值。
因此,他在書中稱:“余于茗壺嗜好成癖焉,不論狀之大小,不問流之曲直,不言製之今古,不說泥之精粗,款之有無,敬有適於意者輒購焉藏為把玩。”一次他養病於注春居,既而少愈禪恬身閑,忽雅興寄懷,草草起筆先錄我之所有,並及諸友所藏,編為畫錄,他把所錄三十二把的圖譜稱之為“注春三十二先生肖像”。
包括:梁園遺老,鶴髮神人,獨樂園丁,蕭山寺隱,臥先生,出離頭陀,傾心佳侶,藏六居士,淩波仙子,方山逸士,陶家佳友,跌坐逃禪,儷蘭女史,帝鄉仙馭,儒雅宗伯,鐵石丈夫,銀台醉客,繡衣御史,一枝棲隱,老朽散人,浴後妃子,臥輪禪師,紅顏少年,采薇山樵,連城封侯,壽陽公主,用拙迂生,風流宰相,逍遙公子,斷腸少婦,漁童樵青,陶家佳友。
這把比「水仙花瓣壺」細緻許多的「銀台醉客」,三十多年前台灣宜興壺最瘋的年代,一位棒球明星花了新台幣二十五萬元收藏了一把,之後也只在圖錄上看到一把,製作年代約在清初至清中期。近代宜興製壺名家仿製了一些,十年前人民幣就要三萬元左右,但是,只像“殷尚”款的紫砂水仙花瓣壺,不像“注春三十二先生”壺錄中的「銀台醉客」。
另外,因為手工製作上的困難,「銀台醉客」多為紫砂,少有朱泥的,而我這把為雙層泥,外層為朱泥,內層為紫砂,我推想是為了「成型燒製時不致變形」的考量,這也是今天市場上所能看到的唯一一把雙層泥的「銀台醉客」。
在5月25日完成初稿之後,26、27兩日接連向朱可心大師高足、南京藝術學院的潘春芳教授請教:我以為壺流裡面沒有紫砂層,所以推定都是朱泥作的。壺把沒有缺口所以當成全朱泥。壺身裡的紫砂層有一定厚度,朱泥也有一定厚度,因此認定是以雙層泥的製作手法來製作這壺。壺蓋的雙層泥只有在表層是朱泥,表層以下全是紫砂,則很有化妝土的味道,綜合以上我稱之為「雙層泥」。潘春芳教授則認為:朱泥的燒成收縮率為16%,紫泥卻是10%。因此壺嘴和鋬不可能是全朱泥,否則不待進窯便脫離了。另外,壺身裡的紫砂層有一定厚度,朱泥也有一定厚度,這是因為製作時要用工具理清輪廓線條,塗薄了會露出基泥的紫砂色,這種工藝陶藝界俗稱“化妝土”,也可叫“陶衣”,此種手法如你所說可提高成品率。其中,潘春芳教授點出的「朱泥的燒成收縮率為16%,紫泥卻是10%」已經直指問題所在。因此我提出:這「銀台醉客」的朱泥層厚度超過一般採取薄層沾染的“化妝土",因而可以稱這把「銀台醉客」穿了一層厚朱泥的“陶衣”。最後再次謝謝潘春芳教授的指正,這釐清了我多年心中的疑惑。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