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03 17:55:10瀏覽2429|回應0|推薦1 | |
朱可心紫砂四方隱角竹鼎壺 2019.5.3 陳宗嶽 寫於台北
高12公分、長7公分、寬12公分;「凱長」底款、「愷大」蓋款。
壺身刻「『漢永建元年』款與『永建元年月』碑刻,『梅花』圖與『潛陶氏并刻』」 朱可心1904年10月出生,1917年虛十四歲拜紫砂藝人汪生義為師學藝,1924年二十歲,結束學藝生涯,開始獨立工作,壺藝初露鋒芒。1927年受聘於江蘇省立宜興職業學校窯業科,任工場教員。取「虛心者可師也」,「壺中杯水可以清心」之意,自改其名為「可心」。因此在1924~1927年間使用凱長印章,屬其20~24歲左右的作品,此件紫砂四方隱角竹鼎壺即製於1924~1927年間。 朱可心大師嫡傳弟子潘春芳教授說:「此壺原來名稱為『四方隱筋高竹鼎壺』,是傳統造型壺,當年朱可心家庭的柴米油鹽開支全靠製作它來支撐。另外還有一款是矮竹鼓壺。」由此可知,1925年朱可心21歲時與洑東鄉周墓村莊順娣結婚後,至1927年長子澤華出生、1929年次子朱小華出生的這一段期間,壺藝鋒芒初露的朱可心曾經以這款『四方隱筋(角)高竹鼎壺』為製作的主力壺型。
邵宏俊(1882-1942年),號潛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宜興潛洛人,出身貧寒,15歲師從紫砂名師陳伯亭,學習陶刻,他刻苦勤奮虛心好學,藝成後,為紫砂實業家趙松亭陶刻仿古器。1911年之後,邵宏俊技藝日趨成熟,他開始以“潛陶”名號署款,此款有自己是“潛洛陶人”之意。後邵又被鐵畫軒及利用公司聘為技師。1915年,宜興利用公司在美國巴拿馬賽會上獲獎的紫砂器上就有“潛陶”的銘文。他一生中在鐵畫軒工作的時間最長,鐵畫軒款的傳器也最多。1942年病逝,享年60歲。其傳器有柿子提梁壺、帽筒、筆筒、六方竹鼎壺等。
※「四方隱角竹鼎壺」的源起 四方隱角竹鼎壺是范大生的成名作,被紫砂後人捧為圭臬。1915年宜興利用公司成立,范大生(承甫)被聘為技師,當年即創製"四方隱角竹鼎壺",並參加巴拿馬國際展,獲得優等獎狀。此壺由從趙松亭1881年創作的“隱角竹鼓壺”演化而來,而趙松亭的壺是從范章恩的“竹鼓壺”演變而來。竹的造型通貫全器,壺身、蓋皆作四方隱角,流、鈕、把塑以竹節,筋紋肌理極富層次變化,如竹之蒼勁挺拔,生氣盎然。在形體和輪廓上,方圓寓合,線條直曲並蓄,在鮮明的對比中,運用線、面、體等平線的過渡與銜接,獲取壺體的曲張與協調。壺頂與壺鈕上的竹節和竹葉的生動摹寫,讓整個壺體跳出了一般茶壺的窠臼,有一種淩虛的優雅之感。壺之四方體上每個棱角被消磨成橢圓角,隱現著中國人圓通善變的處世哲學。
長13.5*寬9.3*高9.5公分,「大生」蓋款,「荊溪紫砂」底款,壺身鐫刻「掃雪開松徑,疏泉過竹林,錄唐句」。製於1915~1920年。
長15.5*寬10.3*高10.5公分,「大生」蓋款。鐫刻「漫掃白雲尋鳥跡,間鋤明月種梅花。跂陶」與「蔓藤圖、跂陶刻」。約製於1915年,為中型壺。
※朱可心 朱可心(1904-1986)出生於宜興市丁蜀鎮,原名「開張」,學名「凱長」,字「愷大」,1927年,在江蘇省立宜興職業學校窯業科任工廠教員時改名「可心」,寓意「虛心者,可師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 1918年,15歲時拜紫砂藝人汪生義為師學藝,與吳雲根、汪寶根結為師友。他虛心好學,刻意求新,他曾打破師門戒律,不拘一格,仿製各式紫砂器具。20歲滿師,壺藝初露鋒芒,擅長紫砂塑器造型,善以龍、雲、松、館、梅等為題材,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1927年,經師兄吳雲根推薦,受聘於江蘇省立宜興陶瓷職業學校任教師,兼做實驗工廠技師,成為最年輕的工場教員。他自己改名“可心”,取“虛心者可師也”、“壺中杯水,可清他心”之意。同年在圓竹壺上開始用底款「朱可心」印與蓋款「愷大」。在這期間,他首創紫砂咖啡茶具。 1932年,他創製紫砂名作“雲龍鼎”、“竹節鼎”。“雲龍鼎”捏塑神龍形象,高2.5尺,騰雲駕霧,氣勢不見,佈局恰當,並巧妙地運用紫泥天然色彩,其形象、色澤及表面紋理都達到出神人化的境地,在1932年美國芝加哥博覽會上獲得“特級優獎”。“竹節鼎”構思奇特,配色巧妙,做工精細,節清晰有致,竹葉秀麗大方,指紋隱現,成天然筍殼狀。時人稱道:“脫盡入巧殊眾工,神工鬼斧難雷同。”這件作品在上海蓬萊市場展出時,被宋慶齡以 400英磅購去,現保存在宋慶齡故居內。。 在抗日戰爭和國共戰爭期間,他生活潦倒,度日艱難。但他對鐘愛的製陶業仍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創製了幾十種(套)近千件紫砂器具。“雲龍壺”和“魚化龍壺”為其傑作。 1950年代,他動員分散各地的紫砂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蜀山陶業社紫砂工場(紫砂工藝廠前身),任副主任,後來的工藝美術大師蔣蓉走上創新之路,這和朱可心當時的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他創作的“圓松竹梅壺”一改傳統樹段形式,用一節竹筒作壺體,竹枝為嘴,鍵葉為身,蓋面以松梅組成浮雕花紋,開拓了紫砂壺裝飾新路,現為南京博物院收藏。這期間,他又創作了"松鼠葡萄壺”、“雲龍壺”、等20餘件新產品,長銷不衰。 1954年,被選到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民間美術工藝研究班學習五個月。1955年,他以合作社代表身份,參加了北京故宮舉辦的“世界陶瓷展覽”。1959年,費時4個多月精心仿製南京博物院珍藏聖思桃杯,獲殊榮。 1960年代,朱可心仿製的國家一級文物項思聖的“大桃杯”及陳鳴遠的“包袱壺”,達到亂真的地步,均為南京博物院收藏。他的力作“報春壺”,曾先後贈與毛澤東主席、徐海東大將。 1970年代,年老體弱的朱可心仍孜孜不倦,為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設計創作了一套塑器作品,在狀如心形的壺體上分別以松、竹、梅、柏、桃為題材,用他嫻熟的雕、樓、捏塑技巧,塑造出梅花疏影橫斜、松柏蒼翠勁節的形象,暢銷國內外。1970年代為周恩來總理出訪日本製造了《可心梨式》贈日本田中角榮首相,1972年至1973年設計《彩蝶壺》與高檔產品《報春壺》、《常青壺》、《春色壺》、《勁松壺》、《翠竹壺》、《高嬰壺》,首創一種壺形多種裝飾的新樣式,受到中外人士歡迎,《常青壺》、《彩碟壺》,現藏於江蘇宜興陶瓷博物館。 朱可心熱心培養人才,對徒弟要求十分嚴格。每逢節假日,只要徒弟上班,他便來廠裡指導。由於他的精心培育,有許多徒弟成為紫砂界的知名人士,包括:潘春芳、許成權、汪寅仙、李碧芳、范洪泉、李芹仙等,都已成為紫砂陶藝的棟樑之人。 他的原則性很強,許多人製壺後想借用他的印章,他堅決不同意。 他生活上艱苦樸素,崇尚節儉。1953年,他參加全國民間藝人觀摩大會,他穿著兒子的棉襖上了北京。1978年,朱可心被評為工藝美術師,先後擔任江蘇省文聯委員,宜興政協常委等職。1985年10月 上海電視台拍電視片,製作了一件《仿古壺》,後又製作了一件《漢扁壺》,這是朱可心在世時製作的最後兩件作品。1986年3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三歲,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