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把紫砂一廠的名家精品小壺
2019/04/19 15:47:59瀏覽8008|回應0|推薦0

十把紫砂一廠的名家精品小壺

2019.4.19 陳宗嶽 寫於台北

 

一、「一壺難求」的名家精品壺

  1980年代台灣興起玩賞紫砂壺風潮時,宜興紫砂工廠的一廠壺是最受青睞的現代紫砂壺。其中,有名可考的名家壺,即使當時製壺者只是技術員,依然都是當時藏家爭逐的焦點。之所以如此,因為歷經風波後的紫砂一廠,用的都是經過十年陳放的純紫砂泥,製壺工藝也是打破大鍋飯框框的署名制度下的精緻壺,雖然限於兩岸長久的隔閡,內陸產品都需經過香港轉運再進口,因此名家壺儘管「一壺難求」也始終「供不應求」。

  到了1987年以後,因有重利可求,仿製的名家壺開始出現,甚至有貿易商透過既有聯繫管道直接下訂製作八分形似、價格只有五分之一的仿壺,當市場與藏家經過三、四年的摸索之後,霍然醒悟當時市場流通的名家壺有三成以上是仿品,整個紫砂壺市場的信心瞬間崩潰,再加上1990年台灣的經濟發展也同時碰上股市大崩盤,剎時之間「紫砂名家壺一日三市」的榮景瞬間成了「昨日黃花」,接著的二十年,紫砂壺就沒有再進入台灣人花錢、投資的排名之列,因為沒有人再看好紫砂壺的未來。

  到了2011年開始,因為大陸經濟發展帶動精神層面的收藏風潮,連帶鼓動了新一波的紫砂壺收藏風潮,卻是完全出乎台灣玩壺藏家的意料之外,但是,1980年代這一波為期十年的玩賞紫砂壺風潮,卻將許許多多的紫砂壺珍品留在了台灣,只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崛起的中國大陸市場幾乎讓80%原來台灣保有的紫砂壺精品都回流大陸了,如同2015年中超電纜收藏的29把顧景舟壺與收藏家楊子(演員黃聖依的先生)收藏的39把顧景舟壺,多數出自台灣藏家,尤其專收顧景舟壺的一位李姓企業家。

 

二、市場罕見的名家精品小壺

  在收藏紫砂壺的過程中,有鐫刻字畫的精品壺一直是我專注的目標,經過多年的累積,發現收藏了十把1980年後前後(1971~1984年)的紫砂名家精品小壺,製壺者當時都是助理工藝師與工藝師等級,但是如今已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有三把(顧紹培2把、汪寅仙1),其餘七把都是「高級工藝美術師」(吳亞亦2把、陳國良、施小馬、周定華、鮑正蘭、潘持平)以上的職銜。所用的紫砂也是今日不復見精煉過並帶有黑芝麻點的優等泥料,壺形都屬長13.5公分、高9.2公分以內小品壺,而且其中九把有三位刻壺名家鐫刻的字畫,如今兩位已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毛國強),一位是「研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沈漢生)。

  對於這些精品小壺的價值,我以為是當時公營特殊環境才會製作出這些產品,否則按照現在私營企業經營者的作法,寧願做大些、做的合用些,決不想花費更多細工去製作這樣的精品小壺。因為小壺的泥料雖然省些,但是卻是只有正值青、壯年工藝師的靈巧手指才能製做這樣的精品小壺,而且所費的工時、心力更多於一般標準壺。同時多年來市場上幾乎沒有看到這樣製壺者與鐫刻者都是名家的精品小壺在流通。根據老友余讓堯1989年親訪宜興紫砂工藝廠,直擊汪寅仙、周桂珍等名家工作室裡的情況,在已經完工而置放於大蒸籠一般的乾燥籠裡的作品,一般同類型的大壺約有三把,標準壺則約有20~30把,沒有這類的小壺。因此如今回頭看這類精品小壺幾乎是不可重復的孤品。

  根據徐秀棠的回憶:有一次一位港商訂的梅花壺,因為台灣的客戶要求把壺改小一點,紫砂工藝廠知道他拿到台灣要賣高價,而把價格抬高了很多。港商提出:「壺小了成本應該降低了,怎麼反而價格貴了呢?」當時李昌鴻分管生產,就來找徐秀棠商量對策,徐秀棠提出個觀點說:「手錶比鬧鐘小,價格卻比鬧鐘高,就是這個道理。」這個理由居然讓港商聽了無可爭辯。(2015年8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徐風著,“布衣壺宗顧景舟傳”,P.241)

三、名家壺價號稱「直接從當年購入的台幣價加個0之後換成現在的人民幣」

  在1979年10月羅桂祥訪問紫砂工藝廠之前,紫砂壺不分製壺者的工藝與職銜,一律按壺款、大小計價,當時的壺價多半落在人民幣幾角到幾元之間,最貴的也就十多元人民幣。

  1979年10月羅桂祥訪問紫砂工藝廠後,首先要求壺的品質要作出像古壺一般的神韻;其次每把壺要蓋作者印款、刻上作者名字,打上年份“庚申(1980年)秋月”;而後壺價分A、B、C三檔給價,顧景舟與蔣蓉屬最高級,每把壺5000元。只是這樣的記載與徐秀棠的記憶不同。徐秀棠說:記得顧景舟的提壁茶具一套的價格是1300元,報價時羅桂祥就坐在他對面,一聽這價格,沒有回絕,只是說既然是這個價,那我就自己泡茶用吧(顯然羅桂祥當時覺得這個價格已經很貴了)。1979年10月31日羅桂祥與紫砂工藝廠簽訂了一份訂單:共計23個品種565件套,其中,顧景舟1壺6杯提壁茶具共20套,井欄壺20件。(“布衣壺宗顧景舟傳”,P.242~244)但是,無論如何此一時期紫砂精品壺的價格都大幅飛漲了50~100倍。

  1985年,台灣壺界一把顧景舟的壺約在台幣25~50萬元,如果按較高的出廠價5000元人民幣(1981年人民幣兌換美金為2.8元,台幣兌換美金為38元,一元人民幣等於13.57台幣。2019年4月19日台灣中央銀行的人民幣即期匯率為4.624元,兩個時期的匯率相差約三倍《2.934》)換算,約合台幣67850元,中間的利差在4~8倍。不過顧景舟大師的壺產量少,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需要打通各種關節,附帶購入其他一大堆壺,才可能買到一把,也因此造成後來有顧景舟名款的仿壺滿天飛的怪現象。

  1985年,台灣壺界類似這樣的精品小壺零售價約在台幣3~5萬元,如今在大陸至少在人民幣3~5萬元以上,參酌2019年4月19日台灣中央銀行的人民幣即期匯率為4.624元,33年的歲月藝術品等級的紫砂壺才上漲5~10倍,不算多。

 

四、1980年代的「中國宜興」款

  「中國宜興」從1958年紫砂工藝廠正式建廠起就開始使用,用過的章不計其數,其中也有像顧景舟這樣堅持完美者,即使在1967年只能落款「中國宜興」、不能落姓名章的「靠邊」情形之下,仍然請金石名家刻了個有金石味的「中國宜興」獨自使用。

  這十把精品小壺的落款都是「中國宜興」,但是按照時序排列,從其中也能發現同一時期「中國宜興」章款的異與同,也頗富趣味。

 

五、製壺名家

  1、顧紹培,2006年榮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945年5月生於宜興蜀山,1958年進宜興紫砂廠學徒,師承陳福淵老藝人,後又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的悉心指導,在紫砂天地裡耕耘了50餘年。他的作品涉獵廣泛,茗壺、尊瓶、花盆無所不為,擅製大壺,曾作現今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砂壺。1997年獲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6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的紫砂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其中紫砂“百壽瓶”榮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顧氏八式小品圓壺”和“仰宇提梁壺”分別在2001年西湖博覽會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金獎。

 

  2、吳亞亦,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師,宜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954年生於江蘇宜興,1971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學習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與知識,啟蒙老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高麗君;1976年師成帶班培訓徒工;1979年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雕塑車間,帶徒生產紫砂餐具及雕塑作品;1984年進紫砂研究所,專業紫砂創作設計,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為師,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技藝逐漸純熟;1989年被選送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進修,在創作思路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其作品整體造型古樸典雅,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並具有強烈的現代生活氣息。

 

  3、陳國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16年第三屆)、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2007年研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紫砂藝術名人。

  1954年生於江蘇宜興,1972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何道洪(現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師傅習藝,1983年開始茗壺製作,曾從事過花盆、花瓶、掛盤等製作。1985年學習工藝、素描、圖案、雕塑等專業設計;1986年擔任藝徒培訓中心輔導老師和技術總監等職;1988年紫砂作品《蒲色口花盆》被選定在中南海紫光閣陳設,1989年結業於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造型設計系,1995年創作的《葫和壺》獲陶瓷藝術新品展評三等獎,2001年、2002年作品《待放壺》、《陽羨溪頭》分獲第三、四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2001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中國紫砂藝術名人”稱號,現為中國美術學會會員,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會員,1993年至今在宜興方圓紫砂工藝有限公司研究所從事紫砂壺藝創作.對於紫砂藝術一貫堅持嚴謹的工作作風,其作品不論光素、花貨、筋紋器等都以追求富有挑戰性的難、新、奇、巧而形成個人獨有的風格,在製作中更是求精求實、講究實用和收藏兼顧、題材富有情趣、源于傳統、別有新姿、形體優美,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並在電視臺、報刊雜誌中專題報導。

 

  4、施小馬,高級工藝美術師。

  1954年生於江蘇宜興,壺藝名家施福生之子,曾隨陳福淵學習製花盆,後隨父學習製壺,1972年進紫砂工藝廠,1994年作品《紅與黑壺》獲第五屆全國陶瓷藝術創作評比一等獎;1997年作品《玨提壺》獲江蘇省陶瓷藝術創新展評一等獎。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會員。

 

  5、周定華,高級工藝美術師。

  1953年生於江蘇宜興, 1972年進宜興紫砂工廠,先後隨陳福淵、高麗君、顧紹培、周正年等人學藝,先從事花盆製作,其後專業製壺,作品精細多樣。在六、七十年代製壺人的日子過得很清貧,直到80年代臺灣、香港紫砂市場的興起,製壺人的生活才得到了改變,他非常珍惜這種市場對紫砂藝人的認可,這促使他對作品的工藝要求達到了苛刻的程度。他常說別人花錢買我的壺,我要對得起別人的付出。他會把做好未燒的壺放在工作室,讓朋友們品頭論足一番,一些日子以後,他認為這把壺可以面世他才會拿去窯裡燒成,但如果他不滿意這把壺,那這把壺的命運就是被扔回泥桶裡的化為泥料從頭來過,“這樣我的泥料就不會被早早用光”,他為自己做壺、做人的無愧而感到驕傲。這幾年他不斷地向眾多紫砂名作挑戰,俞國良的傳爐、程壽珍的掇球、邵大享的仿古、黃玉麟的弧菱,超越先人的精神境界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6、鮑正蘭,女,2012年研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1953年生於江蘇宜興,1972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學習紫砂成型製作,先後隨工藝大師呂堯臣,高級工藝師李碧芳學習紫砂製作技藝。1982年被廠選入紫砂工藝廠研究所,跟隨中國陶藝大師周桂珍進一步深造紫砂造型創作藝術,紫砂創製作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兩次參加了中央美院舉辦的陶瓷製作培訓班學習。在研究所工作期間有幸得到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的親手指點。在三十多年的紫砂製作生涯中曾先後有幾十個產品問世,所製作品受海內外紫砂愛好者的喜愛。

 

  7、潘持平,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輕工廳評定),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

  1945年生於宜興, 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名藝人徐盤大、陳福淵學藝,後得顧景舟大師教澤指導,先事盆藝,後專事壺藝,尤擅長紫砂壺方器造型。1970年代以花盆揚名上海,尤其深受日本人喜愛。而後受廠內特別培養,專攻方壺。其所製方壺極為突出,仿製前人作品,添加自己的想法,作品雖平易卻見新奇,風格頗為獨樹一格。1981年底,紫砂廠為了更好地繼承紫砂常規工藝,提高紫砂品位和擴大其影響力,集廠內技術水準較為優異者(共四十餘人)組建特藝班。潘持平因其出類拔萃的花盆技術被慧眼選中,定向培養專攻方壺。因缺乏合適的行政管理人員,陰差陽錯,顧景舟大師推薦其兼職管理,潘持平只能利用空檔學做茶壺,而在顧老的悉心指導下,開始了他醉心的壺藝生涯。早期是跟譚泉海(石泉)配合刻字,後來跟毛國強(一粟)配合刻字。

 

  8、汪寅仙,女,1993年榮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943年6月生於宜興丁蜀鎮,1956年,年僅14歲的她就考入紫砂工藝廠,先後從師吳雲根、朱可心等名家,後又深得顧景舟大師的悉心指導,1976年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她潛心鑽研、力求創新、相容紫砂各派技藝之長,在從藝之路上攀登開拓。先後任宜興紫砂工藝廠成型車間班組長、技術輔導、研究所副所長,副總工藝師等職。1988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3年12月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其先後在4次全國性陶瓷評比和1次江蘇省四新產品評比中榮獲6個獎項,其中2次獲一等獎;她的作品曾多次被選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禮品。在故宮博物院、國務院紫光閣、上海博物館、香港茶具文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均有她的作品被收藏陳設。她的作品在國際上享譽極高,曾在日本、美國、德國、蘇聯、新加坡、臺灣等20多個國家地區展出,並當場被高價競購,成為壺藝愛好者的收藏珍品。

六、鐫刻名家

  1、石羽:沈漢生,2005年研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

  1946年生於江蘇宜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無錫市書法、美術家協會會員,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會員。1959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著名老藝人任淦庭學藝,1985年函授進修書畫藝術,曾任錦達陶藝有限公司副總工藝師,1984年《百壽瓶、九頭竹筒茶具》(合作)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1995年作品《鴻運當頭茶具》(合作)獲江蘇省陶瓷新品評比二等獎。

 

  2、樂人:鮑志強,2006年榮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946年生於江蘇宜興蜀山,字樂人,室號“醉陶齋”。1959年進廠從師談堯坤、范澤林學習陶刻,1962年又轉師老藝人吳雲根門下學習製壺技藝。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先生教澤,從事陶刻創作,1975年進修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後致力於紫砂藝術的創作研究。善設計製陶,尤擅陶刻裝飾,對書法、繪畫、篆刻、紫砂史等方面勻有獨到研究,作品集紫砂陶造型設計和製作,陶刻裝飾詩、書、畫于一體的表現形式,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藝術的設計思路,形成了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在紫砂藝林中別樹一幟。

 

  3、一粟:毛國強。2018年榮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945年生,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父親毛順興是著名的陶藝家,紫砂經銷商。1958年與譚泉海、束旦生等一起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任淦庭先生學習紫砂陶刻,在師兄弟姐妹中年齡最小,因屬“雲”字輩,取名“小雲”,之後用過“小羽”、“少雲”;文革時,隨著技藝的進步,改名“一束”與“一淑”,最後改為“一粟”,取“滄海一粟”之意。受書法家陳天然、沙曼翁等人指導,先後和書畫藝術大師陸儼少、程十髮、唐雲、韓美林、范曾、張友憲、孫曉雲等大師合作,其作品壺身都是古樸敦厚和小巧玲瓏,壺的嘴、把、提樑新奇獨特,兼具動靜之態,極具藝術張力和精氣神。其自創獨特的堆、雕、刻、刮、琢等技法,令其作品廣受東南亞、歐洲等藏家喜好。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2578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