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29 15:53:11瀏覽2737|回應1|推薦2 | |
不遑讓其師顧景舟的「高海庚雙線竹鼓壺」 2019.3.29 陳宗嶽 寫於台北
長17公分*寬12公分*高9.8公分。 底款:中國宜興 蓋款:海庚 20年前,收到一把大約是1970年高海庚製作的「雙線竹鼓壺」,後來和老友小余在1987年收到的顧景舟製於1957年的教學用「雙線竹鼓壺」做比較,發現高海庚製作的「雙線竹鼓壺」不僅不遑讓其師顧景舟製作的「雙線竹鼓壺」,在壺體的氣勢上更有超越之勢,當下直覺的感受就是:在「雙線竹鼓壺」這款壺型上庚海庚「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只是這終究只是我們的評比心得,他人不見得會認同。 直到2016年,看到徐風寫的“布衣壺宗顧景舟傳”的記述,這才發現身為一代宗師的顧景舟早就對他這位嫡傳弟子高海庚有著:「前途無量!將來能夠超越我的人就是高海庚!」如是評價,其中就包括了這款「高海庚的雙線竹鼓壺」。 1964年,時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師的張守智,帶著一名學生到宜興紫砂工廠實習、創作。之前,高庄教授曾經多次向他描繪顧景舟其人其事,仰慕之心自然殷殷。顧景舟身邊的徒弟很聽話,都在努力學藝。高海庚無疑是徒弟中的翹楚,顧景舟一點也不掩飾自己對高海庚的認可。當時,高海庚製作了一把「雙線竹鼓壺」,顧景舟拿來給張守智看,說:「此人前途無量。」~“布衣壺宗顧景舟傳”第204頁。 1982年9月25日,一個涼爽秋夜,在馮其庸家的書齋,顧景舟面告馮其庸:「我的傳人就是高海庚。我的技藝已經全部傳授給他了,將來能夠超越我的人就是高海庚。」~2015年8月南京市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徐風著,“布衣壺宗顧景舟傳”第265頁。 為此之故,特地重新拍攝這把「高海庚的雙線竹鼓壺」,同時因為好友小余收藏的「顧景舟在1957年製作的『樣品』雙線竹鼓壺」在2015年經由友人帶給唐斌杰等製壺名家鑑定後轉讓給了一家電纜公司(推測是「中超電纜」控股子公司宜興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因此只得找出16年前拍攝的這把「顧景舟在1957年製作的『樣品』雙線竹鼓壺」照片做比對,也算是讓顧景舟與高海庚這兩位傑出的師徒在紙上作一番技藝的切磋,讓識者更能體會「雙線竹鼓壺」的精氣神所在。
高海庚 高海庚(1939年~1985年12月12日),1955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品,跟隨顧景舟學藝初露才華。1958年開始帶領藝徒,1960年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陶瓷設計一年,對其一生的陶藝創作產生重要的影響,他還成功的試製出紫砂注漿泥工藝方法,開拓振興了紫砂用途的新門類。 1972年調到陶瓷公司生產技術工作,組織考察並參加研製新品開發,除了聘請專家、教授講學之外,另籌畫在各地舉辨宜興陶瓷展覽,諸多精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 1979年回到宜興紫砂廠,從事設計並負責生產技術工作,創作了集玉壺、扁竹提樑壺、北瓜提樑壺、雙龍提樑壺、水浪壺等。1981年人任紫砂一廠廠長,發表”藝壺的繼承與創新”論文。 1982年赴日本愛知縣等地作陶瓷技術考察,回國後開始積極提高紫砂藝術的地位,吸引了海內外收藏家和經營者,逐漸將紫砂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尤其1982年9月在北京故宮端門舉辦宜興紫砂陶匯報展,引起中國藝術界的震動。 其非常重視紫砂技術隊伍的梯隊培育建設,開辦初級、中級、高級技術培訓,立意培養技術中堅,使一大批技術骨幹得到晉升。開設特藝斑,由顧景舟任技術總輔導,學習自製古壺名作,並親自教授傳統造型分析,探討創作新品的評解。 同時廣泛開展紫砂陶藝界和書畫、文學、藝術界與其他工藝美術行業名家的交流活動,聘請學院專家、教授與紫砂陶人合作,共同切磋,使紫砂技藝達到新境地。 其一生酷愛陶藝,熱愛美術設計,在繁忙的紫砂廠企業管理工作之餘,還設計了臥虎壺、追月壺。1985年去江西景德鎮陶瓷院講課與楊水善、張守智、韓美林、鄧白、莊稼等著名專家一起開課,講授紫砂陶器皿造型,受到極大的歡迎。 1985年12月,為維修隧道窯日夜忙碌,又逢大雪酷寒,身患重感冒仍到廠值班召開技術人員會議,因過度勞累,心肌炎復發,於12日病逝,除了全國各地陶藝界的唁電如雪片,出殯那天的送行隊伍也連綿不絕。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