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4 15:01:23瀏覽7591|回應18|推薦145 | |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特別去找了1998出版的原著小說《The Horse Whisperer》(原譯:會說馬話的人),作者為尼古拉斯‧埃文斯(Nicolas Evans)。書序中描述這本書尚未寫完就如何引起電影界的注意,競相與作者接洽電影版權,讓寫了二十幾本書卻從未得到這種待遇的我好生羨慕! 大體說來,電影和原著小說差異不大。故事敘說兩個十三、四歲的少女在一個冰天雪地的早晨騎馬,不幸出了意外,葛麗絲的好友當場死亡,她和她的愛馬「朝聖者」雖然受傷很重,但畢竟逃過了鬼門關。葛麗絲做了截肢手術後裝了義肢,而儘管「朝聖者」血肉模糊,奄奄一息,葛麗絲的母親安妮卻不肯將牠「安樂死」。身為雜誌社主編的她似乎隱隱然知道,假如奪去「朝聖者」的生命,葛麗絲生命中的某一部份也將隨之死亡。 在所有的獸醫都認為不可能救活這匹馬的時候,安妮卻鍥而不捨地找到一位住在蒙大拿州的男子,據說他能和馬匹說悄悄話,有治癒馬匹疑難雜症的奇異秉賦。安妮拿出平常在工作上的堅持,終於說服了這名叫做湯姆布克的男子,願意治療這匹幾乎無藥可救的馬兒。 你一定猜得到,湯姆布克最後終於讓「朝聖者」奇蹟似地康復,而安妮和湯姆朝夕相處,很自然地譜出戀曲。當安妮的丈夫羅勃來到農場探視她們母女時,他們的婚姻問題、獨生女的心理健康問題、葛麗絲和安妮的母女心結,加上安妮的事業問題,都在同一時間湧上來,故事也就在此時達到了高潮……。 很多人喜歡把這部片子和克林伊斯威特自導自演的「麥迪遜之橋」相提並論。的確,這兩部電影相似的地方很多:都是演而優則導的中年偶像明星自導自演;女主角都不是美艷女星,而是以氣質取勝的女演員(我好喜歡在「英倫情人」中的Kristin Scott Thomas);電影的劇情都是男主角單身而女主角是有夫之婦;同樣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一場風雲際會,兩人就心神激盪,無法自己;麥迪遜的遮蓬橋和蒙大拿州的山坡雖然不同,但自然風光同樣美麗……。不過,我覺得「輕聲細語」明顯地比「麥迪遜之橋」更有野心,除了作為基調的愛情之外,對現代家庭常見的女性在事業和家庭間的掙扎和親子之間的疏離等問題,電影中也略有著墨。 身為一個心理諮商及性教育工作者,我在觀影時很容易注意到電影裡處處可見的身體觸碰和眼神的交會,特別是在那一場穀倉舞會上,男女主角隨著音樂起舞,勞勃瑞福摟著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的腰,鏡頭不斷地帶到他的手掌,那麼溫柔又專注地輕撫著女主角的背……。啊!那真是我看過最性感的一場舞!特寫鏡頭來來回回地移動,具體展現了兩個人的貼近與熱度,激情到令人心跳的地步!我強烈建議生性木訥老實,不懂得如何善用肢體語言的人,好好地向勞勃瑞福學學這些調情的高招。 平心而論,原著小說裡對於安妮和丈夫長久以來的疏離和個性不合描述得比較細膩,電影中則成功地將母女之間既依戀又競爭的關係表露無遺。令人意外的是,電影並沒有採用小說中那戲劇化的結局,只在告別時劃下句點,留下淡淡的遺憾。說真的,兩種結局各有各的好處,很難說哪一種比較令人欣慰。容我在此賣個關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找書來看。 這部電影各方面的水準都很整齊,唯美的攝影不用說了,音樂的表現也很搶眼。每個生離死別的關鍵時刻,柔美的旋律都配合得恰到好處,尤其是隨著「朝聖者」恢復健康,馬兒在原野中奔馳,音樂從沈重到輕快,非常有層次感。 演員的表現當然也沒話說。勞勃瑞福深情的眼神、節制的肢體動作和寡言,賦予這個角色應該有的滄桑魅力,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演出自然老練,飾演十三歲女兒的史考莉喬涵森正是日後以「愛情,不用翻譯」走紅的新一代性感偶像,其他配角的表現堪稱中規中矩。最不可思議的是,連那匹「朝聖者」也有精準的演出,無論是受傷後的驚嚇、懼怕,還是接受訓練時的桀傲不馴,到後來的忠誠順服,這匹神駒竟能表現得恰如其分,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婚外情固然很難得到社會的諒解,但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人們在面臨內在需求時的脆弱與掙扎,因而會在「道德判斷」之外,多了幾分理解。《輕聲細語》小說的作者尼古拉斯引用第七世紀中國一位禪者的名言:「莫逐有緣,莫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為書中的一切情愛糾葛立下註腳。坦白說,我不是很懂這段話,但我覺得貫穿全書的一種哲學似乎是:世事應順其自然,不應強求。不過,我的詮釋未必準確,讀者或觀眾不妨自行細細品味,這一則浪漫的愛情傳奇。 ↑永遠的偶像:勞勃瑞福(可惜照片有點模糊) ☆影片小檔案☆ 片名:輕聲細語(The Horse Whisperer) 導演: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演員: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Kristin Scott Thomas)、史考莉喬涵森(Scarlet Johansson) 片長:170分鐘 年份:1998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