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紫砂壺銘文技法概說
2020/11/17 16:45:21瀏覽1907|回應0|推薦2

紫砂壺銘文技法概說

 

2020.11.14  陳宗嶽寫於台北

 

  收藏紫砂壺,千萬別小覤了壺上的銘文!因為「字因壺傳,壺因字貴!」

 

  據記載,元末明初的砂器產品上就有銘刻,一如蔡司沾《叢園霽話》裡的記載:「余於白下獲一紫砂罐(俗稱壺為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孫道明,號清隱,元末人,曾名其居處為「且吃茶處」)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 」。到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一1620年),陶刻只是作為底款形式鐫刻在茶壺底部,有的是工整的楷書名款,或加製作年代,再者就是一行詩句加製作者名款,如時大彬的「一杯清茗,可清詩脾,大彬」。

 

  發展到清代,由於文人雅士雲集,紫砂茗壺的影響逐漸擴大,書畫金石家聚集在一起吟詩作對,賞月品茗,也開始產生在壺上銘刻詩書畫的雅興,只是刻壺者都是宜興附近的書畫家。

 

  一直到晚清才出現專業的刻字先生,也成了宜興紫砂壺製壺工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刻字先生的工錢多半高於製壺的工錢,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陳曼生與楊彭年等製壺能工合作的文人壺典範「曼生壺」,有陳曼生銘文的紫砂壺是沒有銘文紫砂壺的三倍價,所以千萬別小覤了壺上的銘文!

 

  只是在1950年以後,除了1958年宜興建廠專攻陶刻的七老之一任淦庭與其嫡傳弟子之外,少見氣韻生動的壺上鐫刻書法。

 

  壺身鐫刻銘文的表現形式有「印刻」與「空刻」二種,最常見的陰刻鐫刻技法主要有三種:雙入正刀法、單入側刀法,以及水平壺專用的游刀法。

 

  1、雙入正刀法:一般用於先寫好底稿的「印刻」,能者也會用於不寫底稿的「空刻」。從康熙時期出現,一直沿用至今,每刻一筆畫施以兩刀,中間剩餘泥屑用刀口刮平,使其凹面平光,因此有人稱之為「三刀法」,刻出的銘文有濃烈的碑碣石刻金石味,比較端莊嚴謹。常用於篆書、楷書與隸書。

 

  2、單入側刀法:一般用於不寫底稿的「空刻」,晚清至民國期間使用較多,目前仍用於一般商品壺。刻者須具備高度的書法素養,嫻熟陶刻技巧,能以刀代筆,一氣呵成。刻時以刀側鋒35度角切入胚體,刻時運筆如飛,線條自然雄勁。運刀需胸有成竹,下刀輕重自如,虛實結合,因此多用於行書與草書。

 

  3、游刀法:一般用於不寫底稿的「空刻」,一般只用於清代乾隆至民國初年期間的水平小壺,利用尖錐形的竹刀或鐵刀,在泥胚尚且鬆軟的時候,游弋其上,刮出淺淺的一句詩文線條,如為竹刀,則會在字體旁形成堆泥,多用於行書、行草與草書。

 

  除此之外,還有澀刀、沖刀、切刀、帶刀、留刀等傳統刻法,和綜合雙刀與單刀刻法之沙地刻、陽文刻、著色刻等技法。

 

圖例:   

1

  一、1750年清代乾隆時期的空刻「游刀法」的惠逸公詩文底款。

 

  二、1905年清代光緒晚期蔣禎祥的印刻「雙入正刀法」刻的壺身銘文。

 

  三、1916年店主吳漢文的印刻「雙入正刀法」刻的「(吳)德盛」紫砂店號底款。

 

  四、1926年蔣永西(1900-1957年,號岩如)空刻「單入側刀法」刻的民國綠泥壺身銘文。

 

  五、1930年任淦庭的印刻「雙入正刀法」刻的壺身銘文。

 

  六、1970年代「中國宜興」款以窯後電鑽刻「景舟手製,一九六六年」底款。這被稱為「熟刻」,是在燒成後的壺體上補充刻畫,稱之為紫砂壺的「窯外刻畫」。常見的有用計算機控制的「電腦」、「雷射」和手工操作的「電鑽」三種。

 

  七、1990年前後空刻「游刀法」刻的「恒茂」底款銘文,因為底款的詩文與落款毫無古意,所以判定是1990年前後製作的仿古壺。

 

  八、1990年前後印刻「雙入正刀法」刻的「春水堂」底款,因為這底款鐫刻的技法粗劣,所以判定是1990年前後製作的仿古水平壺。

 

  九、1900年前後印刻「單入側刀法」刻的「雪泉甘露」暖手杯底款。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5335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