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2 16:43:35瀏覽20055|回應12|推薦128 | |
三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紀錄片所介紹的母系社會(或稱「非父系社會」)時,所受到的衝擊著實不小!特別是對瀘沽湖畔那些強壯能幹、自主性甚強,因而能自然地取得親密關係主控權的女性,印象尤為深刻。 瀘沽湖的摩梭人實行的是「走婚制」(也有人稱之為「走訪」),男不娶、女不嫁,情愛生活完全不受婚姻契約的約束;家庭型態是女人當家,但男人也沒閒著;人們終生與母親同住;整個社會特別敬重老人、也疼惜兒童;沒有人為情自殺,也沒有人為情殺人;因為有強大的母系家族作為安全感的來源,很少有人把男女情愛視為生活的全部;每個人知足、互助、和諧、尊嚴……,幾乎像是烏托邦的國度,一個「無父無夫的國度」(注)。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香港的周華山博士,他是英國約克(York)大學的社會學博士,畢業後於香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從事性別及同志研究多年,近幾年才開始在大陸雲南省麗江地區寧蒗縣永寧鄉從事母系摩梭研究,並出版《無父無夫的國度—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摩梭》一書。周華山博士從1999年8月起,進入雲南西北與四川交界處的摩梭村落,在與摩梭人共同生活一年多後,決定以紀錄片的方式讓摩梭人發聲,透過「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一片,描繪摩梭人的文化,以及現代旅遊工業及市場經濟對摩梭人的衝擊。 不到一個小時的影片中,除了讓摩梭人自己表述摩梭文化、母系社會、走婚制度之外,也透過老中青三代的摩梭女性,敘述生活經驗、家庭結構等,間接呈現了摩梭社會在歷史變遷中所形成的世代差異。我在影片中看到某些已經「漢化」的年輕人發表了一些與「母系社會」精神並不相符的言論,但周華山仍舊原文照錄、未加刪減,充分顯示他在拍這部紀錄片時,特別希望呈現出一種冷靜的旁觀。據說此片公開播映時曾為「摩梭山區教育基金」籌款,門票收入扣除場租之外,全數撥歸「摩梭山區教育基金」,讓山區失學兒童能重返校園。這又是一種研究精神的延伸,著實令人感佩! 摩梭人因為尊重每一個人的主體性,不會把別人視為「我的」,故沒有「我的老婆」、「我的丈夫」這些所有權的概念。他們也沒有「我的孩子」的概念,大家一起養的是「我們的」、「大家的」孩子,真正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見到長輩都叫「阿媽」(意即「母親」),村中若有老人孤苦無依,一定會有人將他(她)迎回家中奉養,因此也不需要養老院,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試問,這些「大同世界」的指標,有多少自詡文明的社會做得到? 摩梭人的佔有欲十分淡薄,族中文化強調的是「分享」。他們尊重每一個人的自主性,也努力維護自己的自主性。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是,幾千年來,他們「重女不輕男」,女人男人都快樂。紀錄片裡,一位羞澀的中年婦女說:「村裡有人修房子,每家每戶都來幫忙,還自備午餐,也不需要付工錢;肚子餓了,到哪一家都可以吃飯。」這真是我們很難想像的情形! 我聽過周華山博士兩次演講,也耐著性子看完了厚厚的《無父無夫的國度》一書,更仔細看過這部紀錄片無數次,讓我最激賞的是:摩梭女子並不會將愛情看做是攸關生死的事,因此能用更豁達的心態去面對。對於以愛情狀態來決定走婚關係的摩梭族人來說,他們並沒有「一夫一妻」或「從一而終」的道德約束,純粹看雙方的感情內涵與意願,男女都可以自由變換另一半,自然也沒有「出軌」的社會問題;換句話說,伴侶之間的關係就純化到只有愛情。片中的八十幾歲的老太太(我覺得她是片中最「辣」的女子)坦然地說:「以前儘管今晚走一個,明晚走一個,誰也不會過問,最主要的是雙方的感情。摩梭人從來沒有發生為情自殺或情殺的事。」 倘若一旦情感失落就想毀了自己或毀了對方,這是太過看重對方而輕賤自己;倘若將情感的得失心無限上綱到與生命同價,這是太過感情用事而不夠理智;摩梭男女都很愛惜自己,他們不會輕易傷害自己,也很少傷害別人。若是男方覺得「情愫」已然消逝,他會悄然遠引、不再出現。忠厚一點的,會好好告別;有那任性隨便的,大概就一走了之了吧? 或許你會問:「那麼,那女子不會肝腸寸斷嗎?」就我閱讀的材料顯示,通常不會。因為,對摩梭女子而言,愛情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她們通常不會把它當成生命的全部;再說,她們有娘家、有姊妹的支持,養孩子也不成問題,痛苦自然就大大減低了。頂多有些悵然吧,我想。 若女方已表達不願繼續交往,而男方還對女方猶有情愫,傷心自是難免;但一般說來,他們都有一種尊重女性的文化涵養,絕對不會死纏爛打,更不會挾怨報復。比起那些動輒將「愛」掛在嘴邊的現代人,摩梭人的情感是素樸而誠懇的。絕大多數的摩梭女人一生只與一人走婚,而此人終生珍愛對方,持續表達愛意,農忙時一定過來相幫,禮物源源不斷,雖然不住在一起,感情卻不受影響;「距離產生美感」,反而容易讓感情歷久彌新。 很多人聽到「走婚」,想到的都是情慾自主那個部分,甚至想入非非。從周華山的田野調查看來,摩梭人絕對沒有「縱慾過度」的淫邪嘴臉,他們只是沿用古老的生活方式,過著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罷了。 摩梭族的男人不依賴女人,女人也不依賴男人,這不是女性主義者努力了一兩個世紀想要達到的目標嗎?在許多所謂文明國家實行的一夫一妻制,雖說大家都期待白頭偕老,但真正能做到者幾希?比起某些離婚率極高的國家所造成的傷害(主要是對下一代的傷害),我倒覺得摩梭人的方式務實得多。 走婚當然不是濫交,它只是一種約束力較少的親密關係。摩梭人在走婚之前,會唱山歌、跳舞,表達情意,確定兩情相悅之後,才成其好事。真的會「今晚走一個,明晚走一個」的人其實不多(這跟我們的社會也一樣,不是嗎?);大多數的人會將彼此的關係持續一段日子,直到感覺不在、情愫消逝,便誠實以對,懇切道別,分手後仍是朋友族人,只是此後兩人皆無牽掛,坦然尋找下一個對象。簡而言之,摩梭人實施的似乎是「階段性」單偶制,每個階段都是忠於自己的,這能說是濫交嗎? 當然,任何社會都不會只有甜美的一面,我並沒有認定摩梭人的社會是完美的;只是成長於父系社會的我們,乍聽到這樣的一種兩性關係,確實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它顛覆了我對傳統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知道男強女弱不是必然。我也知道這種制度短時間內不可能移植到我們的社會;不過,我總是這樣思索:我們有沒有可能從他們的走婚模式,得到一些啟發?譬如:不要把愛情看得這麼重?不要企圖用小孩拴住男人,而是彼此愉悅相處;男人不要這麼累,女人不要太依賴;凡此種種,我都覺得是可以學習的。 說到依賴,想起經常聽見此間女人吶喊「要男人給個交代」,對照著摩梭族的女性,讓人更加感慨!一個有生命力的成熟女人,應該要能為自己的感情負責任,她不需要巴著黏著別人,也可以肯定自己的價值。當這女子願意進入一種親密關係時,那絕對是她自己心甘情願的;沒有人能夠逼迫她做她不想做的事,不是嗎?誰能給這種主體性甚強的女子「一個交代」?只有她自己吧!她應該在意的是:在兩人的關係裡,誠懇誠實之必要。對自己誠實,對兩人的關係誠實,那就仁至義盡了。若非受到欺騙,我們要求一個成熟的女子為自己的感情負責,誰曰不宜? 做為一個資深的心理師,我當然知道:不管我們怎麼羨慕,短時間之內,很多社會都不可能一夕之間從「婚姻制」變成「走婚制」;然而,我們一天比一天清楚婚姻這種制度的侷限性,也愈來愈明白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託於婚姻,更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幸福寄望於一個人(通常是你的配偶)身上。 人是會變的,情感也是會變的;這個世界瞬息萬變,單靠婚姻制度,你絕對不可能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於是,我經常天馬行空地想:「是什麼,讓摩梭女人這樣腰桿挺直、有恃無恐?」、「摩梭人有娘家毫無保留的支持,我們有什麼?」「為什麼此間社會不少遭逢婚變的女性竟然得不到娘家的接納與支持?」 我要奉勸許多在婚姻體制裡載浮載沈的女性:假如你因為某種緣故,得不到「血緣上的娘家」支持,那麼,你絕對需要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體或幾個知心的朋友。每一個受傷的、徬徨的女人都需要一個親密的團體或幾個好友,也許只是不發一語的陪伴,但只要是發自真心,出自至誠,疲憊的身心就能夠得到休息;休息之後,便有力氣重新開始! 中研院研究員、也是《愛戀排灣笛》紀錄片的導演胡台麗評論「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這部影片說:「它所呈現的摩梭女男的美麗與自信,會讓充斥著男尊女卑觀念的社會自慚形穢。」婦運健將林綠紅也說:「世界不只有一種面貌,觀看的角度也不只有一個。越過習以為常的世界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這一部豐富多彩的紀錄片,雖然僅僅58分鐘,卻是趣味盎然。我相信,人們在觀影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想要重整自己對生命的看法,以及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性價值觀。 (注):《無父無夫的國度》是此片導演周華山的田野調查報告,寧蒗縣旅遊局局長汝亨.龍布澤禮(摩梭人)說:「周華山在書稿面世前,請摩梭人細閱,改變了過去居高臨下的研究態度,真正做到了尊重我們摩梭人。」以下是此書資訊: ☆影片小檔案☆ 片名: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紀錄片) 導演:周華山 片長:58分鐘 哪裡買:公共電視公司有售 又,關於瀘沽湖,這一篇網誌的照片非常美,值得一看:http://www.wretch.cc/blog/EYESHOT/5136404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